大眾日報·新銳大眾記者 孫秀嶺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不同鄉村面貌差異較大,產業基礎村莊建設等方面不一樣,群眾對美好生活新期待各有側重。無論搞鄉村規劃還是發展產業,都必須科學把握鄉村的多樣性、差異性、區域性,不能簡單照搬照抄已有現有模式,不搞“千篇一律”的標準化作業。

5月28日,大眾日報在頭版重要位置刊發《濰坊創新提升“三個模式”》,濰坊市堅持產業為基、全面振興,片區帶動、全域提升,推動“三農”工作實現由量到質、由線到面、由局部到全域、由物質到精神的飛躍。他們認為,鄉村振興不可能一個模式“齊步走”,而要結合各地不同的自然稟賦、產業特點,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探索符合自身實際的推進路徑,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濰坊是農業產業化的發祥地,創造出的“濰坊模式”“壽光模式”“諸城模式”,為全國農業農村改革發展作出了貢獻。新時代,創新提升“三個模式”,是山東和濰坊的使命擔當。如何結合新的時代條件,賦予“三個模式”新內涵、新標準、新要求?“三個模式”具體表現形式有所區別,但其本質是推動農業生產要素更大范圍、更高層次的優化配置,方向是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關鍵是堅持問題導向、大膽改革創新,歸根結底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創新提升“三個模式”,必須把握“三個模式”內涵,不能一個模式“齊步走”,而要講一個“實”字,在重實情、辦實事、求實效上下功夫。

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是中國共產黨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堅持實事求是,既要看到“三個模式”的成績,也要看到問題。比如,長期以來發展犧牲環境的代價比較大,遭到破壞的農村生態還沒有得到完全修復;村容村貌難以做到干凈整潔;鎮村規劃建設特色缺失,古樹、古建、古宅、古街保留不多;農業生產方式粗放,公共服務不完善,基礎設施欠賬較大等。創新提升“三個模式”,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堅持放大產業優勢與補齊農村短板并舉,既要積極作為、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久久為功,走出一條鄉村振興的先行之路。 講“實”字,講的是因地制宜。“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不同地方鄉村的風俗不同、生態多樣、面貌差異較大,在產業基礎、村莊建設等方面也不一樣,不同村莊的群眾對美好生活新期待各有側重。無論搞鄉村規劃還是發展產業,都必須科學把握鄉村的多樣性、差異性、區域性,不搞“千篇一律”的標準化作業。在學習借鑒其他地區鄉村建設經驗時,不能貪圖省力,照搬照抄已有現有模式,而要注重村莊實際,尊重地域特色和文化差異,實現鄉村振興多樣性發展。

“三個模式”是干出來的,創新提升“三個模式”,必須真抓實干,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抓落實。新時代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為重點、生態宜居為關鍵、鄉風文明為保障、治理有效為基礎、生活富裕為根本,是一個多學科全面而系統的考試,門門都得優秀,來不得半點偏科,決不能只揀好干的干,揀容易干出成績的干。狠抓落實,對確定的事項必須盯住不放,反復講、一直抓,經常問、定時查,干什么、怎么干、誰負責都要明確具體,一竿子插到底,見事見物見群眾,而不能做選擇、搞變通、打折扣,更不能“念歪了經”“各搞一套”。只有真刀真槍地干,真金白銀地投,促進鄉村振興全方位發展、高質量發展、多樣性發展、共享式發展,才能真正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