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民組成的劇團在村里的大傅家公園里排練,這里是大家休閑的好去處。
走進山東濰坊昌邑市柳疃鎮西付村,綠草蔥翠、樹木清香,全村330多棟二層小洋樓整齊劃一,“十二縱九橫”的村道經過硬化干凈整潔,幾乎見不到一點生活垃圾,當地首家農民公園坐落在村子東南角,成為村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這個幾十年前就遠近聞名的紡織老村,正在華麗蛻變成為一個美麗宜居的和諧村莊,借助鄉村振興走上了快車道,先后獲評“山東省宜居村莊”“山東省首批美麗村居建設試點村”。
村民過的日子
和城里人沒啥兩樣
西付村位于昌邑市柳疃鎮政府駐地南1公里,距離昌邑市區9公里,曾用名傅家泊、傅家莊、大傅家莊。西付村共有330多戶居民,村里的二層小洋樓也是330多棟。“從1994年到2003年,村里統一規劃蓋房,每家每戶都是兩層半的小洋樓,面積160平方米,另外還有40平方米的后屋。”西付村村支部書記付全杰告訴記者,當時村民只需要承擔蓋房費用的40%。現在,村里不但家家住上了小洋樓,而且基本上戶戶都有汽車。
記者走進了73歲的付恩純老人家中,老人在前院養了不少花草竹木,還專門壘了一方小水塘養著十幾尾鯉魚和一條半米長的金色中華鱘。“孫子要結婚了,去年剛裝修了房子,就等他們回家辦喜事了。”付恩純老人一直期待著喜事來臨,平時他的兒子兒媳和孫子都在邊境上做國際貿易,專門將西付村這些紡織廠的織布絲綢銷售到哈薩克斯坦和俄羅斯等國,一個月回來不了幾次。
“平時養養花養養魚,在家里有吃有喝的,有時候跟老伙計們下下象棋。”付恩純老人告訴記者,在村里的生活非常愜意,生活條件比以前好太多。村東南的大傅家公園更是他每天必去的地方,每天早上他都是去公園遛彎,別看老人已經73歲,但是身體卻很硬朗,他還會在公園里耍耍單杠。“到了冬天可以去老年公寓,看看書、打打麻將、打打撲克,平時我也沒忘了鍛煉身體,生活這么舒服,咱這不是想著多活幾年嘛!”
除了人人住小樓,村里的大傅家公園不但是昌邑市第一家農民公園,而且這里已經成為村民文化娛樂必不可少的去處。“因為公園的環境好,有這么個便利條件,鄰村和昌邑市里的很多戲曲愛好者都跑過來參加演出。”西付村演唱團的團長付法彬告訴記者,演唱團有二十多名成員,節目以呂劇和京劇為主,平時大家都是在大傅家公園排練,然后到公園文化娛樂大廳內給村里的村民們表演。
安居才能樂業
未來更加可期
柳疃鎮是著名的“絲綢之鄉”,全國最大的絲織鎮,而西付村更是從新中國成立前就開始了家家戶戶做紡織的生活。因為從事紡織產業以及上下游的行業,西付村的村民經濟收入情況都不錯。“只要是愿意工作,一家三口一年下來怎么也能掙個十幾萬,而且不用出去,廠子就在家門口。”付全杰告訴記者,他們村有著便利條件,村民可以在家門口上班,工作不累、掙得不少,比起在家務農生活更有保障。同樣,為了讓紡織企業擺脫污染的帽子,付全杰也下了不少功夫。
“2013年前后,我們發動企業和村民集資,為每個紡織企業都安裝了一根排污管道,企業產生的污水通過管道匯集起來,然后再通過統一的管道排到鎮上的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付全杰從上任之初,就考慮著村里1000多個老少爺們兒需要什么,環保是他抓的其中一項大事。
除了環保之外,西付村還實施安居工程,全村房屋實現了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村莊自來水、有線電視、供電、供暖、給排水設施配套完善,并鋪設了天然氣管道,天然氣普及率達到100%。全村無害化廁所覆蓋率達到100%,有效解決了糞便、污水的處置問題。同時,西付村實行“黨支部+農戶+市場”的經營模式,即在黨支部的統一領導下,村委將村民手中的土地全部租賃過來,對全村1400畝耕地進行統一經營、統一管理,同時村委安排專人負責聯系市場業務,確保土地產出能夠及時銷售。“村里已經簽訂了合同,種植高粱,為貴州茅臺提供原材料。”付全杰告訴記者,種完高粱之后,他準備實驗種植新品種的小麥,同時建設一家小麥加工廠,從生產到成品實現綠色無公害,然后作為村里的福利發給村民。不僅如此,付全杰還準備修建村史館和村民養老服務中心,養老服務中心配置50余個床位,以后村里的老人可以統一在村里安排照顧起來,不用再花高價將老人送到外地的養老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