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暑期都是旅游市場的旺季,從近兩年來看,暑期旅游不再局限于傳統單一的觀光游覽,研學游逐漸興起,目的是通過“研學”和“游玩”相結合,讓學生能夠領略異地風土人情,增長見識和文化修養。從目前來看,在全市范圍內,研學游成為了很多學生暑期的必修課,或者說是一股潮流。

  7月初,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全國1978名中小學生家長進行了一項有關暑期研學游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74.9%的受訪家長為孩子購買過暑期研學游項目,小學高年級學生參加的比例最高。關于效果,75.0%的受訪家長感覺孩子暑期研學游的收獲通常低于家長預期,“游多學少”被指為研學游項目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日,我省一個研學游團隊抵達英國倫敦,開始游學之旅。近日,我省一個研學游團隊抵達英國倫敦,開始游學之旅。

  [暑期研學游持續升溫]

  打開各大旅游網站不難發現,暑期研學游品類繁多,從國內范圍來看,有青海湖+茶卡鹽湖的“騎士精神游學營”、西雙版納“傣族文化體驗游學”等;從全球范圍來看,有美國西海岸+黃石公園16日游學、歐洲名校體驗等。

  研學游的興起,與家長更年輕開放的教育理念分不開。市民劉女士的兒子正在讀初中,今年暑期去了歐洲游學,在去年的暑期去了澳大利亞游學。劉女士告訴記者,這已經是兒子第四次出國:“如果通過研學游這種方式能夠讓孩子更輕松愉快地掌握知識,提高外語能力,相信對他將來無論是出國留學還是工作都會非常有益。只要經濟條件上能夠跟得上,我們還是很支持的。”

  7月30日上午,市民蘇先生將10歲的女兒送上了開往青島的列車,這是女兒第一次在沒有父母的陪伴下出行。蘇先生在略顯焦慮和擔憂下還是對孩子的這次出行充滿期待:孩子長大了,參加這樣的活動不僅能夠開闊視野,更能夠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領先國際工作人員莊嚴向記者介紹,近年來公司國外游學的接待量呈逐年上漲趨勢,其中2019年暑期較去年同期就上漲了20%,增長原因主要來自于家長教育觀念的變化。“現在中小學生的家庭普遍都很年輕,‘80后’已經成為家長的主力,在教育的理念和投入上都越來越開放。都認識到暑期不應該只是讓孩子憋在各種輔導班培訓班里,而是應該選擇走出來看看。”

  攜程旅游日前發布的《2017-2018年度中國游學旅行報告》顯示,我國研學游每年有近1000萬人次參與。預計三年內,參與人數有望翻番,前景廣闊。越來越多中國家庭青睞去國外參加研學游,業務量每年都在快速增長。

[警惕研學游背離初衷][警惕研學游背離初衷]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我市中小學生及家長對暑期研學游的熱度不小,在項目選擇上會更加關注目的地的旅程安排,畢竟“學”才是更想達到的目的。從國內范圍來看,更傾向于選擇北京、杭州、西安等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費用多在幾千元;從全球范圍來看,學生和家長們傾向于選擇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等留學熱門國家,費用在2.7萬元至4萬元不等。從一家海外游學提供的明細表上可以看到,海外游學的課程中設置海外留學預習課程、國際夏令營等,這也迎合了家長想要通過研學游來為孩子將來留學做前期準備的初衷。

  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表示,從國際經驗來看,研學游對大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通過旅游來增長見聞、提高素質很有效果:“總的來說,研學游是一件好事。參觀革命圣地或者歷史文化古跡,能接受愛國主義教育、了解祖國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國門,能了解異域文化、開拓視野、增長見識;到野外接受生存訓練,能夠強健體魄、增強團隊協作意識……”

  記者從我市一家美術培訓類學校組織發布的暑期研學游行程表中看到,7天的臺灣研學游之旅,安排的“游”要明顯多于“學”,除了體驗欣賞當地標志性景點,體驗當地風土人情外,有關當地藝術類教育的課程少之又少,與藝術游學的初衷背離。

  與此同時,戴斌也指出研學游中存在的不規范現象同樣引人深思:“有些機構發展研學旅游,過于強調經濟導向、旅游線路安排,對游學過程中教育、科技、文化、民俗等方面的重視程度相對比較薄弱。”戴斌舉例說,到博物館、美術館、科技館游學,并不只是看看而已。要想達到預期效果,必須對組織者和接待人員有相應的要求。孩子們去看一個科技館,是走馬觀花地看,還是請專業的科普人士作講解,差別很大。

  [提升市場準入門檻呼聲漸高]

  “由于缺乏教育與旅游的雙資質,這個行業內還存在個人從業者以個人名義或者掛靠海外某個陌生機構的名義進行招募游學,這對學生的安全保障和游學質量都存在風險。”莊嚴說。確實對于家長來說,研學游最重要的一點,首先是安全問題,然后是游學質量問題。就像調查問卷中所顯示的數據一樣:對于提升研學游產品質量,74.8%的受訪家長建議提升市場準入門檻,嚴查機構資質,62.4%的受訪家長希望出臺行業標準,53.9%的受訪家長希望教育和旅游等部門對研學游機構加強監管。

  去年暑期,市民陳女士花費3萬余元通過濟南某教育機構為孩子報名參加了去英國各大名校的游學活動,但孩子在回來后的反響卻是整個活動都在參觀各個學校,除了記住了幾所名校和幾處景點的名字外,其它一無所獲。

  在研學游興起之后,市場上的項目品類繁多,承辦機構也是五花八門,除了學校統一組織外,市場上的旅行社、教育培訓機構等都成為了外出游學的組織承辦方。但這種熱度的背后卻缺乏統一的標準規范,難免會出現為了追逐利益降低游學質量的現象。將普通旅游產品包裝為研學游,行程卻是走馬觀花,前期宣傳中不乏國內外各大名校體驗感受,實則只是在校園里轉轉,起不到真正“學”的作用。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部分游學機構正是瞄準了父母們對研學游的高期望,出現了定價過高的問題,甚至存在某些不規范的操作行為。“規范游學市場不能僅靠行政部門偶爾集中整治,要做到更加公開透明,需要更加有力、健全的法律保障,這是最關鍵的。”儲朝暉說。

  延伸閱讀

  鐵路暑運大數據顯示

  濟南成研學游熱門目的地

  暑運即將過半,截至今天,中國鐵路濟南局集團公司(以下簡稱“濟南鐵路局”)已累計發送旅客1548萬人次,同比增長10%。鐵路暑運大數據顯示,濟南不僅是省內旅客首選目的地,也是學生團體開展儒家文化研學游的熱門目的地。

  從今年暑期車票預售情況看,省內發送旅客最大的城市是濟南,泉城濟南、東岳泰山、孔子故里曲阜是儒家文化研學游學生團體熱門目的地。而在團體旅客10大熱門車站中,濟南占了4個,分別是第1位的濟南站、第3位的濟南西站、第8位的濟南東站和第10位的大明湖站。鐵路運輸大數據顯示,暑期省內客流占65%,濟南、青島、濰坊位列目的地城市前三;出省旅客到北京的最多,占24%。

  來源: 濟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