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坐輪椅出門不易,或設計草率或被占用,濟南無障礙設施問題不少

  殘障人士過過街天橋只好求助民警搬上搬下。

  濼源大街北側的盲道被非機動車占用。

  所謂無障礙設施,顧名思義,是指為方便殘疾人、老年人、兒童及其他行動不便者能夠自主、安全、方便通行和使用的設施,是他們參與社會生活的基本條件,更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那么濟南的道路、小區、車站等公共場所是否能夠滿足他們無障礙出行,已設置的無障礙設施又能否真正做到“無障礙”?記者對問題進行了探訪。

  現象一

  25厘米高的臺階

  攔住殘疾人代步工具

  今年65歲的劉先生居住在天橋區工人新村北村,因兒時患上小兒麻痹癥,落下了二級肢體殘疾,雙腿從那時起便已無法正常行走,上肢也不那么靈活,從此出行成了一件難事。為維持生計,劉先生依然每天堅持出門工作,做些小生意,偶爾會與好友一起參加一些愛心活動,幫助同樣有困難的殘疾人。因無法正常行走,殘疾人專用三輪車是他簡單的代步工具。

  只要出門,劉先生便會早早起床出門等待。從下樓到上車記者用了3分鐘,劉先生用了12分鐘。一路上,他騎得很慢,“你別看我這樣,比起那些出門真的要靠輪椅的人還強很多。”說著劉先生指了指濟濼路上的路緣石,“你看這些馬路牙子,我都上不去,更別說輪椅了。再看看這人行道下坡,根本沒和路面相接,有的坡還這么陡,輪椅上不來也下不去。”

  說起出行的不便,劉先生帶著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來到了一條商業街區,在門口徘徊了一番后指了指門店的臺階。“你看這些臺階,正常人肯定不會注意,但是對我們來說真的是阻礙。”一個高約17cm的臺階,劉先生扶著一條腿勉強地上去了,然而旁邊一個高約25cm的臺階卻怎么也上不去了。“你們出門進店是看店怎么樣,我們是看臺階。”他自嘲道。

  “現在殘疾人出門的越來越少,更別說單獨出門了。”劉先生說,其實殘疾人并不是不愿意出門,而是怕麻煩,“怕麻煩別人,也怕路上遇到麻煩。”

  現象二

  門口缺乏無障礙通道

  老人輪椅要抬下去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在探訪中發現,如今有許多老人、殘疾人的出行是必須要依靠輪椅的。但是當輪椅遇到臺階,再想要順利通過則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很多小區正是因缺乏無障礙通道,直接阻礙了老人、殘疾人出行的腳步。

  家住市中區建設路88號聯通花園小區的杜先生今年60歲,家里還有一對80多歲高齡的老人。每天杜先生和老伴都要推輪椅帶父母出去散步,由于單元前沒有無障礙通道,每次到了臺階處,都要折騰半天,費力又危險。“尤其是現在父母老了,身體也越來越不行,連把輪椅抬下來的工夫都站不住。”

  杜先生說,上個月父親發病,還是周圍三四個鄰居幫忙一塊把父親抬上了救護車,出院回家也是鄰居幫忙再抬上去的。“沒有無障礙通道真的太不方便了,我還想以后能經常帶父母出去轉轉,但不能總是麻煩鄰居啊。”

  記者在杜先生所住的小區看到,這里共有A、B、C三棟樓,除了C棟樓門口與地面持平外,其他兩棟樓門口與地面都有一定的高度差。其中,A棟樓門前有8級臺階,B棟樓門前有6級臺階,臺階的總垂直高度在1.2米左右,對于坐輪椅出行的老人而言,無異于“天塹”。其他居民也表示,小區安裝無障礙通道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小區共有400多戶,而60歲以上的老人幾乎占了三分之一,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以后小區的老人會越來越多的。”

  除了小區外,記者還注意到,多數過街天橋缺乏無障礙直梯,原本是為了方便行人安全度過馬路,結果卻變成了老人、殘疾人的“攔路虎”。2日上午,市民張女士在山東博物館附近,正推著輪椅里患有帕金森的父親去醫院,然而就在想要通過經十東路一處過街天橋去到對面時,卻發現輪椅根本無法通過,最后只得請求巡警的幫助,四五個人一起將老人抬上天橋又抬了下去。“想要過馬路除了過街天橋,就是得多走幾千米去路口繞,太不人性化了,讓坐輪椅的該怎么辦?”路過市民說。

  現象三

  無障礙設計太草率

  坡太陡不好走

  有市民反映,天橋區師范路附近的馬路牙子,高的得有二十七八厘米,矮的也就三四厘米,毫無標準。2日下午,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來到了師范路與濟濼路交叉口,從北向南騎單車出發看到,一路上的路緣石參差不齊,有高有低。

  記者嘗試騎車登上一處緩坡,由于坡度較大,加之與地面的落差,想要騎上去十分困難,很難想象一位老人或是殘疾人在無人推行的情況下該如何上坡。

  隨后,記者又來到了師范路上一家銀行門口,與其他銀行情況類似,左側是樓梯,右側則是一處上坡,然而問題恰恰出現在了右側的上坡處。記者通過一張銀行卡的直角與斜坡相對比,這里的坡度竟然達到了45度。想要從這走上去如同登山,想要下來也需要格外小心。據周圍的市民講,自從銀行修了坡后,就沒有見到有人走過。“現在去銀行辦業務都需要本人去,這讓殘疾人咋上啊,而且也不夠寬,設計這個有啥用?”附近市民說。

  “市中區領秀城貴和這里,好好的無障礙通道安上了三四個石頭礅,嬰兒車都過不去,更別說輪椅了。”市民張女士反映。與之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許多公園、商場門口都有這樣的石礅,用途往往是為了不讓騎車、非機動車駛入停車,然而這一行為卻擋住了嬰兒車和輪椅。

  現象四

  盲道及無障礙衛生間

  或被占用或缺乏維護

  無障礙設施有了,也符合標準了,咋還是沒法出門?記者注意到,市區內有許多無障礙設施缺乏基本的維護管理,給那些真正有需求的人帶來了不便。

  2日晚,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在高新區東荷路奧龍觀邸小區外看到,東荷路人行道上的盲道被鋪設在緊靠小區圍墻處,而圍墻外側卻種植了一些不知名的綠植,甚至不少蔓延到了盲道上,將盲道攔腰截斷。而且這些枝條上帶有鋒利的小鋸齒,萬一碰到很容易被劃傷。

  另外,記者觀察到,在歷下區濼源大街、和諧廣場緯十二路等多條人行道上,常年停放著共享單車、電動車、摩托車等非機動車輛,占用了盲道。

  市區內盲道被占用的情況比比皆是:一些盲道因被汽車碾軋,已經嚴重損壞;一些盲道建設不規范,有的成了斷頭盲道。原本為盲人提供方便的盲道,卻因種種亂象,很難發揮幫“盲”的作用。

  除了盲道之外,無障礙衛生間也是狀況百出。據市民杜先生反映,每次他帶著老人出門,經常找不到可用的衛生間。在經十路奧體中心附近的公共廁所里,標著“無障礙”的衛生間里堆滿了垃圾袋、掃帚等雜物,而在一些商場里,標著“多用途”的衛生間也是常年在“維修”。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見習記者 任玉停 趙卓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