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記者 王兵 趙志斌 蒲泫奇

  蜜薯作為淄川區西河鎮幾個村莊的扶貧項目,今年春天被農戶大范圍種植,經歷過上半年的干旱,也遭受過“利奇馬”臺風的突襲,令人高興的是,整體收成還算不錯。農戶豐收了,看著田里品相、口感、糖度俱佳的蜜薯,問題接踵而至,由于沒有品牌、沒有渠道、沒有知曉度,銷售成了“老大難”。銷售不出去,貯存的問題急需解決,最令人頭疼的是明年怎么辦?種還是不種?

  博山區五福峪村是一個有著30多年紅薯種植經驗的“紅薯村”,依山傍水,在種植紅薯方面有著天然的地理優勢,經過多年的種植,土壤和品種都到了提升換代的階段。

  西河蜜薯滯銷只是個引子,農產品滯銷、農戶種植利益無法最大化是近年來十分常見的現象。10月23日,魯中晨報組織農產品深加工流通環節專家、規劃專家、技術專家一行10余人來到田間地頭調研,希望通過媒體牽線搭橋,發揮產品銷售上中下游各自區域的優勢,尋求解決產品滯銷的根本辦法。

  ↑專家在淄川區寶泉村調研蜜薯情況。

  扶貧產業之困

  調研團隊首先來到西河鎮寶泉村,山路崎嶇,車輛開到一半便無法繼續前進,耕地被山勢分割成小塊,遠遠看去頗有幾分南方梯田的韻味。

  田里的蜜薯已經收獲了大半,瓜秧被統一撥到一邊,幾名村民在刨著蜜薯。寶泉村黨支部書記齊圣舜告訴記者,今年是第一次種植蜜薯,產量在3000-3500斤/畝,雖然沒有達到正常產量4000斤/畝,相對于種植玉米、小麥,卻能獲得更高的收益。

  “因為沒有銷路,現在地里還有很多蜜薯沒有挖出來。”齊圣舜指著身旁的一小塊梯田說道,雖然村里成立了合作社,但是苦于沒有銷路,僅靠零售和人脈關系只能是杯水車薪。

  同時,對于引進的新品種,沒有進行統一的科學化管理,技術上仍沿用老一輩的經驗,施肥沒有統一標準,這些短板導致了部分成熟蜜薯不符合商家的收購標準,難以被市場接受。

  農產品滯銷還帶來了另一個問題——貯存。蜜薯不同于祖輩一直種植的地瓜,對儲存條件要求更高。而且,寶泉村沒有適合儲存地瓜的地窨。如果這次滯銷的問題沒有被解決,那么等待農戶的將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一旦農戶失去了信心,對扶貧項目的繼續推進將會形成很大阻力。

  “種植蜜薯前與濟寧一家公司達成了回購協議,可當蜜薯大量上市后,對方卻借種種理由壓價。”對方的不履約讓齊圣舜頗感無奈,雖然曾多次找對方協商,但最終也沒有得到滿意的結果。守著富硒土壤、優美的自然環境、優質的農產品,卻無法為村民帶來經濟效益。如何走出困境,一直困擾著西河鎮政府和各村的負責人。

  與寶泉村相比,博山區五福峪沒有嚴重的紅薯滯銷情況,但紅薯的銷售一直沿用傳統模式,產品沒有附加值,農民收益不高,這些問題也一直困擾著政府和村民。

  走進五福峪村,儲存地瓜的地窨隨處可見,淄博市派鄉村振興服務隊博山3隊隊長張文告訴記者,五福峪共有地窨1200余個,雖然今年大旱,紅薯產量仍有600多萬斤。

  匯集各方智囊

  服務鄉村振興

  為了讓蜜薯種植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良性生態鏈,幫助農民盡快脫貧致富,實現鄉村振興,10月23日,淄博市派鄉村振興服務隊博山3隊與魯中晨報組織農產品深加工流通環節專家、規劃專家、技術專家召開座談會,并在博山區五福峪村村委會議室內舉行了“服務隊博山3隊聘請鄉村振興顧問儀式”。會上,淄博市鄉村振興服務隊博山3隊聘請山東濱州托福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梅林、山東進福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周巍、山東產業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劉振彬、山東寧智寓和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光亮、東營天鷹思創旅游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營為顧問,助力鄉村振興。

  ↑博山鎮鎮長任立國為周巍(左)頒發顧問聘書。

  座談會上,與會專家分別談出自己的意見。梅林從紅薯的深加工方面,周巍從生態種植、土壤施肥和可追溯體系方面,劉振彬從紅薯種植產業化方面,王光亮從城市高端農貿市場方面,李營從鄉村文化旅游帶動促銷農產品方面,共同進行指導,為實現鄉村振興建言獻策。

  “簡單來說,產業鏈包括生態種植-深加工-流通渠道-消費者4個方面。”劉振彬告訴記者,他從規劃的角度闡述了產業鏈對農產品銷售的重要程度。現在的痛點是生產方式原始,無法達到工廠化、規模化、標準化且技術落后。針對這些問題,應當加強政策的研究和把握,努力打造“一村一品”,提升品牌效應,同時,明確產品定位,爭取相關基金的導入,加快產品走向市場化。劉振彬認為,借助產品自身優勢,融合企業和專家各方面特長,最終能將農產品的種、產、銷等環節無縫串連起來,實現可持續發展。

  “把冷凍紅薯賣到全國去。不但要解決產品滯銷的問題,而且要提前考慮產業鏈延伸,增加產品附加值,助力農戶增收。紅薯加工后進行冷凍,可以直接在便利店制作烤紅薯,讓終端消費群體全年可以吃到紅薯。”梅林說,通過利用政府和民間資本,將工廠引入本地,這樣不但節省了原材料運輸成本,而且可以充分發揮農產品原產地優勢。同時,還應打造品牌,改變傳統的銷售模式。以目前的市場反饋來看,紅薯經過加工后,市場需求旺盛,銷售潛力大,應當提前搶占市場份額。記者了解到,托福食品是一家食品加工企業,對于紅薯加工后的銷售有一條已經成熟的渠道。

  ↑鄉村振興服務隊博山3隊隊長張文為劉振彬(左)頒發顧問聘書。

  ↑博山鎮副鎮長王娜為王光亮(左)頒發顧問聘書。

  用技術改變傳統種植模式

  劉振彬告訴記者,專業的事需要專業的人去做,對于種植方面的技術性問題,周巍絕對算是行業里的專家。作為生態種植+智慧農業+可視化農業+可追溯體系+品牌打造的全產業鏈服務體系的資深從業者,他對農產品種植有著獨到的見解。

  “現在的消費者很注重原生態產品,所以生態種植尤為關鍵。”周巍說道,通過用微生物代替化肥農藥,按照原有的種植模式,可以使產品達到安全無公害。

  合理科學的種植離不開技術支撐,對問題土壤進行及時改良是提升農產品產量和品質的重要一環。“土壤改良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在3-4年。”周巍說道,一般在改良的第一年就會看到效果,就像人生病后需要按療程服藥一樣,土壤生病了也需要給它一定時間來恢復到最佳狀態。為了避免土質變壞,一定要養成良好的種植習慣,尤其是對化肥的使用上。

  除了以上幾個方面,先進的設施設備是改變傳統種植模式,增加產品附加值的根本。“可追溯體系通過一物一碼、一箱一碼,實現了產品的精準追溯,做到了農業的可視化。”通過大量的前期工作,在農田安裝攝像頭,檢測設備,數據導入等,實現產品從田間到舌尖的全程追溯。

  “感謝各位企業代表和專家提出的寶貴建議,為今后的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張文感激地說,這次通過整合各方資源,各行各業專家的指導,共同為鄉村振興獻計獻策,為五福峪村的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他堅信農產品良性可持續發展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