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地鐵開通、米字型高鐵成網,大交通引領的大濟南越來越小了

  濟南越來越快了,濟南越來越小了,濟南越來越洋氣了……從20年前建第一條高架,到今年地鐵1號線商業運營,從擁堵的濟南到三年打通85條瓶頸路,濟南城區因為交通升級而不斷生長。如今,米字型高鐵網布局,小清河復航開工在即,交通在拓展城市腹地的同時,能夠通江達海,為濟南尋找出海口。

  老劉長山路穿越省城陽光100小區,成為一條交通景觀大道。

  三年打通85條瓶頸路

  省城退出堵城朋友圈

  8月23日是周五,當天下午4點多,省城的哥王師傅把乘客放到市中區陽光舜城小區后,開車沿著舜德路往南走直接上了二環南路高架,用時不到五分鐘。而就在2018年底之前,陽光舜城片區還是讓人談虎色變的地方。

  “之前舜德路和舜世路不通二環南路,往南能看到二環南路高架,之前早晚高峰我們都不敢來這里。因為沒有直通二環南的路,現在好多了,放下乘客就直接上高架。”的哥王師傅說。

  舜德路與舜世路以及之前的旅游路西段是陽光舜城片區有名的瓶頸路,困擾居民出行達12年之久。打通后,市民可以從小區直接去二環南路,不用再繞行舜耕路。“路近了不僅僅是省時間的問題,關鍵是開車出來心情舒暢了很多,不那么壓抑了。”在該小區上班的趙先生說。

  如果把一座城市比喻成“人”,那四通八達的城市道路就像人體的血脈;血脈有動脈、靜脈、毛細血管,城市道路也有快速路、主干路和次干路。近三年,濟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城市道路“微循環”建設,致力于疏通道路“血栓”及路網“毛細血管”,2017年打通瓶頸路27條,2018年打通了28條,今年又要打通30條,三年一共打通85條瓶頸路。

  高德地圖2016年全年的數據顯示,濟南當年擁堵全國排名第一,擁堵指數為2.173。擁堵延時指數越大,表示交通運行時間成本越高。不過從2017年開始擁堵數據呈總體下降趨勢。

  2017年滴滴出行發布的《第三季度全國重點城市交通出行報告》顯示,哈爾濱成為2017年第三季度全國最擁堵的城市,濟南則退出了“十大最擁堵城市”。從2018年情況來看,濟南第一季度排名12,第二季度排名23,第三季度排名30。高德地圖《2018Q3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濟南本季擁堵排名第19名,擁堵狀況明顯改善。

  透過高德地圖和滴滴交通的數據來推斷,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濟南擁堵指數呈逐漸下降之勢。這代表濟南交通擁堵狀況有所好轉,這些變化與快速路成網和瓶頸路打通有著非常重要的關系。

  高快一體拉開城市框架

  濟南奏響“五環之歌”

  8月24日上午,家住南部山區的市民陳先生開著他的小貨車從家里出發去濟南西站附近的公司,然后再去郭店的收貨地點。這兩年濟南高架起來后,他感覺濟南“小”了很多。

  “原來跑一趟需要兩三個小時,尤其是二環西路和工業北路,都是走地面上,很難走,坑坑洼洼,等2017年底兩條高架通車后,同樣的路程我僅僅用一個小時就差不多了,方便了很多。”陳先生說。

  從濟南二環高架的建設歷史來看,除了1998年10月1日通車的順河高架外,2007年、2009年、2013年、2015年以及2017年,北園高架、二環東路高架、二環西路高架、二環南路高架以及順河高架南延陸續通車,濟南形成了105公里“兩橫三縱”快速路網,速度之快,在濟南道路交通建設歷史上非常少見。

  從道路建設上來說,修高架是為了解決市內的交通,而把高架和高速路連到一塊,外地車輛路過濟南就不用再進市區,市內擁堵情況由此減輕,這就是所謂的“高快一體”。繞城高速與市區環線連成一體,兩種功能不同的道路優化組合將產生1+1>2的效果。

  特別是近兩年,濟南加快了打造快速路、高速路的腳步。二環東路、二環西路、順河高架、二環南路等快速路已經“牽手”南繞城或東繞城等,北園大街也西延至了西繞城,北園大街——工業北路成為首條貫通東西的快速路。

  濟南“三環十二射”交通網絡規劃正式納入《山東省綜合交通網中長期發展規劃(2018-2035年)》。加快建設繞城高速二環線、濟南至濰坊、濟南至高青、濟南至泰安高速公路,形成濟南“三環十二射”高快一體網。

  濟南交通局相關負責人分析,將來大外環建成后,現在的繞城高速將降格成市內交通干道,方便市民出行。與此同時,繞城高速周邊將成為濟南城區新的邊界,大大擴展濟南城市發展步伐,為濟南城市格局的改善也有潛在影響。

  濟南建設米字型高鐵網

  小清河復航“通江達海”

  2014年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城際鐵路規劃獲國家發改委批復,高鐵項目全部啟動建設。2018年濟南首次提出建設米字型高鐵網,當年濟南高鐵直達城市數量便超過了200個,僅次于北京(240多個),位居全國第二,超過上海和南京。

  今年7月16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批復《關于新建鄭州至濟南鐵路濮陽至濟南段可行性研究報告》。可研報告被國家發改委批復后,鄭濟高鐵就相當于拿到“準生證”了,然后就是進行初步設計,下一步就是開工了。

  時速350公里的鄭濟高鐵的遠景年輸送能力為單向3000萬人/年。濟南市發改委交通能源處負責人分析,鄭濟高鐵建成后將加強中原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聯系。通過鄭州市向西南方向連通“鄭萬高鐵”(鄭州到萬州),打通去昆明的通道;通過鄭西高鐵(鄭州到西安),打通到新疆的通道。

  2019年濟南兩會上,王忠林書記宣布濟南將開工建設鄭濟高鐵、濟萊高鐵,加快濟南至濱州、濟南至濟寧、濟南至臨沂高鐵項目前期工作,打造“一小時”高鐵生活圈。按照記者之前的統計,未來濟南9區2縣高鐵站數量將達17座。

  高鐵拓展的是內陸腹地,而小清河、徒駭河則打通的是海上通道。2017年加快啟動小清河、徒駭河復航工程提上議事日程。徒駭河連通聊城、德州、濟南、濱州,遠期也將通江達海。如今小清河復航工程將于下半年正式啟動,2022年便能從濟南乘船入海。

  記者了解到,國家遠期還規劃了京清運河(京杭運河至小清河),以東平湖為節點溝通京杭大運河、小清河兩條水運大通道,可以實現海、河、江、湖聯運。濟南北有徒駭河,南接京杭大運河,省會城市圈的首位度和核心地位也將大大提高。

  濟南地鐵時代來臨

  打造軌交+BRT體系

  2019年是濟南地鐵元年。4月1日,濟南歷史上首條地鐵線——軌道交通1號線正式進入商業運營時代。2015年7月16日上午,隨著R1線前大彥站的施工機械開鉆,軌道交通1號線正式開工建設。從破土動工到商業運營,濟南僅用時不到4年時間。

  地鐵1號線讓長清融入了濟南,到長清居住、生活、工作、創業的人再沒有出城的感覺,長清市民和濟南中心城區市民在心理上也沒有了隔膜。原來停留在口頭上的話隨著地鐵R1線的通車而兌現。出行方式的改變帶來的不僅僅是空間距離上的縮短,而且也將為長清融入濟南注入新的活力。

  1號線的正式商業運營,不僅為整座城市的發展注入活力,也帶活了一條“經濟走廊”,方便了沿線企業、高校、社區,出行更加便捷。目前,2號線建設全面提速,車站與區間相關土建工程計劃于本年度全面開工建設,3號線建設確保十一通車試運行。

  記者了解到,根據城市發展和保泉的需要,早在2006年濟南市便制定了“近期大力發展BRT,遠期BRT與軌道交通相結合”的發展規劃。濟南地鐵建設全面鋪開,地鐵1號線已經通車,“軌交+BRT”模式很快就會到來。

  與快速路建設BRT一樣,濟南一些在建干道也預留了BRT與軌交線路。例如,工業北路規劃方案中,奧體中路和冷水路BRT站臺將與軌道R3線工業北路站及王舍人站兩處站點無縫對接。

  按照規劃圖,未來北園高架西延將有兩條地鐵線通過,“軌交+BRT”模式將大大提升通行能力。濟南市規劃建設的百余公里現代無軌電車網絡中,經十路、緯二路、經七路3條道路與多條地鐵線路重合。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喻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