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淄博市救助服務中心舉行了主題為“大愛尋親,溫暖回家”的開放日活動。活動中一位名叫袁震的熱心市民向淄博市救助服務中心捐贈了文具等物品。

  在救助服務中心內提起袁震,工作人員對他都很熟悉。從2012年冬天至今近7年里,工作時他是張店區齊悅國際三期北門外得力文具淄博店的老板。而在閑暇時,他是救助服務中心的一名志愿者。

  機緣巧合成為志愿者 一做便是近7年

  說起為何要做志愿者,袁震笑了笑。時間回到2012年冬天,一天,袁震在出門買東西時碰到了一位老同學。這位同學身上裹著棉襖,手中拿著一個記錄儀,對坐在路邊一位流浪漢說:“你跟我們回去吧,我們給你安排好住的地方,大冬天的這么冷,你生病了怎么辦……”但是坐在一旁的流浪漢好像對這話并不感冒,一個勁的搖著頭,就是不愿離開自己搭起來的簡易窩棚。這時,從旁邊晃晃悠悠走來一位流浪漢,對袁震的同學說:“他不愿意去,你看看把我帶走可以嗎?”此話一出,本來坐在窩棚中的流浪漢似乎想通了,連忙爬出窩棚喊道:“你們可說好了要給我安排好住的地方,我們趕緊走。”

  看到這里,袁震想以前同學聚會時,他說自己是在民政部門工作,怎么現在跟乞丐打起了交道。看到同學把兩人帶上車后,袁震跑過去詢問。原來,同學是在淄博市救助管理站工作。袁震說:“當時聽過同學的簡單介紹后知道,她做的是幫助別人的好事。我平常是自己開店,工作的時間很自由,感覺閑暇時去幫幫這些人也很有意義,我便萌生了做志愿者的想法。”

  如今,淄博市救助管理站已經更名為淄博市救助服務中心,與淄博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淄博市反家庭暴力婦女庇護中心和淄博市受災人員臨時避險中心同屬一個機構。這里實行24小時工作制,主要負責為市內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流浪未成年人提供飲食、住宿、返鄉、心理咨詢、教育矯治等服務,為遭遇家庭暴力婦女提供庇護場所及服務,為受災人員提供臨時避險服務。還有那些因務工不著、尋親不遇、被盜被搶、遺失錢財等導致的無力自行解決食宿、聯系家人及返鄉的臨時遇困人員也是救助服務的對象。然而,市民經常在街頭碰到的醉酒人員、路邊發現的疑似流浪乞討的危重病人和精神障礙人員卻不屬于救助服務的對象,按照《治安管理處罰法》及其他的有關規定,他們應該由醫療機構和公安機關處置。

  雖然只能做力所能及的事,但有意義

  就在幾天前袁震與救助中心的工作人員一同幫助了一位14歲少年。

  6月14日晚上7時許,張店公安分局灃水派出所護送一名流浪少年來到市救助服務中心求助。袁震作為志愿者,協助淄博市救助服務大廳副主任周智勇為其辦理了入站手續。民警辦理完護送手續后,工作人員開始對救助對象進行拍照、采集信息和指紋、寄存物品等,最后把救助對象的信息錄入系統。在民警的幫助下,這名少年的真實身份信息很快就核查出了。

  原來,這名受助的少年姓董,剛滿14歲,家在河南濮陽市濮陽縣,父母雙亡,一直跟著姥姥生活,因為家庭原因早就輟學了。為了找朋友,他來淄博已經一個多月了,身上帶的錢早已花光,靠著別人施舍勉強度日,一個月來一直過著半流浪的生活,直到被警察發現。在征得小董同意后,袁震和工作人員帶他到洗浴室洗了澡,換了一身新衣服,并把他單獨安排到一個房間里休息。袁震忙完后說:“在救助中心內所做的事情都很瑣碎,都只是力所能及的小事,但是每做一件事都是在幫助一個人,這些事就有意義。”

  在做志愿者的7年時間里,袁震配合淄博市救助服務中心幫助了許多人。他告訴記者:“每當看到有受助的人回到家時,心中為他們感到高興。而且這幾年里,救助服務中心為了能夠幫助更多的人,也在不斷的提高。比如去年,中心運用“互聯網+”救助尋親的方法,逐步形成了“低滯留率、低安置率、高周轉率”特色尋親模式,提升了救助、規范服務和風險防控的能力。”

  據統計,截至目前,2019年淄博市救助服務中心共實施救助265人次,其中基本健康人員138人次,占救助總量的52.3%,殘疾人55人次,占比20.8%,精神障礙人員49人次,占比18.6%,傳染病人17人次,占比6.4%。淄博市民政局副局長蒲先農表示,淄博市救助服務中心作為集流浪乞討、臨時遇困人員救助、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遭受家庭暴力婦女庇護和受災人員臨時避險為一體的救助服務機構,已經成為建設和諧淄博、創建文明城市的一個重要窗口。接下來,將進一步擴大流浪乞討人員救助服務工作的社會參與度,加快構建更加完善的救助服務工作網絡,努力全面提升救助服務水平。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胡泉 通訊員 呂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