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稻田畫刷爆東營人的朋友圈

  入夏以來,東營人的朋友圈頻頻被一組組稻田畫刷屏,山東衛視也多次播放稻田畫視頻。而除了登陸傳統媒體平臺,借助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稻田畫也成為東營的一處網紅景點。把農業轉變成為旅游業,通過旅游業促進農產品的附加值增加、農民增收。萬畝稻田項目,真正實現了通過“農業+文旅”來實現富民的良性循環之路。

  本報記者 崔立慧 段學虎

  高空中的東營新名片 萬畝稻田賣品質更賣景觀

  每當有飛機從東營勝利機場起飛,飛機升空幾分鐘后,乘客就能從飛機舷窗外看到一幅巨型的稻田畫。這就是位于墾利區永安鎮的稻田畫景區,也是東營市旅游富民三年行動計劃中的重點項目之一。經過多年的發展,永安稻田畫已經成為東營地區內僅次于黃河入海口河海交匯的東營第二“網紅畫面”。

  今年稻田畫的主題是“我愛我的祖國”和“黃河入海 我們回家”。登陸抖音,搜索稻田畫,首先彈出來的也是關于墾利稻田畫的內容。稻田畫之所以能夠在今年快速躥紅,離不開從兩年前就開始的探索與積累。2017年,劉關張京劇臉譜和熊大熊二卡通形象第一次以稻田畫的形式出現。2018年,同樣一塊稻田,更新了以鄉村振興為主題的稻田畫。新奇的景觀形式逐漸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許多觀眾將其發到朋友圈、制成短視頻,觀眾的自發傳播極大地幫助了稻田畫躥紅。加之今年的設計契合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宏大主題,無論是在景觀效果上還是在主題意義上,傳播效果極佳。經過三年的耐心培育,稻田畫成為網紅,實至名歸、水到渠成。據悉,稻田畫的呈現需要先設計好要展示的圖形,利用3D技術和透視規律調畫,再根據設計種植不同品種、有著不同顏色的水稻,以展現立體透視效果相結合的稻田圖畫。

  永安鎮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從2017年開始,前來參觀的游客逐年增長,“2017年2萬多人,2018年3萬多人,今年已經超過5萬游客參觀,僅國慶黃金周就吸引游客1.5萬人。”據其介紹,當地也有種植水稻的歷史,“原本只是集中種植大米,通過稻田畫的嘗試,真正實現了農業與文化旅游的結合,現在游客來了,能了解我們的農產品,旅游不但為萬畝稻田提供另一塊收入,也進一步提升了黃河口大米的知名度。”

  網絡上的網紅打卡地 繼續完善特色農業觀光項目

  據了解,我們看到稻田畫如此壯觀,其實背后有著稻農的大量工作,“先需要立意構思,然后通過GPS定位定點,整個稻田畫需要定9000多個點,定好點之后,農民根據設計的圖像進行插秧,光插秧的工作就需要1個月。”景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

  稻田畫景區成為新晉網紅,是墾利區打造全區全域旅游進行的“旅游+農業”的一次成功嘗試。墾利區黃河入海口兩側新淤地帶,曾是一片荒蕪的鹽堿地。從2011年開始,村民開始改造鹽堿地。經過幾年的改造,昔日荒蕪鹽堿地已經成為了萬畝優質堿地水稻田。據悉,永安鎮萬畝水稻種植基地種植水稻1.4萬畝,年產量5000噸,產值約2700萬元,帶動5個村約1000名農民實現增收。“農民采取土地流傳或者承包種植、務工的方式,實現增收。”景區工作人員介紹,截至目前,墾利區共種植水稻23萬畝,年產量12萬噸。主要生產加工企業有一邦、萬隆等公司,合作社29家。

  作為東營市旅游富民重點項目之一,永安稻田畫項目計劃在下一步繼續提升項目的旅游觀光價值,“我們計劃增加一些游樂項目,比如稻田木棧道、稻田射箭等項目,真正讓游客來到這里,留在這里。”項目負責人介紹,通過農業景觀打造旅游觀光業,通過旅游觀光業提升農業產出。項目計劃通過農旅融合的方式,把永安萬畝稻田項目打造成為一個農民增收的富民綠色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