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至5日,全省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工作推進現場會在東平縣召開。記者從會上獲悉,截至今年5月底,全省累計下達投資計劃226.4億元,同時截至6月底,27個外遷社區全部開工,其中3個社區已搬遷入住。
到2020年全面完成灘區遷建任務,基本解決60萬灘區群眾的防洪安全和安居問題,是省委、省政府向中央、向廣大灘區群眾作出的莊嚴承諾。
記者了解到,全省遷建工程全面啟動實施以來,截至今年5月底,全省累計下達投資計劃226.4億元,其中60億元中央補助資金全部下達完畢,落實省級補助資金86.7億元,占省級全部籌資任務額的96%。省財政廳安排20億元專項債,國開行、農發行山東省分行累計下達政策性貸款9.23億元,有效緩解了縣區籌資壓力。
在各級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截至6月底,27個外遷社區全部開工,其中3個社區已搬遷入住,14個社區主體工程全部封頂,預計年內所有社區全部封頂。28個新建村臺全部完成淤筑,其中焦園鄉8號試點村臺安置社區已于5月底開工,長興集鄉8號試點村臺安置社區預計7月份開工,其余26個村臺已進入沉降期。99個舊村臺和473公里臨時撤離道路分別開工15個、269公里,其中撤離道路完工163公里。筑堤保護工程也開工建設。
東平6.2萬群眾正搬離灘區
搬進新房,廠房就和社區挨著

東平縣戴廟鎮新時代佳苑正在進行社區綠化工作。
山東黃河灘區脫貧遷建,是一項重大的民生工程,關系著60萬灘區群眾的“安居夢”和“致富夢”。作為黃河灘區遷建的一個試點,泰安市東平縣共涉及4個鎮61個行政村。這里,6.2萬群眾正搬離灘區,住上新樓房,過上好日子。曾經頻發的水患和一貧如洗,正逐漸遠去。
以前下雨就提心吊膽
現在搬進樓房真安心
7月4日下午,山東省東平縣耿山口社區。77歲的張蘭新正搖著蒲扇乘涼,“現在進了社區,各方面都比以前好多了。”她回憶,以前住在灘區,雨季一下雨就擔心黃河發大水。“一下雨我們就得跑,整天提心吊膽的。現在可好了,住進樓房,風吹不著雨打不著,安心!”
張蘭新的話引起了其他老人的共鳴。“當時政府動員俺們搬,還有人有不同想法。現在搬了,沒想到這么好,改變這么大。”86歲的宋志英談起從黃河灘區遷出不斷感慨。
東平是黃河灘區脫貧遷建一期試點工程,而耿山口社區由黃河灘區的耿山口和丁莊兩個自然村遷建而來,這個社區是山東省第一個搬遷的灘區遷建社區。
“2015年8月,簽了搬遷協議;2016年3月,項目正式動工;2017年10月,整村搬遷。”耿山口社區村主任耿進周介紹,社區規劃了28棟住宅,還有一棟養老中心、一棟幼兒園,社區還和新興際華集團合作開發了銀河鞋業項目,廠房就和社區挨著。“一些居民就在那里上班,很多村都羨慕我們。”
東平縣戴廟鎮十里堡村的村民王忠義,剛帶著孩子去耿山口社區看了看,羨慕之情溢于言表。“他們這兒建得可真好,我們也盼著快點搬家呢!”王忠義目前正在戴廟鎮新時代佳苑干活,這里是他即將要搬進去的新家。“你說搬家的時候我是放個三千響鞭炮好呢,還是放個五千響?”
100多棟樓真氣派
還有學校衛生院
“我們這也快了。”東平縣舊縣鄉舊縣四村的張春理說。“新社區有一百多座樓,真是氣派。”
舊縣鄉時代新城社區是東平縣黃河灘區脫貧遷建工程規模最大的社區,也是全省4個萬人社區之一,社區占地面積808畝,建筑面積47.4萬平方米,規劃建設住宅樓121棟。安置12個村,10905人,3408戶群眾,將回遷到這里。
“這里原來是舊縣三村和四村的老村莊,我們社區是唯一一個先拆后建的。2018年9月5日開工建設,2019年4月主體就全部封頂,用了短短的7個月。”舊縣鄉黨委書記鄭興利說。
鄭興利介紹,今年9月30日將全部達到竣工條件,10月份組織群眾回遷。“121棟樓全部安裝了電梯,室內進行了簡裝,安裝了套裝門,鋪設了地磚,外墻保溫,中空玻璃,拎包就能入住。社區配套設施齊全,九年制一貫學校、高標準幼兒園、設備齊全的衛生院,解決了群眾的入學就醫問題,天然氣入社區解決了群眾的吃飯和供暖問題。”
就業有著落
物業費有補貼
樓蓋起來了,如何讓群眾買得起?舊縣鄉在實際工作中給出了答案。12個村搬遷后可復墾土地1816.34畝,土地流轉后每個村集體收入可達80多萬元,村集體對于搬遷群眾中的低保戶和貧困戶進行政策兜底,物業費進行政策補貼,使所有群眾都買得起房,住得起房。
“舊房評估多少錢,上級補助多少錢,自己還需要籌多少錢,前期就讓群眾做到心中有數。”鄭興利說,舊房的錢加上補助的錢,老百姓自己并不需要掏多少錢或者有的不需要掏錢,這樣百姓心里就有數了。
住上了樓,生活怎么辦?舊縣鄉按照遷建村群眾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要求,加大招商引資項目,同步推進產業項目建設。“目前我們招來了兩個項目,無紡布加工和好孩子集團童車加工,這些都是無污染、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項目,解決了社區建成后群眾就近就業問題,前期能解決500人的就業問題。”鄭興利介紹。
同時,為了解決群眾搬進來后擔心生活成本上漲的問題,原有老村莊占地是近2000畝,除去規劃、輔助等,這些土地將不分到每戶進行分散經營,而是統一進行土地流轉,進行規模經營,這樣平均到每個村帶來80萬元左右的收入。這些收入大部分用于群眾的物業費、水費、電費等,特別是村里的低保戶、貧困戶,這樣就解決了老百姓的后顧之憂。
東平是全省20個扶貧工作重點縣之一。東平縣黃河灘區涉及戴廟鎮、銀山鎮、斑鳩店鎮和舊縣鄉4個鄉鎮、61個行政村、6.2萬人,面積92平方公里。2015年和2016年,先后被納入全省黃河灘區遷建一期和二期試點;2017年5月份以來,根據全省黃河灘區脫貧遷建總體規劃,啟動三期工程。
工程推進中,圍繞“讓灘區群眾住進好房子、過上好日子”目標,打好政策支撐、資源整合、產業發展“組合拳”,統籌推進搬遷社區、產業園區“兩區共建”,整體工作走向全省乃至全國前列,為全面推進我省黃河灘區脫貧遷建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和模式。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朱貴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