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APP違法收集用戶信息,上海檢察院向十家運營商發檢察建議

專題研討會現場。澎湃新聞記者 李菁 圖專題研討會現場。澎湃新聞記者 李菁 圖

  違規獲取用戶信息授權、隱私政策文本不規范、用戶想要注銷賬號卻找不到途徑……你在使用App時,遇到過這些問題嗎?

  門類眾多的APP為用戶帶來便利的同時,卻不斷暴露違法收集、使用、處置用戶信息的問題。近日,上海市檢察機關就調查發現的問題依法向10家APP運營商制發了檢察建議,并要求加強用戶個人信息保護。

  6月20日,上海市檢察院針對APP收集個人信息如何加強合規性進行專題研討。

  檢察官當場公證下載相關APP,錄像鎖定證據

  檢察機關介紹,一些APP開發運營企業違法收集、使用、處置用戶信息的問題不斷暴露,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但是,證據鎖定難、維權成本高,成為公民個人不愿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利益的困境。

  在今年的上海市兩會上,楊建鋒等23名市政協聯名提出了第0932號《關于發揮檢察機關在APP侵害消費者數據隱私公益訴訟中作用的建議》提案,建議檢察機關運用“檢察建議”督促政府加強監管和推動行業自律,推動完善涉互聯網環境下公益訴訟規則等。

  為履行公益保護職能,推動APP行業加強監管,今年上半年,上海市檢察院先后走訪了市網信辦、市消保委等單位,就如何保護公民個人信息安全,促進互聯網企業依法經營、創新服務,營造良好營商環境等方面溝通交流、工作對接。

  2019年6月上旬,上海市檢察院組織浦東、楊浦、靜安等區檢察機關開展APP違法收集個人信息問題專項調查。

  在一個階段調查過程中,針對網絡證據鎖定難的困境,檢察官們首次采取公證取證的形式固定證據,即在公證人員的見證下,當場通過應用市場下載安裝相關類別的APP,并進行錄像鎖定證據。

  經查發現,留學、育兒、就業招聘、理財、網購等與民生密切相關的10款手機APP存在違規獲取用戶信息授權、隱私政策文本不規范、信息保護機制不完善等問題。

  向問題APP企業和應用商店同時制發檢察建議

  據檢察官介紹,該10款APP普遍存在無需用戶同意、默認授權的方式收集用戶個人信息,尤其對于用戶身份證號碼、銀行賬號、通信記錄等敏感信息不經用戶同意便進行采集;部分采集的信息與該APP業務功能完全不相關,甚至存在不開啟敏感信息收集權限就無法使用該APP的強制索權現象。

  有的APP在用戶首次安裝、注冊時,未按規定主動提醒用戶閱讀隱私政策,或隱私政策不單獨成文甚至沒有隱私政策;隱私政策中,未明確說明APP要獲取權限的種類和范圍,而是采用“例如”、“等”表述來模糊規定;對個人信息存放地域、存儲期限、超期處理方式等未做說明;隱私政策過期或更新后未告知用戶,嚴重侵害廣大用戶知情權。

  部分APP無法提供注銷賬號的途徑,注銷賬號后個人信息的及時刪除或匿名化處理不明確;對個人信息查詢、更正、刪除途徑規定不明,對撤回已同意授權、申訴方式等用戶操作方法未做說明,對外共享、轉讓、公開披露個人信息的規則不明確,用戶個人信息安全難以得到有效保護。

  針對上述問題,上海檢察機關向被監督企業分別制發了檢察建議,建議APP提供者向用戶明確獲取權限的種類、目的、方式和范圍,不得強制要求用戶同意授權與服務無關的功能;用戶主動選擇不同意APP收集個人信息時,應僅影響與所拒絕提供信息相關的業務功能,不應直接退出APP,限制用戶的權利。

  APP運營商應進一步依規完善用戶協議和隱私政策,單獨成文并顯著標識個人敏感信息、政策時效、投訴渠道,明確說明個人信息存儲期限和超期處理方式,做到內容標識清晰,通知及時有效。當用戶終止使用APP服務后,后臺應當停止對用戶個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并為用戶提供注銷號碼或者賬號的服務。同時,應合法合規處理已收集的個人信息,做好用戶隱私保護工作。

  同時,檢察機關向應用商店制發檢察建議,督促其履行監督管理責任,并視情對違反規定的APP采取警示、暫停發布、下架應用程序等措施予以督促整改。(澎湃新聞記者 李菁)

檢察院發出的檢察建議書。澎湃新聞記者 李菁 圖檢察院發出的檢察建議。澎湃新聞記者 李菁 圖

  責任編輯:張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