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德州市扒雞保護和發展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一經媒體公布,登時引起了廣泛關注。

  一道山東的傳統名吃,何以讓地方有了立法保護發展的意愿?近日,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深入德州市,就此展開了采訪調查。一紙條例揭開了扒雞產業發展、技藝傳承、品牌保護等諸多問題,也將這一老字號的發展焦慮展露無遺。從綠皮火車里走紅的德州扒雞,在高鐵時代何去何從。在互聯網消費大潮下,扒雞的出路又在何方?

  在德州扒雞的一家直營連鎖店內,店員正給顧客介紹扒雞。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張阿鳳攝  

  德州扒雞的直營連鎖模式已經開始推廣。

  從瘋搶到推銷,一只雞的火車境遇

  聊起上世紀80年代在火車站上演的搶扒雞場景,扒雞的老從業者都能興奮地講上幾句。

  綠皮火車緩緩駛入德州站,車門一開,車廂內人群蜂擁而出,風馳電掣般沖向站臺上的扒雞小販,手里緊緊攥著鈔票,他們只為買到一只扒雞。心急的乘客,甚至直接從車窗里跳了下來。

  “等他們拿到油乎乎的紙包,便心滿意足地擠出人群,返回座位,一只油光發亮的扒雞就在眼前了。”今年82歲的扒雞聯合企業公司首任總經理孫寶玉回憶道。孫寶玉說,上世紀60年代,德州扒雞曾只在車間做特需,一般人想買都買不著。這道魯菜似乎從不缺少高貴的榮譽,早在乾隆年間,就被列為貢品入宮供帝后、皇族享用。

  過往的榮譽,似乎黯淡了許多,火車站里再也不見一雞難求的場景。

  從濟南到德州的京滬高鐵G188次列車上,高鐵服務人員始終會推銷“德州扒雞”,到終點站甚至還會打折。“高鐵銷售已經無法跟綠皮車時代相提并論了,現在高鐵上的德州扒雞基本變成了一種宣傳和營銷渠道。”山東德州扒雞股份有限公司品質總監張慶永告訴記者。

  不夠來勁兒,創新還需要時間

  陳蒙大學畢業后留在濟南,小區附近就開了一家德州扒雞連鎖店,可她幾乎沒有光顧過。“兩年前吃過一次,有點香、有點咸,吃完后沒覺得想再吃。德州扒雞帶給我的印象是面目模糊,不夠特色,不像周黑鴨那樣夠來勁兒。”

  與陳蒙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很多從德州離開已久的德州人,每次回家后再出發,會路上帶上幾只。“自己一家人路上吃兩只,給天津那邊朋友帶點。”8月23日,在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一個德州扒雞層面,一輛掛著津牌的現代越野車主魏女士說。

  而對年輕人的購買習慣,以及與周黑鴨的對比。張慶永認為,扒雞跟魯菜一脈,儒家文化奠定了扒雞的清雅、咸甜、中和、健康的審美取向,盡管扒雞的老湯引入了數十種香料,但扒雞的制作注重整只雞的完整性,不過分破壞扒雞的原始肉質,當然扒雞品類也會隨著市場和時代的變化進行創新,但這需要一個時間過程。

  嚴重斷層,手藝傳承人才難留

  “沒有職業榮譽感,人才流失嚴重。”在德州永盛齋扒雞第十一代傳人劉孺子看來,優秀扒雞師傅流失嚴重、行業留不住年輕人,是德州扒雞產業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

  這與德州市市場監管局在起草說明中指出的一致。說明中提到,目前,全市扒雞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僅5人,且均年事已高,扒雞制作藝人青黃不接,出現嚴重斷層。再加上工業化生產對扒雞制作技藝的沖擊,扒雞制作技藝面臨失傳的危險。

  劉孺子說,公司扒雞制作車間里,盤雞、煮雞手藝最好的一位師傅,從前年起已經數次向她遞交離職申請。這位手藝最好的扒雞師傅今年才28歲,從16歲入行,跟她學做扒雞,至今已12年。

  “年收入能在十二三萬元,在德州已算不低。公司不斷從福利待遇、工作環境、員工關懷等各方面想留住他,我本人也多次勸說他,仍難完全改變他離職的想法。”劉孺子說。

  為何想離職?洗雞、盤雞要一直跟水接觸,冬天難免會冷。炸雞、煮雞又要跟油和火接觸,夏天難免會熱。這位扒雞師傅說,不愿再干“這種車間的活兒”。看到別人坐辦公室,也想換個環境。

  劉孺子說,沒有職業榮譽感、沒有樂趣感,是離職的另一重要因素。“做扒雞相對單調,不用和人接觸,干久了他會覺得沒意思。所以這兩年,類似外交部全球推介會冷餐會等場合,我都讓他代替我去,我希望他能獲得那份職業榮譽感和認可感。”“扒雞產業的困境恰恰就是附加值低,我們無法成立扒雞研究院,不斷創新技藝,也無法給優秀年輕人開出百萬年薪。”劉孺子說。

  “德州扒雞”商標成歷史遺留問題

  當問及62歲的德州永盛齋扒雞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阿平對條例有何印象時,劉阿平拿起筆,在第一條第一句——“為了保護德州市扒雞品牌和制作技藝”上,重重畫了個圈。

  這就要說到德州扒雞的一個歷史遺留問題。1982年,山東德州扒雞股份有限公司注冊了“德州”這一商標,隨后又陸續注冊了“德州扒雞”等相似商標20多個,使得“德州扒雞”成為典型的地名商標。

  而德州市場上,除德州扒雞集團有限公司,還有永盛齋、鄉盛、崔記等大大小小數十家扒雞企業。當德州扒雞這一品類成為注冊商標,德州其他任何扒雞企業均不能整體使用“德州扒雞”字樣。

  “與之類似,張裕解百納商標案激戰9年,最終張裕仍獲得‘解百納’所有權,但中糧、王朝、威龍等6家公司可以無償、無限期使用。這次立法,相關部門是否可以主動助推、協調,讓我們也能做回‘德州扒雞’。”劉阿平說。

  和山東德州扒雞股份有限公司一樣,永盛齋扒雞也是一家“老字號”。劉阿平反復強調,自己最大的心愿是做好永盛齋扒雞的傳承與堅持。“我只想把這門手藝作為無形資產,一代代傳下去。”

  一個好消息是,山東省商務廳發布的《山東老字號發展報告》白皮書中提到,老字號對電子商務等新型營銷手段的運用越發普及。德州扒雞2016年開始試水電商,當年電商收入不到500萬元,2017年即達到1200萬元,提升140%,2018年達到2800萬元,同比提升133%,企業預計2019年電商規模將達到5000萬元。

  為何立法保護?技藝流失,發展緩慢

  8月20日,德州市市場監管局代市政府起草的《德州市扒雞保護和發展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為何要立法保護德州扒雞?德州市市場監管局在起草說明中解釋稱,目前德州扒雞在產業發展、技藝傳承、品牌保護等方面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如扒雞傳統制作技藝逐漸流失、扒雞產業規模小發展慢、扒雞市場秩序混亂等。

  起草說明指出,2018年德州全市扒雞公司生產企業銷售額6億元,其中德州扒雞集團有限公司銷售額4.8億元,德州扒雞70%供應本地市場,全國市場占有率低,不僅在南方沒有市場,在東北等北方市場也無一席之地。“與武漢周黑鴨年銷售額32億元,全國1000多家直營店的發展規模,形成明顯落差,產業發展與知名度顯著不符。”

  綠皮火車時代能走紅全國的德州扒雞,進入高鐵時代竟難以“走出去”了嗎?山東德州扒雞股份有限公司品質總監張慶永介紹,目前公司的連鎖門店已經超過500家,其中直營店約占20%。500多家店中,德州市本地有60-70家,其他連鎖店分布在省內其他市以及北京、天津、石家莊等。

  他介紹,氣調鎖鮮裝的德州扒雞保質期為7天,配送距離一般在300公里以內,保質期和配送距離直接限制了德州扒雞的拓展腳步。“消費升級時代,人們追求更鮮、更美,鎖鮮裝口感好、消費體驗好,但它腿短跑不遠。”

  目前,德州扒雞集團共有德州和青島兩個生產基地,濰坊以西由德州廠配送,濰坊以東由青島廠配送。“我們也有進軍上海、逐鹿全國的計劃,但目前還沒有精力很快做到全國市場。到底是直接建設加工廠,還是建配送基地或探索前店后廠,這些都需要對目標市場進行更詳細的分析后才能確定。”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張阿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