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踐行“四力”山東行:走近沂蒙紅嫂,聽一曲傳唱至今的傳奇
“最后一口糧當軍糧,最后一塊布做軍裝,最后一個兒子送戰場。”當年烽火連天的歲月里,沂蒙大地上“紅嫂”的傳奇故事,在7月的盛夏,穿越時空和歷史,從一位20多歲的講解員口中娓娓道來、從一座座石墻民居中緩緩走來,清晰重現在我們面前,帶給我們的,是震撼,感動和敬意。

日前,包括齊魯晚報、錢江晚報、新民晚報、揚子晚報、北京晚報、新京報、封面新聞等在內的十多家全國主流媒體踐行“四力”山東行來到沂蒙革命老區的腹地——臨沂市沂南縣馬牧池鄉常山莊村,這里是“沂蒙紅嫂紀念館”所在地。這個小山村,在波瀾壯闊的革命戰爭中奉獻了自己的全部熱血與激情,如今也因為紅色基因與紅色產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7月的沂蒙大地,熱情似火。同樣火熱的,是“沂蒙紅嫂紀念館”里不絕的人流。
這是一座以原始風貌民居為場館的紀念館,石墻砌壘的院落,一座連著一座,帶著你走進一個又一個令人動容的紅嫂故事——

紅嫂是明德英。這位幼年因病致啞的農婦,從連天炮火中救下了小八路戰士,并用自己的乳汁救活了傷員;

紅嫂是李桂芳。戰火中,她組織同村的婦女以瘦弱之軀,用雙肩扛起門板在激流中架起了火線橋;

紅嫂是王換于。她先后收養了86個八路軍子女,自己的4個孫兒卻因為營養不良而夭折;
……
紅嫂不是一個人。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沂蒙山革命老區上百萬人支前、參戰。其中,沂蒙婦女縫軍衣、做軍鞋、抬擔架、推小車,舍生忘死救傷員,不遺余力撫養革命后代,留下了無數傳奇的故事。1960年,明德英的故事被編成小說《紅嫂》,此后,這些革命老區中,“因黨的教育而覺醒進步、因翻身解放而光彩照人、因戰爭洗禮而忠貞堅韌”的女性,有了一個共同的名稱“沂蒙紅嫂”。

“來之前,我特地看了電視劇《沂蒙》,但沒想到,紀念館的實地參觀還是深深地震撼了我。這些紅嫂的故事,在今天很多人看來,簡直有些不可想象,甚至不可思議。但事實上,這種動力正是源于戰爭年代軍民結成的生死與共、水乳交融的魚水情。重溫當年的紅嫂故事,對我而言,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禮。”一位參加活動的媒體負責人激動地表示,這片紅色的土地上,誕生了如此多的“紅嫂”,和當地的紅色基因是分不開的,而在新的歷史時期,紅嫂精神仍是當地干群不忘初心、繼續前行的不竭精神動力。
據臨沂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朱澤民介紹,沂蒙紅嫂紀念館是山東沂蒙黨性教育基地,是目前國內唯一全面、系統介紹“紅嫂”的專題紀念館,也是我國唯一一處以普通群眾為主題的革命紀念館。紀念館設置有紅嫂主體展館展區、紅嫂生活體驗展區和沂蒙紅色遺跡展區。
紅色文化傳承,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在沂南,利用紅色資源把“紅色旅游+”理念融入全域旅游發展,也走出了一條全新的發展之路。以“紅嫂”家鄉旅游區為核心,沂南形成了占地2平方公里、輻射10平方公里的“紅色旅游”精準扶貧片區,先后建成沂蒙紅色影視基地、沂蒙紅嫂紀念館、《跟著共產黨走》歌曲誕生地等一批紅色旅游景區,有效帶動了群眾脫貧致富,形成了老區脫貧攻堅特色模式。

如果說,臨沂紅色之旅讓我們看到紅色精神在山東的傳承和發揚,在泰安、在青島,全國主流媒體踐行“四力”山東行采訪團同樣見證了山東發展的奇跡。在泰安,鄉村振興讓美好生活在鄉村拔節生長;在青島,全球首個5G智慧港口青島港的現代魅力讓采訪團成員們嘖嘖稱嘆……4天的實地采訪,集中展示了山東在促進鄉村振興、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弘揚沂蒙精神和新時代泰山“挑山工”精神的成就。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