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晚,高新區王南村的廣場上尤為熱鬧。大姑娘小媳婦,有孩童有老人,就連平日里極少出門的腿腳不靈便的村民,也早早來到廣場上翹首以盼。“俺村今晚有夜市,據說是村里的‘第一村醫’要帶著一隊大醫院的名醫生來俺村義務看病。聽說平日里掛這些醫生的門診專家號,都需要提前好長時間才可以預約到。今天居然主動來到村里給俺們瞧病,可不能錯過這好機會!看,鄰里街坊的都來了……”順著現場一名老人手指的方向,記者跟隨著村民的腳步,走進了當晚的“醫療夜市”。

搭建“醫療夜市”:
“第一村醫”帶動醫療強基
當晚7點不到,夜色還未降臨,“夜市”便已提前開張。只見在廣場的東側,早早掛上了帶有“第一村醫”“醫療夜市”字樣的紅色條幅,臨時布置的一排桌子上,擺放著消化科、心內科、兒科、測血糖、量血壓等桌簽字樣,桌后一排身穿白大褂、肩披“第一村醫”藍色馬甲的醫生早已對號入座,村民們根據自身需求開始到相應的醫生桌前排隊、咨詢。
一名老人帶著病歷找到了一名正在忙碌中的女醫生,“周大夫,聽說你們淄博市中心醫院消化內二科主任張啟杰今晚也來義診,能不能讓他給看看我的病歷?”這名女醫生一聽,接過病歷看了一會立即帶著這名老人來到消化科桌簽前,與正在“坐診”的張啟杰一起探討起了老人的病歷。剛剛加完班趕到活動現場的張啟杰認真查看資料后,一一進行了解答,現場人聲嘈雜,他就提高嗓門,湊近患者,以便把診療意見清晰地表達給患者,一會就已汗流浹背。
這名女醫生是淄博市中心醫院消化內二科主治醫師周華,正是前不久作為第四批“第一村醫”派駐王南村,覆蓋劉斜、羅斜兩個村的“第一村醫”。在現場,周華告訴記者,“第一村醫”的工作內容豐富,但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老百姓得到更多更好的醫療服務。自從到崗以來,周華除了完成基本的工作之外,還充分發揮自己的技術專長和石橋中心衛生院的優勢醫療資源——內鏡技術的開展,以她派遣的三個村為試點開展胃早癌篩查工作。如此一來,不但可以改善老百姓的健康狀況,更可以有效減少因病致貧家庭的產生,成為健康扶貧的一項重要舉措。不僅如此,她還積極帶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聯合大后方淄博市中心醫院的消化內二科、兒科、心內一科,利用晚上休息時間,以開展“醫療夜市”“第一村醫”科普講堂的義診形式,把優質的醫療資源送到百姓身邊。
記者查閱相關資料時獲悉,淄博市是典型的組群式城市,醫療資源豐富,居民素質和健康素養較高,但有大量的山區、庫區和黃河灘區。基層醫療服務能力不平衡,城市大醫院虹吸現象明顯,如何引導上級醫院豐富的醫療資源下沉,破解基層醫療資源缺乏、服務能力偏弱是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
早在2017年11月,淄博市衛生健康委立足醫療強基和健康扶貧,在全國首創“第一村醫”工作機制,從全市二級以上醫療機構選派優秀年輕醫生駐村幫扶,每批100名,派駐期半年,為偏遠、貧困地區的群眾提供健康服務。
2019年,淄博市委、市政府將“第一村醫帶動醫療強基”納入社會經濟發展10個率先突破考核指標;市財政批復“第一村醫”專項經費120萬元;淄博市委書記周連華在4月10日召開的全市鄉村振興暨脫貧攻堅工作調研會講話中指出:“‘第一村醫’為什么受歡迎,就是找到了與老百姓的契合點,填補了鄉村醫療衛生方面的短板,要發揮好‘第一村醫’的示范帶動作用,把好事辦好”。

為了找準與老百姓的契合點,“第一村醫”可謂集眾人所長。
參加當晚活動的淄博市中心醫院兒科主任馬立吉,是淄博市兒科專業領軍人物。平日里,門診專家號都需要提前好久才可以預約到,今天本是他的專家門診時間,直到下午6點才完成門診工作,為了不耽誤當晚的義診活動,晚飯都沒有來得及吃,就匆匆趕到現場。聽說馬立吉要來,抱著、領著孩子的家長早已在馬立吉診桌前排起了長隊。看到此情景,他趕緊穿上“第一村醫”的藍馬甲,馬不停蹄地繼續干起了工作,詢問病史、查看資料、聽觸診、病情分析,哪個環節都一絲不茍……
當晚的活動中,馬立吉“身兼數職”,他不僅作為醫生現場義診,還是“第一村醫”活動中“科普學院”的授課教授。“兒童中最常見的就是呼吸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最常見的就是感冒,咱們的門診里超過80%都是這種疾病,主要是由病毒引起的,感冒的孩子不要隨便買抗生素吃,抗生素就是咱們說的消炎藥……”通俗易懂的講解讓現場的家長們駐足傾聽,贏得了村民們的熱烈掌聲。
據悉,“‘第一村醫’科普講堂”是“第一村醫”針對患者或患者家屬進行的醫療知識的科普講座,科普宣傳是一項預防醫療的重要內容,具有防未病,減少因病致貧返貧的深遠意義,是健康扶貧的重要舉措,若具有群眾影響力的專家教授參與到這個活動中來,群眾的認可度和影響效力會更高,預防效果會更好。
采訪中,記者發現“第一村醫”普遍具有三大優勢:一是醫學知識豐富,413名“第一村醫”中研究生以上學歷127人;二是后援團強大,每名“第一村醫”依靠的是所在的科室、是所在的醫院,資源豐富、可信力、權威性均具備;三是愛心醇厚,報名參加“第一村醫”,自愿到偏遠山區、黃河灘區、水庫庫區,都有一顆愛心,都勇于奉獻。
2017年11月27日,第一批“第一村醫”在三九寒冬懷揣一顆“健康所系、職責所在”的衛生初心,奔赴山區貧困村,與當地村醫“健康服務心連心,同吃同住扎下根”,為貧困群眾送去健康暖陽。“第一村醫”梁燕來到地處偏僻的池上鎮下郝峪村,與當地村醫同吃一鍋“柴火”飯,同坐一條木板凳,通過真誠、熱情的服務,很快就贏得了群眾的認可贊譽,都說小梁大夫是政府派來的“小華佗”。半年的“第一村醫”工作沒過癮,梁燕同志再次主動請纓,這次又被選拔為第四批“第一村醫”;第二批“第一村醫”劉洋,克服妊娠劇吐,在自己最需要照顧的時候選擇照顧別人,用兩個多月的時間為幫扶村貧困群眾進行全覆蓋式健康查體,兩個月來共走訪貧困群眾297人次,逐一擬定個性化診療方案,指導合理用藥,真正承擔起群眾健康“守門員”職責。2018年9月10日,山東省人口健康報以《身邊來了些好孩子》為題進行整版專題報道。
“第一村醫”,是扎根老百姓身邊的醫療顧問和健康管家,更是健康扶貧政策的“守門員”。他們在定期前往幫扶村開展健康幫扶的同時,協調、幫助幫扶村群眾辦理健康服務事項,建立村衛生室—派出單位的就醫綠色通道,為群眾提供便捷、安全、優質的醫療保障服務。定期帶動派出醫院專家后援團,進村開展義診、健康講座等活動,讓群眾在家門口便可享受到大醫院醫療專家的優質健康服務。根據相關數據顯示,計劃實施以來,淄博市已派出413名“第一村醫”,派駐(覆蓋)1238個村,惠及貧困人口23420戶,49308人。“第一村醫”累計組織衛生政策和健康知識宣講2.25萬次,宣講群眾16.67萬人,發放宣傳材料19.67萬份,門診接診16.98萬人次,上門服務3.97萬人次,45個村衛生室在“第一村醫”派駐幫扶下實現了標準化,357個村衛生室經過“第一村醫”的派駐幫扶,標準化水平有了較大提升。
建立長效機制:
人人爭做“第一村醫”
淄博市中心醫院心內一科的主任孟猛,當天親自進行了8臺心臟介入手術。做完當天最后一臺手術時,脫下重重的鉛衣,已是下午5點半。由于近期的陰雨天氣,孟猛的肩膀痛老毛病又犯了,最近他還在針灸治療中。看了看時間,他果斷給自己的治療醫生請假,暫停自己當天的治療,先為村民們提供義診服務。
在現如今的醫療隊伍中,孟猛并非個例。隨著“第一村醫”健康扶貧工作的深入推進,“第一村醫”的職能定位及標準要求有了新的變化,淄博市衛生健康委,制定下發《淄博市“第一村醫”工作實施方案》,成立了“第一村醫”辦公室,建立了“第一村醫”常態化督導檢查工作機制,建立“第一村醫”長效機制。
圍繞“敢擔當、抓成效”,開展人人爭做“第一村醫”主體活動。2019年3月4日,淄博市衛生健康委印發了《關于印發的通知》,在全系統組織開展廣大醫護人員人人學習白求恩精神,人人爭做“第一村醫”活動。全市17000余名醫務人員積極報名參加,形成領導帶頭、人人參與、共赴基層的良好工作局面。“人人爭做第一村醫”志愿者,利用休息日、節假日,回到家鄉或醫療條件較弱的村莊開展健康幫扶工作。同時,各醫療單位充分利用節假日,開展“記得住鄉愁”—人人爭做“第一村醫”清明節主題活動、“一二一”勞動節健康加油—人人爭做“第一村醫”等活動,多形式、廣覆蓋全力守護群眾健康。活動啟動以來,全市衛生健康系統已有138家醫療機構,7000余名醫務人員積極參與了“人人爭做第一村醫主題活動”。
淄博市已經形成了一支由“第一村醫”為統領,遍布鄉村和街道,活動在最基層的居民身邊的一支高醫療水平的醫療隊,是“看病行醫的服務隊、惠民政策的宣傳隊、疾病防控的工作隊”,成為“爭先恐后奔赴基層、滿懷熱忱看病行醫、設身處地為了解憂”的衛生健康實踐者,成為醫療強基和健康扶貧的成功范例。
淄博市衛生健康委黨組成員、副主任闞金菊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下一步,淄博市衛生健康委將繼續完善“第一村醫”工作,堅持把最優秀的醫生送到基層,讓最優質的醫療服務覆蓋基層,四批“第一村醫”工作實踐證明,建立“第一村醫”幫扶機制確實是解決基層醫療資源不平衡的有效途徑,是打通健康扶貧最后一公里的有力措施,是實現“打造衛生強市,建設健康淄博,決不讓一個人在追求健康道路上掉隊”目標的有力保障。
(魯中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