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上午11時許,記者來到位于萊山區新星北街的遲家社區市民社區食堂。盡管剛到中午飯點兒,這里已是熱鬧非凡:打飯區排起長龍,就餐區人滿為患、一座難尋。“現在每天來這吃飯的有三四百人,其中75歲以上的老年人能占六七十人。”食堂負責人楊士顏說。


在遲家社區食堂,5元就能吃頓營養早餐,8元就能吃頓營養美味的午晚餐。順著撲鼻的飯菜香,記者見到了當天最“火”的八元“老人套餐”:溜魚條、芹香豆干、韭菜炒木耳,饅頭、米飯,再加上小米粥。


“老了不愛麻煩,往常自己在家簡單炒個菜,熱熱能吃上三頓。現在每頓都有這么多菜,每天不重樣,老了還享上福了。”從6月6日遲家社區食堂試營業,82歲的遲家社區居民孫淑芝幾乎天天都來食堂吃午飯,每頓三菜一湯,還有粥和米飯饅頭等面食可以自選,讓孫淑芝連聲稱贊。


“我自己一個人過,不愿做飯,到這兒來吃現成的,太方便了。”82歲的呂慧芝老人說,現在一到飯點,她就和對門鄰居結伴來吃飯。“在家門口就能吃上熱乎飯,兒女也放心,你說這樣的好事誰不來?”呂慧芝笑著說。
呂慧芝的一席話道出了很多老人的心聲,天氣漸熱,不少老人不愿開灶,午餐只簡單“對付”一兩口了事,有些小輩怕老人吃不好,還特意來給老人做飯、送飯。如今,很多同呂慧芝一樣的老人都來社區食堂吃飯,吃著飯還能和老友們聊天,頗有記憶中從前一村人湊一起吃飯的感覺。
“70周歲以上的老人享受優惠價,早餐只收5元,有雞蛋、豆腐腦、稀飯及主食,午餐和晚餐只收8元,兩葷一素一湯加主食。”楊士顏指著菜單告訴記者,遲家社區食堂還面向社會開放,每天提供二三十種菜品、十五六種面食,還有各種粥、湯,人均一頓飯也就十幾元。
在萊山,社區食堂作為政府給予補貼的一項惠民工程,不僅重點對社區老人管好,還管飽,而且還對社區內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免費送餐服務,有效緩解了社區老人“吃飯難”的痛點。
在今年年初的煙臺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完善城市社區服務功能,大力舉辦社區食堂,更加便捷地服務廣大市民。6月,由煙臺市政府辦公室牽頭開辦的試點——芝罘區毓璜頂街道翡翠社區和萊山區遲家社區的市民社區食堂相繼開業。兩家食堂以服務老年人,特別是生活不能自理、孤寡、獨居、空巢等老年人為重點,面向社區居民,與餐飲企業合作進行市場化運作,給予一定補貼,吸納社區居民就業,為老年人就近提供優質、價廉、衛生、便利的餐飲服務。
(大眾日報·新銳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