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村醫為何留不住?不止于待遇問題

  近日,河南省通許縣朱砂鎮36名村醫的集體辭職信,成為網絡熱點。當地的縣政府立即成立了專項工作組,并在詳盡調查的基礎上給出了官方回應,稱“村醫被克扣現象”“基本藥物價格成倍加價”“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工作年年加碼,村醫工作不堪重負”等問題均不存在。

  通許縣政府稱,目前,全縣村醫都在堅守崗位,積極工作。然而輿論對這份調查結果,卻仍有一些疑問,歸根結底是引起調查的“全體辭職”和調查結果的“全體堅守崗位”,反差過于強烈。

  更加尷尬的是,幾乎在“全體堅持崗位”的調查結果發布的同時,通許縣大崗李鄉全體村醫辭職報告再現網絡,這份報告中有28名村醫集中簽字并按下手印。該辭職報告內容與朱砂鎮36名村醫辭職報告內容一致,僅抬頭、落款更換為“大崗李鄉全體鄉醫”。

  面對調查結果給出的數據,輿論難免要問一句:如果種種問題皆不存在,那么集體辭職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如果這36名村醫真的是有組織有預謀,為搏眼球,編造不存在的情形,制造“集體辭職”的噱頭,炒作網絡熱點,那么這樣的行為顯然不該輕易揭過,應該徹查原因,杜絕再現。

  但如果辭職信并非徹頭徹尾完全編造,兩個村子的村醫所反映的情況并非完全不存在,那么真正導致村醫集體辭職的原因,也該徹查清楚,有個明確的交代,而不僅僅是用“不存在”概括一切。這樣的回應不僅不足以回應關切,而且讓大家心中的疑慮繼續發酵。

  9日,國家衛健委新聞發言人也表示,對該事件國家衛健委已注意到有關報道并且高度重視。我們有理由相信,公眾的關切在各級部門的調查下將會得到滿意的答案,在得到答案之前不妨多些耐心。

  而從村醫集體辭職信的內容來看,“我們村醫在醫院管理下工作的很開心”“更非常榮幸的成為村醫中的一員”“一生寶貴的財富”等表述,表明村醫們對這份工作有著認同感和熱愛,但隨之出現的“生活不能自理”則是其集體辭職的最直接原因。

  雖然“難以自理”的表達略顯夸張并有情緒化因素,但根據回應“2019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至今一分未領取”的表述,說明整個上半年的補助都有“延遲”。對不少村醫來說,生活補助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補助基本意味著其全部收入來源,由此來看,集體辭職不難理解。

  其實,村醫的誕生及待遇問題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隨著60年代我國醫療服務的重心開始從城市轉向農村,一大批“赤腳醫生”活躍在農村,為農民防病治病作出重要貢獻。而隨著國家隊從醫資格逐步規范化,“赤腳醫生”通過考試轉變成了鄉村醫生。

  但稱謂的變化,并沒有改變村醫“農民”的身份,致使大部分地區的鄉村醫生在工資收入、福利待遇、教育培訓、職稱評定等諸多方面遭遇歧視。而作為與村醫同為鄉村福利和社會服務提供者的民辦教師,其身份則由1979年開始逐步轉變為公辦教師,從此身份、待遇得到了徹底解決。村醫問題也成為一個歷史遺留問題。

  當前,對村醫問題,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都極為重視:2015年3月6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提出保障鄉村醫生合理收入、提高艱苦邊遠地區鄉村醫生待遇、完善鄉村醫生養老政策等多項措施。我們還看到,江蘇作出擇優選聘取得執業助理醫師資格的鄉村醫生納入事業編制管理,甘肅宣布對村醫實行鄉聘村用等“轉身份”的舉措……村醫問題正在逐步得到解決。

  然而解決村醫的歷史遺留問題需要一定的時間,但如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做到合理有序至關重要。例如本次事件,村醫待遇問題通過這樣的方式受到關注,本身就應引起當地政府的重視與反思,而不應等到問題進展到無法溝通、無法解決的情況時,導致集體辭職的出現,并且通過網絡才能引起關注。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村醫更是緊系農民健康的關鍵環節之一。“不存在”的問題、連續的集體辭職、留不住的村醫……這些既需要一個更好的調查與回應,也需真正去面對和解決那些“存在的”問題。

  (央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