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考了551分、老二考了534分、老三考了552分……”伴隨著2019年山東夏季高考成績的揭榜,濟陽區崔寨鎮劉家村沸騰了。劉延哲家的三胞胎女兒劉哲、劉涵、劉蔚高考成績均超443分的理科本科線,三姐妹的平均分甚至超過了本科線100分。

  三姐妹的年紀平均只差2分鐘,此次高考成績也是不分伯仲。三姐妹沒上過補習班,沒去過大城市研學游,但是她們從小到大都十分優秀,成績好、性格好,在學校里擔任班干部,更難得的是,懂事的她們已經開始謀劃著給父母減輕負擔。

三胞胎和爸爸媽媽在一起,她們說這是個和諧幸福的大家庭。三胞胎和爸爸媽媽在一起,她們說這是個和諧幸福的大家庭。

  沒上過補習班,經驗就是仨人互相比

  坐在記者面前的三姐妹都是18歲青蔥一樣的年紀,堪稱“三朵金花”。

  這三胞胎姐妹中,老二劉涵和老三劉蔚是同卵姐妹,模樣難分彼此,老大劉哲是異卵而生,模樣稍有不同,但一眼看上去就是姐妹。

  “在學校里我們經常會被認錯。”老二劉涵和老三劉蔚從幼兒園到高中就在一起讀書,形影不離的兩姐妹經常在學校里被認錯。倆人小時候還曾經互相換衣服來“捉弄”爸爸媽媽,看他們能不能分清楚。

  “我爸我媽一眼就能分清,從小到大一次都沒有混淆過。”老三劉蔚性格最活潑,在采訪中充當“新聞發言人”的角色;老二劉涵的性格比較中和,妹妹說得不準確的地方她做補充和更正;老大劉哲性格寬厚沉穩,看著兩個妹妹嘰嘰喳喳地說話,不定時做出修正。雖然三姐妹長相相似,但是性格卻截然不同。

  “我們三個沒有上過任何補習班,主要是互相比,互相學。”老三劉蔚說,三姐妹平時學習水平相差不大,老二的學習成績最好。從小到大每一次考試,三姐妹都在一分一題上暗暗較勁。不僅如此,她們的成績也經常被同學和老師拿來做對比,因此學習上的壓力也就格外大。老大劉哲告訴記者,高考成績出來后,很多人都問她們姐妹三個的學習經驗,她覺得無非“好好聽課,認真刷題,多努力”。如果非要說經驗,那就是身邊一定要有“對手”。

  爸爸是“貓爸”,媽媽也不是“虎媽”

  三姐妹從小到大不僅是學習上的隊友,更是彼此之間最好的朋友。

  老大劉哲不會梳辮子,兩個妹妹就幫她扎小辮;老二劉涵勝負心強性子倔,高考的時候壓力大,其他兩姐妹就一起幫她開解;老三劉蔚大大咧咧愛丟東西,她的錢和飯卡都是二姐劉涵幫她管。

  “我是姐姐,我在外頭要罩著她們,但是她們倆的生活能力比我強,在家她們倆照顧我。”老大劉哲說,她們之間的關系就是“一天不見就想,見了一天就打”。尤其是自己在另外一所高中上學,一個月回家一次的見面機會對于姐妹仨來說格外珍貴,因此上了高中之后基本上就沒再吵過架。現在高考志愿填報在即,等上了大學,三個姐妹很有可能天各一方,因此更加舍不得再浪費時間吵架。

  老二劉涵告訴記者,家里還有一個大10歲的姐姐。姐姐已經結婚成家,對于三姐妹來說是充滿敬仰的“神一樣的存在”。

  “別看我們仨在家里稱王稱霸,我大姐一回來,我們仨都蔫兒了。”老三劉蔚說,成熟的大姐是家里絕對的權威,“我們誰都不敢跟大姐吵架。”

  不過,大姐雖然嚴厲,但是對三個妹妹的關心卻一點都不比父母少。大姐結婚的時候正值三姐妹高考前的第二次模擬考試,為了讓她們能夠安心上學,大姐的婚禮基本上是瞞著妹妹們舉行的,甚至還抽出空來帶著妹妹們去大明湖玩了一天,給她們解壓。

  “我們家的關系非常和諧,在家覺得特別開心和快樂。”老大劉哲說,爸爸是“貓爸”,對她們只有無限的關愛,每次離家返校姐妹仨都要抱抱爸爸;媽媽也不是“虎媽”,除了學習上抓得緊,對她們三個的要求都盡可能滿足。

  想快點掙錢,報志愿先看就業再考慮興趣

  老大劉哲說,自己的志愿基本確定在建筑學,因為畢業好找工作,掙錢也相對較高;老三劉蔚的志愿是當一名醫生,因為自己的爸爸做過腎臟手術,她想用醫術為家人健康保駕護航。最為糾結的是老二劉涵,她想學新聞和傳播,但是又覺得文科就業不如理科有優勢,因此搖擺不定。

  三姐妹的專業選擇,無一不是圍繞著就業和行業工資而定,而興趣則被她們排在了第二位。

  “我們就想快點掙錢,快點給爸爸媽媽減輕壓力。”老三劉蔚說,上初中的時候她們就開始住校,有一次回家時才發現爸爸因為腎病住院,并且需要動手術。

  “當時花了很多錢,而且感覺看病太難了。從那時候起我就想要當一名醫生。”老三劉蔚說,如何更快地回饋家庭、孝敬爸媽,是她們姐妹三個經常一起探討的問題。

  父母都沒什么文化,他們說不想讓孩子走自己的老路

  記者了解到,姐妹仨家庭以務農為生,全家唯一的經濟來源是承包的一畝大棚和包產到戶的四畝地。大棚種植西紅柿,光景好的時候一年收入能有3萬;光景不好的時候也就1萬出頭;種地主要是玉米和小麥,只能維持一家人的溫飽。尤其是父親劉延哲生病手術之后,家里的經濟情況更是捉襟見肘。

  即便如此,和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樣,劉延哲夫妻寧愿自己節省,對孩子的教育卻是傾其所有。為了讓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從初中開始夫妻倆就把三個女兒送到了私立初中上學。學校學費一年3500元左右,三個女兒的學費加起來就是一萬多,基本上占了家庭總收入的三分之一。

  “我們倆都沒什么學歷,孩子媽也不識字。現在就只能在地里刨食,讓孩子好好讀書,就是不想讓她們走我們的老路。”劉延哲說,因為都是女孩,加上家里經濟條件確實差,也曾有不少鄉親好心勸說讓孩子早點去打工掙錢,但是自己從來沒有動搖過讓孩子上學的念頭。

  “村里很多跟我們一樣大的同學都輟學了。要么出去打工,要么在家里當網紅,天天刷手機。”老三劉蔚接過爸爸的話,“還有的已經開始準備結婚了。不能說他們的選擇不好,但是我不想過這樣的生活。”

  別的孩子回校大包小包她們從來不要東西

  即便已經傾其所有,劉延哲夫婦還覺得自己欠孩子太多。

  “她仨5歲的時候,我們在地里忙活,她們就在家做好飯,然后給我們送飯。”三姐妹的媽媽回憶,仨孩子自己洗菜、點火,做飯,再步行2里地去大棚里給他們送飯。農忙的時候挑水、拔草、割麥子、掰玉米,仨閨女一樣都沒落下。

  最讓她心疼的是孩子在高中的生活,一人一個月的生活費才200塊,還經常有結余。

  “跟她們說了別心疼錢,該買就得買,該吃就得吃。但是一個花錢的都沒有。別的孩子從家里去學校都要帶大包小包一大堆,但是她們三個從來不要東西,就想著怎么給家里省錢。”說起孩子的懂事,這位媽媽不由得紅了眼眶。

  聽著媽媽聲音不對,三姐妹立刻開始寬慰母親,“我們住校,沒有地方花錢;我們是覺得帶東西太沉了,才什么都不帶;錢夠花,我都吃胖了我要減肥……”

  老大劉哲給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學校的飯很便宜,一天的伙食費也就花五六塊錢;筆記本等學校會發;平時花錢的地方,也就買支筆芯,“筆殼能連續用,不用換”。

  如今,面對著即將展開的大學生活,三個姐妹唯一擔心的就是學費。并不昂貴的普通大學的學費,是籠罩在這個家庭上空唯一的烏云。

  “我希望社會上的愛心人士能伸出援手幫幫我們,但是無論如何,我一定會讓三個閨女都完成學業。”劉延哲說。

  (生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