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管理制度,人民調解是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中的一項偉大創舉。它作為化解民間糾紛的有效手段,在社會管理體系中具有基礎性作用。

  2018年8月2日,東營市司法局聯合法院、綜治、信訪、財政等部門成立東營市人民調解中心,搭建起全省首家市級人民調解工作平臺。成立以來,相繼組建了解決不同糾紛的8個行業性、專業性調解組織,集中受理各類專業性、行業性矛盾糾紛,為群眾提供了專業化、“一站式”矛盾糾紛解決服務。東營市人民調解中心堅持發揚“楓橋經驗”,圍繞“矛盾不上交”目標,積極探索,大膽創新,使人民調解這一“東方經驗”煥發新活力,調處成功率達99.5%,人民調解“第一道防線”作用充分彰顯。所有調解案件均實現了零反悔、零上訪,初步實現了為黨委、政府分憂,為人民群眾解難的目標,在調解矛盾糾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呂增霞 通訊員 王永春

  近千人調解員專家庫,讓專業人辦專業事

  作為一個調解人民群眾內部矛盾的專業性平臺,調解員的選擇至關重要,因為民事糾紛與刑事案件僅是一念之差,一步之遙,如不及時化解,矛盾瞬間就會激化。

  司法、衛生、婦聯、住建、教育、信訪等部門聯合,分別組建醫療糾紛、婚姻家庭糾紛、物業糾紛、涉校涉生糾紛和信訪事項、商事糾紛、經濟技術開發區人民調解委員會、行政爭議審前和解中心8個行業性專業性調解委員會并入駐市人民調解中心,實現“專業人”在“專業地方”辦“專業事”,為群眾提供專業化、“一站式”糾紛解決服務。市司法局選派一名精干在職人員統籌協調推進調解中心工作,推薦選聘了8名經驗豐富的退休老干部,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招聘9名輔助人員組成了專職調解隊伍;組建945人的行業專家庫、50人的法律專家庫,作為人民調解工作“智囊團”,為人民調解工作提供智力支撐。

  為了能夠不斷規范和加強專職人民調解員隊伍建設,推進專業化、職業化發展,人民調解中心創新性地聘請資深律師任商事糾紛調解委員會主任委員,律師的專業優勢、職業優勢和實踐優勢在矛盾糾紛化解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近千人的調解員專家庫,在有效緩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安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還將調解工作經費納入財政列支范圍,保障了市人民調解中心的日常辦公、人員聘用、專家咨詢、培訓交流等各項費用,確保工作正常有序開展,也為調解員解決了后顧之憂。此外,堅持“免費咨詢、免費受理、免費調解”的“三免費”原則,推行無門檻“一站式”服務。糾紛發生時,調解中心保持中立角度、維護公平正義的理念,實行調解范圍、流程、專家、調解員信息全部公開,以公開促“陽光調解”,贏得了廣大群眾的充分信任。

  采取新機制新方法,妥善化解糾紛事件

  東營市人民調解中心在工作中注重管理,不斷創新工作機制,勇于創新,引領“東營模式”。

  推行“三四五”工作新模式。即:市人民調解中心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秉持同行評議、以責定賠、依法賠償三項原則,實行信息公開、申請回避、專家評估、集體協商四項制度,采取申請受理、調查核實、調解糾紛、履行協議、回訪反饋五步流程,有效保障當事人雙方的合法權益,提高調解效率,確保人民調解工作“規定動作”規范有序探索調解新機制。

  人民調解中心探索人民調解確認新機制,與東營仲裁委員會合作簽約,探索建立“人民調解+仲裁確認”機制,在全省率先開創糾紛綜合治理新途徑,進一步增強人民調解工作的法律效力,確保調解協議及時有效履行。2018年9月,市人民調解中心受理的一起“新生兒搶救無效死亡”案件,在市人民調解中心主持下,醫患雙方達成調解協議,并就調解協議書共同向東營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確認,賦予調解協議書法律強制力,最終協議得以按期順利履行,妥善化解了一起重大醫療糾紛。

  實踐“同行評議”定責新做法。在醫療損害技術鑒定和醫療糾紛調解工作中,采用“同行評議”,讓專業人辦專業事,有效解決當事人對行業專業知識“信息不對等”問題,提升專業類技術鑒定的權威性、公信力和透明度,為人民調解工作提供有力依據支撐。今年2月,市人民調解中心接受委托受理一起“宮頸上皮內瘤變術后死亡”案件,由于患者家屬情緒激動,在與醫院協商無果后多次聚眾到市信訪局、市衛健委上訪。經市人民調解中心醫療糾紛調解委員會不懈努力,通過“重大案件集體會商”并輔以“同行評議”,醫患雙方最終簽訂調解協議,一起醫療糾紛信訪事件得以及時穩妥化解。

  在物業中引入專業社會力量參與調解,提供技術支持,率先在全省開創了物業糾紛綜合治理的新模式,建立規范運作的標準化評估和糾紛調解機制。

  群眾工作無小事,甘做百姓解憂人

  “群眾工作無小事,老百姓的小事就是我們的大事,人民群眾的難事、堵事、煩事都是我們應該擔當解決的?!笔腥嗣裾{解中心主任時冠華說,家庭矛盾、鄰里關系、勞動爭議等等,有些看似事情不大,但每件事情如果有群眾所映了,不去處理或是處理不當,都可能會變成上訪事件。

  “人民的調解員,就要用心工作,踏踏實實為老百姓干點實事,讓老百姓感受政府的溫暖,感受到社會的公平和正義?!薄獤|營市人民調解中心的工作人員們用實際行動踐行著這份承諾和責任。調解中心每接到一起案子,相關人員首先做詳細的調查,然后研討調解預備,務求萬無一失。在調解過程中,工作人員用平和的心態面對糾紛當事群眾,傾聽他們的事由,讓他們真切感受到關心和幫助。法理并舉,祛邪扶正,促談勸和,棄嫌修好,一件件瀕臨激化的糾紛干戈化為玉帛,維護著社會的和諧與安寧。東營市人民調解中心在社會的權威性和信賴度不斷提高,一幅幅錦旗和感謝信讓“有糾紛找人民調解中心”逐漸叫響。

  金碑銀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老百姓的滿意是對市人民調解中心工作的最大褒獎。近期,一位老人拿著一大包饅頭來到了人民調解中心,“我蒸的饅頭特別香,謝謝你們幫我解開了心結。給你們錢,你們不要,給你們禮品,你們不要,我蒸的饅頭必須嘗嘗,這是我的一份心意?!边@一份饅頭承載著老人最淳樸的回饋和最深厚的感激之情,老百姓的信任是調解工作最大的收獲。

  不斷改進

  讓調解更好發揮作用

  市人民調解中心不斷發展,貫徹落實“楓橋經驗”的精神,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并且依托“網格化”建設,立足“三創三新”,不斷強化人民調解在多元化解矛盾糾紛機制中的先導性、基礎性作用。同時,市人民調解中心加強激勵機制,不斷推進人才隊伍的建設,加強社會各界對平臺的支持和關注。通過發放及回收3000多份問卷調查來進行收集和整理有關群體的意見和建議,同時定期組織專家學者開展人民調解案卷評查活動,提出問題,及時整改,強化人民調解事后監督,不斷提升人民調解工作質量和水平,促進發展。

  同時加強人民調解“智能化”,創新構建“智慧調解”平臺。優化完善人民調解信息系統,運用大數據手段,建立節點預警、變量預警等分析預測模型,實現矛盾糾紛主動防范、有效化解。并通過創新開展“網上調解”“視頻調解”“微信調解”,提高調解工作的及時性、便捷性。微信公眾號平臺中,在市司法局門戶網站開通網上咨詢、申請窗口等方式,將調解范圍、流程、專家、人民調解員信息等全方位、多角度向社會公開,以公開促“陽光調解”。

  建立工作分析例會、輿情通報制度,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糾紛發生;建立調處工作回訪制度,定期召開調解工作座談會,提高一體化糾紛解決能力。并且定期組織專家學者開展人民調解案卷評查活動,提出問題,及時整改,強化人民調解事后監督,不斷提升人民調解工作質量和水平,更好的發揮出“依法公平、竭誠為民”作用。狠抓細節,從細節中盡顯功夫。通過人民調解中心不斷的努力,讓矛盾“化干戈為玉帛”,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數據見證

  展現調解中心斐然成績

  東營市人民調解中心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成立發展至今形成了一種“有糾紛找調解”的影響力,人民調解的知曉率、首選率、滿意率不斷提升。通過公開、制度和監督來促進規范,市人民調解中心定位于客觀公正的第三方角色,保障調解做到依法調解、不偏不倚,人民調解中心的調處成功率達到99.5%,使得人民調解在維護社會穩定的“第一道防線”作用充分彰顯。截止目前,市人民調解中心共接待群眾咨詢3150人次,立案調解案件242起,簡易程序調解案件177起,其中重大死亡案件68起,群體性事件16起,涉案賠償訴求金額6241.88萬元,經調解實際賠償金額1066.67萬元,下到200元上到幾十萬不等,所有調解案件均實現了零反悔、零上訪。同時結合調解工作中發現的問題,不斷總結,組織編寫了《東營市醫療糾紛典型案件匯編》,為醫療糾紛預防化解提供了參考。調解員先后21次深入醫院、社區搞普法宣傳,傳授調解經驗,預防糾紛,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

  小案子當大案子辦,大案子當同等案子辦,調解委員會從一點一滴開始,涉及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基本形成一個大調解格局模式。堅持發揚“楓橋經驗”,創新舉措,調解中心最大限度做到人民內部矛盾不上交、解決在基層,消除了人民群眾之間的隔閡,改善了人際關系,為社會和諧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人民調解維穩促和基礎性作用進一步彰顯,走出了一條可復制、可借鑒、可推廣的示范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