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畢業季。上屆畢業孫明工作半年多,仍在拆東墻補西墻,為“職場第一課”償還貸款。
在濟南,和他有相似經歷的年輕人不少:剛踏出校門投出簡歷,在培訓機構“高薪”、“100%推薦就業”的說辭下,簽培訓合同,背上2萬余元的培訓貸款。連日來孫明四處投訴,或許錢可能追不回,但堅持投訴“只想讓那些單純的人別再受騙了,這感覺太難受。”
奔著高薪去求職 反被招了生
2018年6月,孫明中專畢業。他在58同城填寫了簡歷后接到了山東高數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東高數)的電話,并前去應聘。“他們說要先培訓后就業,月收入4000元以上。”他被“4000元以上”的高薪吸引了。
6月3日晚在接受新時報記者采訪時,孫明提供了與上述公司(甲方)簽署的《程小白IT精英定制計劃實訓與就業協議》,培訓課程是JavaEE提升班,崗位推薦標準表顯示,轉正一年年薪為6萬元至7.58萬元。
2018年10月,孫明培訓結束,山東高數介紹他去了東營的一家公司,“讓我們在電腦上負責錄入信息,承諾3500元底薪,但出差補助沒兌現。”孫明只做了幾天,山東高數又介紹他去經一路的另一家公司,“說是做實施,但學的東西基本都用不到。剛去的時候還到路邊邀請他人注冊軟件,后來讓銷售不干膠粘貼。”
他工作的幾個月內只有3500元底薪,與協議承諾大相徑庭。
孫明的第二份工作只做了三四個月便主動提出辭職。“他干的是新媒體運營,辭職時我專程去挽留他,公司反映他經常請假。”5月29日上午,山東高數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經理盧先生表示,孫明辭職后表示想去送快遞,他親自給孫明介紹了一份快遞員的工作。
盧先生對公司的定位是這樣描述的:“我們現在是培訓代招,是培訓公司,發布的推廣信息屬于培訓類的信息。”
事實果真如此嗎?
近日,記者在58同城發布簡歷后,先后接到了5個招聘電話,辦公地點與山東高數同樣位于凱貝特大廈A座206室。5名女子分別以“UI設計、網頁制作、設計助理”等名義招聘,記者咨詢是否為交費培訓遭到其中3人否認,而是以帶薪實習、免費住宿、不用交費、雙休等名義吸引記者前去面試。另2名招聘者,承認“后期從你的績效提成里抽取一部分費用,對你的薪資沒有任何影響”。
記者暗訪時注意到,山東高數有10余名年輕女子坐在電腦前,打電話邀請求職者上門“應聘”。
6月4日上午,山東高數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吳先生表示,他們的招生途徑包括校招、社招和網絡推廣等,并不認可“以招聘名義招生”的說法,“我們協議給學生說得很清楚,是否自愿或者明確知道培訓。”
培訓質量差評多 老師鼓勵簡歷造假
除了“招聘”搖身變“招生”,此類機構的授課質量與就業情況,也不少“差評”。
孫明的同學有人被推薦到小公司做市場推廣或銷售,還有人去賣房子。小鄭比孫明晚3個月與山東高數簽了幾乎一樣的實訓就業協議,“學了3個月UI設計、打代碼就去應聘,發現學的內容不足以完成工作,今年4月辭了職。”小鄭的哥哥說,小鄭曾去公司維權,“機構說是個人原因,老師也說沒辦法教不了。應聘時,山東高數教我妹妹撒謊說有一年工作經驗。”
這樣的套路并不新鮮。
2017年底,中專畢業的劉瑩看到濟南阿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招聘客服,應聘時被對方“說了一個多小時”,告訴她要先培訓才能做這個崗位。“培訓4個月,學了一些PS的皮毛,他們承諾和大公司有合作,學完給找工作,拿4000元至6000元的底薪。”培訓期間,劉瑩和10多名同學在一個教室里看視頻,有時有一兩名老師前去指導。“是給找了工作,但和承諾的相差很多。”
孫明提供的微信收藏內容顯示,一劉姓老師先后給他發送過兩份簡歷,其中一份工作經驗為2018年3月至8月在山東高數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另一份工作經驗為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在浩宇科技有限公司。這兩項經驗孫明表示自己從未做過,2018年6月之前他尚未接觸山東高數。
吳先生從手機上找出一份剛就業學生的信息表,10多名學生中過半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我們100%安排就業,負責到底,后期轉行的不多。”按他的說法,為保證質量實行小班教學,師資學歷在本科以上,就業指導老師定期回訪學生。他還承認,上述劉姓老師為山東高數的實施班教師,但否認編造簡歷,“簡歷能不是真實的嗎?”
但山東高數另一名學生肖瀟證實,“老師說學歷低就要辦假學歷,讓我們花錢辦。”肖瀟透露,求職時老師還提醒,不要提自己是培訓出來的。
被公司建議“培訓貸” 實際年利率超20%
簡歷造假對孫明來說還不算扎心,最大的打擊來自“培訓貸”。
6月3日20:00多,在花500元租住的閣樓里,孫明提供了蠟筆分期平臺訂單詳情,訂單顯示,Java課程訂單分期金額為19800元,年化10%,按期還款月供1292.94元,最終共還款23272.92元,利息3400多元。這筆“培訓貸”是在山東高數工作人員的建議下辦理的,現在他送快遞月收入約4000元,還完貸款所剩不多,經常靠借錢生活,“培訓期間,前3個月每月發1000元補貼,不夠花就在借唄等平臺借了錢。”從簽協議開始,前6個月每月還約200元利息,由培訓機構承擔,此后18期由學生個人承擔。
盧先生稱,學生的分期還款每期手續費約為1%。但記者用“網貸實際利率計算器”根據分期期數和每期手續費率計算,實際年利率超過20%。市面上其他培訓機構的貸款總額、分期期數和手續費率,與孫明的貸款詳情也大致相仿。
小鄭的實訓費用為22800元,每月還款1000多元,壓力很大,“我妹妹一開始不敢告訴家人,上個月我去看她才知道,最近一期的還款是我轉給她的。高數公司幫她找的工作還完貸款連零花錢都不夠。”小鄭的哥哥表示,妹妹經常為此在電話里哭訴,剛畢業就背上兩萬多元貸款,壓力很大。
小倪的姐姐人在青島,也在試著幫妹妹維權。2018年10月,小倪通過58同城找工作時,與北京翡翠教育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濟南分公司簽訂了培訓協議,協議顯示,640學時的產品UI設計培訓費用為18240元。在翡翠教育的協助下,小倪在找我學平臺辦理了22800元的課程分期貸款,還款總額為28043.4元,第7期至第24期每個月還款1444.6元。“必須把錢要回來,課程定價有無依據?”小倪的姐姐說,妹妹尚未畢業并沒有償還能力。
今年,劉瑩收到了貸款機構的催收通知,每個月要還2000元,但她沒有還款,“不敢讓家里知道這件事。不還款擔心影響征信,想還款卻沒有能力。我和一起參加培訓的人,也都在犯愁,不知道該怎么辦。”
對孫明的貸款,盧先生表示,孫明知情且自愿,“我們公司財務先支出補貼,在培訓期間分三個月,每個月給學生補貼2000元,這就是6000元,我們成本很高。”孫明則表示,培訓期間總共收到了3000元補貼。
培訓期間發放給學生的補貼,真的是公司成本嗎?山東高數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一名招聘者透露,一次性付學費比較合適,但培訓期間沒有補貼。“前期(補貼)是成本的費用,后期公司都會算在里面,把補貼扣出來。一次性付學費總額約1.8萬元,貸款學費是2.2萬元。”學生培訓期間得到的補貼,都算在貸款總額里了。
口碑差 從業者自評“行業黑”
采訪中,盧先生采訪中脫口而出:“這個行業已經很黑了……”。他所謂的“行業黑”,被他歸因為好口碑難以建立。
“培訓后工作好的人不會說好,不會上網夸我們;培訓學不好的,肯定說壞。”他表示企業運營成本很高,為學生提供免費住宿、前6個月替學生償還貸款利息(約1200元),優秀教師月薪每月1.2萬元。“每個月人工開支40萬元,包括招聘和就業老師等。”
以4月為例,盧先生稱公司開支了100多萬元,招了40多名學生。他假設每月招40名學生,收入約80余萬元,“每個學生去掉6000元補貼,占了學費的大約四分之一。前半年要替學生墊付1200元利息,還要向貸款平臺交5%的手續費,每個貸款學生約1000元。算來算去,我們也就拿到(學費的)一半多一點。學生的利息不給我,我得不到一分錢利息。”
然而,去年10月,《消金界》一篇《起底“培訓貸”》的文章顯示,國內某知名IT職業教育機構公布的財務業績中,利息收入包括學生分期付款計劃有關的利息收入。包括山東高數在內,目前市面上很多培訓機構與該IT職業教育機構的模式及收費相仿,甚至共用貸款平臺
盧先生稱公司是保本經營。前幾年濟南甚至有上百家類似的培訓機構,近兩年,據他所知數量已縮減至約10家左右。對于培訓行業的負面信息,盧先生認為有一些公司沒有教好技術,有的公司推薦就業沒落實到位。為了避免這些問題,盧先生稱提高了招生門檻,90%以上的學生為大專以上學歷。“這個行業發展到現在,已經很臭了。”他擔心,也許未來這個行業會消失。
山東高數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吳先生認為,職業教育的弊端在于,人是多樣的,把很多人招來,用一套課程,但不一定適合所有的人。“這個行業正在往好的方向發展,逐步提高規范。今年起,培訓機構必須符合教育、民政等部門的要求。我們合作的北海、中軟等軟件外包企業,他們苦于找不到合適的人力資源,我們可以給他們提供人。”
員工揭秘:高薪低門檻多是“套路”
記者采訪發現,培訓結束后,能找培訓機構要回錢款的學生寥寥無幾。只有部分通過法律途徑起訴培訓機構的學生,追回了培訓費用。
6月5日下午,北京翡翠教育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濟南分公司劉女士稱,小倪向她表示7月之后還愿意回到機構繼續學習。但小倪的姐姐則表示要求退款,不再學習。天眼查信息顯示,該公司的母公司北京翡翠教育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曾因合同糾紛而被他人起訴,并被判決賠償原告培訓費用。
去年10月,濟南阿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被歷下區市場監管局因“通過登記的住所或經營場所無法與企業取得聯系”列入異常經營名錄;今年3月28日,該公司收到法院公告,被起訴借款合同糾紛。煙臺、青島、南寧、昆明和合肥等地,都有阿甲科技有限公司或阿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這些公司的最終受益人均為達內國際公司。
閆女士是幸運的少數。她與高新區萬達廣場內的某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簽訂了培訓貸合同,在其哥哥的幫助下,少還了四五期培訓貸款。5月29日記者探訪時,該培訓機構仍在運營,一名背著雙肩包的男子走出后,表示疑似要求培訓,非常失望。
對培訓機構的失望和差評也來自于員工。山東華耀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仍還拖欠郭澤4000多元工資,郭澤在該公司負責人事招聘,起初并沒發現“培訓貸”的套路。
郭澤回憶,他進入山東華耀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時,曾被勸說學技術,但沒被洗腦成功,他既為自己的理智感到慶幸,也替那些進入機構學習的學生惋惜,“他們通常在學校學的相關專業,面試后產生心理落差,復試談話才會透露培訓費用。”郭澤分析這類機構的套路:大多培訓計算機相關行業課程,招聘門檻極低,不限年齡、專業、工作經驗,周末雙休,提供住宿,待遇較高。
5月底記者探訪時,山東華耀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關門。另一名學生試圖追回春節前在該公司交的2000元培訓費,卻發現困難重重。
山東華耀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石先生否認了“培訓貸”的質疑,他稱之前的公司員工卷走20多萬元學生學費跑路,“都是主張學生交現金,我們有項目部,從外面接活,培訓了學員自己用。”
“主要是不想讓更多的人被騙了。”郭澤說。多數遭遇“培訓貸”的學生,也表達了類似的想法。(為保護當事人隱私,孫明、劉瑩、小鄭、小倪、郭澤為化名)
(濟南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