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運河靜靜流淌,穿德州而過。“九達天衢”的德州因糧而生、因糧而興。從儲糧重鎮到產糧強市,德州這座地處小麥黃金產區的城市,糧食產業不僅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時也成為一張鮮亮的城市名片。賣到三元錢一個的高端饅頭供不應求,科技創新讓傳統工藝再次煥發青春……德州在拉長糧食產業鏈,提升產業附加值,打造“齊魯糧油”品牌方面,正在謀求更大作為。

  糧庫裝上光伏板

  能發電還能防潮

  德州是一座因糧食而生的城市。

  幾百年前的德州城內和運河碼頭上,早就是一幅“車舟所會,食貨集散”“漕糧船擠、游人如織”的景象。明初,德州成為運河四大倉之一,收儲魯豫兩省漕糧數十萬石,多項指標居運河各港口之首。

  明清時期,德州是京杭大運河的重要漕運碼頭,而且是南北陸路交通樞紐。流金淌銀的大運河為德州帶來近500年的輝煌。如今,古運河風光已成往事,但德州依然是儲糧重鎮。

  德州火車站往南不到兩公里有一片低矮的房屋。建筑為單層,數米高,白色外墻居多,看起來其貌不揚。不過,在德州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局長喬方紅的心目中,它們重要得很。“這些建筑是糧倉,不僅儲備著德州、山東的糧食,而且為北京等地代儲上萬噸儲備糧,戰略地位突出。”

  走到位于一座二層建筑的中控室外,俯瞰糧倉時,才發現另有玄機。房頂上整齊碼放著一片片黑黝黝的光伏板,正曬著太陽補充能量。

  倉儲是儲糧的重要環節,為了防止糧食受潮霉變,倉頂每年都要做防滲漏養護,價格不菲。為了保證安全,又能實現能源循環利用,糧食部門想了一個好法子,在倉頂建起了4.2兆瓦的太陽能電站,截至2018年底,已累計向國家電網供電840萬度。“如此一來,既節省了大筆維護費用,又能發電創造經濟效益,還提高了閑置空間利用率,契合新發展理念,可謂一舉三得。”喬方紅表示。

  小麥產量占全國3%

  千萬個饅頭暢銷北京

  德州不僅是重要的儲糧基地,而且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是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命名的“中國糧油食品城”。

  北緯36°是國際公認的“黃金優麥區”,德州正好地處種植優質小麥的“黃金緯度”上。

  “山東冬小麥平均畝產量是408.1公斤,比全國平均畝產量高出58.1公斤。最高畝產達到821公斤,創造了全國小麥高產紀錄。”在小麥專家、山東農業大學教授田紀春看來,這與優越的地理條件有關:氣候溫和,日照時間長,土壤肥沃,冬天寒冷,病蟲害較少,小麥生長期降雨豐富且均勻。

  這個季節看不到小麥豐收入庫的壯觀場景,但是喬方紅帶來的數字依然令人震撼:德州盛產小麥、玉米,是全國首個畝均過噸糧、總產過百億斤的“噸糧市”,小麥占全國總產量的3%,占全省的六分之一。

  除了產量高,德州小麥的口感也好。幾年前,有三千多德州人在北京做饅頭,開的饅頭房遍布北京街頭,面粉大多用的正是德州面粉。山東德州饃大郎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德友表示,德州小麥屬于中高筋小麥,麥色金黃,被譽為“小麥界的五常大米”,做出來的饅頭口感筋道,帶有濃郁麥香,很符合北方人的味蕾。

  在饃大郎的生產區,幾條機械全自動生產線正在“上班”,壓皮、壓卷、塑形、修整……不過十幾米的距離,泛著小麥金黃原色的大面團“跳一段舞”,就變成了一個個造型規矩、精神抖擻的生饅頭。再經過醒發、熱蒸、冷卻、包裝,就要走進300多公里外北京的各大超市了。

  從2017年9月至2018年年底,饃大郎向北京市場供應以饅頭、花卷為主的面食產品,得到了首都市場的認可,供應量已超過1000萬個,而且逐月增長。

  流水線融入新科技

  可產出老味道的饅頭

  如今,全國各地的小麥產量已經基本趨于穩定,想要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只能靠做大糧食加工生產,延長產業鏈,增加糧食附加值。這一切,都建立在科技創新基礎上。

  得益于原材料的優勢,德州的面粉加工產業可謂遍地開花,僅日處理小麥400噸以上的企業就多達23家。

  發達面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位于夏津縣,是一家日產面粉6000噸的大型企業,產量穩居省內第一、全國前五。與想象中熙熙攘攘的場景不同,整個廠區并沒有多少工作人員,七八層高的生產車間里隆隆作響,晝夜不歇。

  “從原麥入庫到生產出袋裝面粉,都在這棟車間大樓自動進行,生產環節不經過人工,只需每層有一兩個值班員。”在車間,發達面粉營銷部經理高春超彎下身子,用手指頭摸了摸亮晶晶的地板,又指了指窗臺,示意整個車間一塵不染。這樣一條高效、安全、環保、自動化的生產線,每天可以生產出1000噸面粉。“自動化設備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保障了面粉的品質。”

  在主食加工方面,饃大郎也在新科技上嘗到了甜頭。張德友說,他家的生產線已經“學會”制作簽子饅頭、戧面饅頭,這兩樣可是山東饅頭的特有工藝。饃大郎通過設備改造,已經能用機械模擬戧面等傳統技藝,靠流水線就可生產出老味道的饅頭,很受市場歡迎。

  突破品牌瓶頸

  不光做饅頭還搞民宿

  德州糧油品牌眾多,全市各類糧油產品品牌84個,但知名度高、市場影響力強、市場認知度高的品牌還需要繼續培育。

  “‘齊魯糧油’公共品牌創建對我們來說恰逢其時,良好的區域公共品牌可以帶動企業自身的發展,形成核心競爭力。”喬方紅說。

  培育品牌能夠占據細分化市場,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近幾年,禹城市麥香園食品有限公司建起了6萬畝小麥種植基地,通過綠色認證的面粉和饅頭占領了北京的高端消費市場,一個優質饅頭賣到3塊多錢仍供不應求。

  麥香園負責人、“饅頭姐”邵燕介紹,2009年以來,該公司研發出復配方饅頭專用粉、水餃專用粉、全麥粉,制定了企業標準。同時為食品加工企業提供精準配方面粉,開辟了一條私人專屬定制的市場。

  談到品牌建設,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劉光明認為,食品安全是整個糧食產業鏈的基礎和鏈主,打造品牌的關鍵是抓好食品安全。“山東是中國儒家文化的發祥地,挖掘山東地域文化資源,吸收儒家文化精華,有利于打造山東食品的誠信品牌。”

  今年,麥香園有了新的嘗試,在禹城公司的后院,新建起了集餐飲、住宿、康養于一體的60多間農家民宿:“麥香公社”。

  這幾天,來自北京的“榮譽社員”們穿梭于田間地頭,賞麥田、品饅頭、采摘有機蔬菜,體驗了一把“有點田”的愜意生活。這些“榮譽社員”都是麥香園的客戶,來到禹城基地溯源體驗后,看到小麥種植和饅頭生產的現場,對麥香園的品牌更放心了。

  “只有突破了品牌瓶頸,企業的盈利能力才能夠持續。”邵燕希望將來“麥香公社”能升級為“麥香村”“麥香小鎮”,探索糧食產業發展的新路子。

  (齊魯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