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瞎掰”也成非物質文化遺產了?濟南的喬一兵就是它的傳承人

  提起“瞎掰”,這個叫法的由來是因為它被制作好之后,要通過將其掰開來檢驗好壞,如果能掰開就是好的,掰不開則是壞的,需要重新制作,而它真正的名字是——魯班枕,又名:“一塊料”,傳說是2600年前由“木匠鼻祖”魯班發明的由一塊整木板制作而成、結構復雜、可折疊的木制生活用品。

  魯班枕打開可以當小板凳,合上則是睡覺時的枕頭,便于攜帶,一物多用、方便生活,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其上雕刻的圖案內容寓意豐富,制作巧妙,是古人聰明才智和創造性的象征,也昭顯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魯班枕制作工藝精細復雜,制作過程需鋸、磨、鉆、鑿、摳等幾十道工序才能完成。其原理基本上是靠“以缺補缺的方法”一鋸下去,兩個面應相互蘊合,天衣無縫,或是一鑿下去,一舉兩得。既是卯又是榫,看似其一,關乎其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關聯。目前中國專門做魯班枕的人不超20個。

  作為魯班枕的制作大師,“橋式木作”的第五代傳承人——喬一兵打造出了長度只有5cm,寬度1.5cm,厚度0.5cm的世界上最小的魯班枕。這塊世界上最小的魯班枕整體處沒有使用任何膠和釘子,是完全靠技藝一點點將整塊木頭掏制而成的。

  簡樸的穿著,清瘦的身影,利落的板寸,堅毅的眼神勾勒出一幅匠心傳承者的形象,初識喬一兵的時候他正在一間古樸木室用一雙巧手在一塊四方木板上提筆畫線、鋸子切割、鑿子掏空、砂紙打磨。。。幾十項工序制作著魯班枕,一道道復雜的工序在他精湛的技藝之下顯得游刃有余。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我現在有一個理念,就是要讓非遺融入現代生活”——喬一兵。

  上世紀90年代,上完高中的喬一兵選擇進入部隊成為一名真正的兵,關于這一點,他說這是受他爺爺的影響,他爺爺曾是膠東地區的老革命、老紅軍,是一位抗日英雄,是他們家的驕傲,因此他才會取名一兵,才會選擇參軍。雖然如今已經離開部隊很久,但身為“紅三代”的喬一兵在生活中仍保持著在軍隊的良好作風,吃苦耐勞,嚴于律己,為人處世皆以軍人的標準要求規范自己。當兵期間,他還通過自學考取了美術類的大專文憑。從部隊滿役出來,喬一兵轉業成為濟南某單位的美工和宣傳。2002年單位改制,他成了下崗工人,為養家糊口,他做過印刷、美工等工作,直到2012年,他的人生開始出現轉機。。。。。。

  2012年,喬一兵80多歲的老父親在家整理舊物時,意外翻出自己在1966年繪制的一張圖紙,出于追憶,就動手照著圖紙再次制作起了魯班枕。喬一兵回家時看到父親正在制作自己幼時當玩具玩的“一塊料”,出于好奇,便開始在父親的指導下學習制作魯班枕的技藝。從小就受祖父影響,酷愛書畫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喬一兵沒用多久的時間就“出師”了。也許是因為對魯班枕的逐漸熟悉,喬一兵開始覺得制作魯班枕“沒有意思”,就此擱置一旁,很久沒有再去觸碰。

  喬一兵與魯班枕再次有交集已是兩年后,2014年,做陶燒窯時,喬一兵不小心將手弄傷,回家養傷期間,父親每天在陽臺研究魯班枕的身影又吸引了喬一兵的目光,通過與父親的溝通和仔細觀察制作過程,他發現之前制作的魯班枕在一些細節上和圖紙有著不小的差異,他制作的魯班枕每節木頭的粗細都一樣(一端兩根木節,另一端三根),這就導致做好的魯班枕兩端不對稱。憑借父親的圖紙,他開始進行改進,制作講究“平衡”、“和諧”的魯班枕,也正是這次深入的探索讓喬一兵開始真正的探究魯班枕,“越看越覺得有趣,循著里面的門道,從此決定開始深究魯班枕”。

  2015年,對魯班枕、對喬一兵來說是重要的一年。在這一年,魯班枕申遺成功,正式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喬一兵也在這一年決定承擔起“橋式木作”第五代傳承人的重任,繼承祖上技藝,潛心跟隨父親學習魯班枕的制作技藝。

  隨著對魯班枕的逐漸深入了解,喬一兵感慨“收獲頗豐”——魯班枕雖是一個小小的物件,但其中卻蘊含著很多的道理,比如把魯班枕合成一體,奇偶數兩組關節檔口的中線各往后讓三厘,退避是為了更好的結合,這就體現出了中國中庸中和的傳統理念;打開之后,魯班枕呈現出的是一個‘天’字,上是天,下是地,中是人,人在天地間,萬物融為一體,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榫卯結構則又反映出了陰陽五行相生相克,其核心正如我們國家現在所倡導的平衡、和諧,將對立矛盾的事物有機的合為一體,使其變得更加穩固。

  對于傳承傳統工藝、發展傳統文化的道路,喬一兵不畏其中的艱難險阻一直默默堅持著,好在近年來濟南市也越發重視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對此喬一兵坦言,以“橋氏木作”傳承人的身份加入到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行列是種巧合,是一種緣分,“大多數非遺項目能傳承保留到今天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這都多虧了黨和國家對非遺項目、對傳統文化的重視,讓我們這些手藝人迎來了春天。”

  喬一兵除去平時工作的時間,還致力于書畫教育和公益事業等,一直在參加著濟南市開展的“非遺進校園”活動,如今這項文化惠民活動已經開展到了第十一屆。喬一兵表示,這是他的愛好,也是他身為“橋氏木作”傳承人的義務,更是他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責任,通過教育的方式,引導孩子們了解、喜愛中國傳統文化,將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如今,喬一兵在傳承傳統工藝、傳播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在尋求創新。他積極響應濟南文廣新局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出去”的政策,致力于將“橋氏木作”作為一個品牌推廣出去。在魯班枕的工藝方面,他與多位專家、學者合作,積極融合時代特色,將木作工藝與銀絲鑲嵌和景泰藍制作等結合,開發出了一系列適應新時期發展和審美的優秀作品。對于魯班枕的發展,喬一兵對手工魯班枕的定位是收藏品,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想法,就是要制作出更多的具有實用價值的“一塊料”木作,并量產出來,讓更多的人接觸到它,在生活中運用到它,正如一開始喬一兵說的“我現在有一個理念,就是要讓非遺融入現代生活”。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白新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