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記者從煙臺市文化和旅游局獲悉,11月17日、18日晚,由中共煙臺市委宣傳部、煙臺市文化和旅游局主辦,煙臺市文化館、煙臺市戲 劇家協會、煙臺市群眾文化學會出品的大型紅色經典話劇《霓虹燈下的哨兵》在煙臺大劇院上演,兩晚的精彩演出讓2000余名觀眾重溫經典。

  經典永流傳  唱響紅色新贊歌

  《霓虹燈下的哨兵》以“南京路上好八連”的事跡為題材,藝術地反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于解放初期,在霓虹燈閃爍的大上海經歷的一場特殊的 斗爭。面對國民黨反動殘余“腐蝕拉攏加破壞暗殺”的陰謀,八連戰士在看不見硝煙的戰場上艱苦奮斗,克己奉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抵制 了資產階級“香風”的侵襲,錘煉出了“拒腐蝕,永不沾”的革命意志。

  1962年,沈西蒙、漠雁、呂興臣集體創作的話劇《霓虹燈下的哨兵》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部隊前線話劇團首演,伴隨著這部話劇在全國的轟動 ,“南京路上好八連”也叫響了全國,“拒腐蝕、永不沾”的精神廣為流傳。

  如何讓經典劇目在煙臺大地上煥發出新的時代活力?煙臺市文化館聞笛話劇團下了深功夫、細功夫、苦功夫,立志向廣大觀眾奉上一臺高質量的 新中國70華誕獻禮之作、弘揚革命精神的致敬經典之作。

  首先是組建了實力強勁的創排團隊,特邀北京市青年話劇團團長、中央戲劇學院的周文宏教授擔任導演,由來自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顧屹擔任舞 美設計,聘請原煙臺話劇團編導王致仁先生擔任藝術總監。

  同時扎實開展素材收集準備工作,查閱了大量文獻資料,對服裝、道具、化妝等環節精益求精,就連袖章怎么貼、綁腿怎么系,都要求得非常細 致嚴謹。

  此外,全體演職人員付出了長達7個月的辛勞與汗水,自今年5月建組以來,來自中央、省話劇院的多名資深藝術家與煙臺優秀青年演員們兢兢業 業不分晝夜加緊排練,每一場排練都是高標準、嚴要求,以每一場高質量的排演成就了最終獻給觀眾的震撼演出。

  創新不止步  彰顯時代新風采

  劇院外夜風凜冽,劇院內暖意融融。臺上,演員們投入演出、渾然忘我,臺下,觀眾們聚精會神、專注觀看。演出結束后,劇院內熱烈掌聲經久 不息。

  這既是經典的魅力,也是創新的成果。首先是對劇本進行成功地再創作。在充分尊重原作的基礎上,《霓虹燈下的哨兵》先后七易其稿,刪減了 原劇本中不太關鍵的情節,將三小時的大戲精華濃縮至兩個多小時,讓劇情更加合情合理、節奏明快、更富張力,讓經典故事得到新的升華。

  在舞美設計上更是大膽創新,開篇獨具匠心地增加了炮火硝煙的戰斗場景設計,令觀眾眼前一亮。此外,還利用現代舞臺技術,將原南京路、軍 營和黃浦江等場景從單一平面設計改為立體布景,隨著劇情的推進,舞臺場景也隨時切換,更加真實地還原故事時代背景,讓觀眾更有代入感, 也讓整臺話劇更富感染力。

  情懷深厚  煙臺藝術創作煥發新活力

  話劇在煙臺有著非常深厚的群眾基礎和源遠流長的發展歷史。據《煙臺文化志》記載,1911年,劉藝舟等話劇演員在煙臺登臺演出,深受群眾喜 愛,這是話劇藝術第一次登陸煙臺。1960年煙臺市成立地區文工團,后更名為煙臺市話劇團。

  1971年由煙臺市群眾藝術館(煙臺市文化館前身)組織演出經典劇目《雷雨》《年輕一代》《艷陽天》等戲,受到煙臺市民的熱烈追捧,曾一度 一票難求,話劇藝術在煙臺正式扎根。

  1976年,煙臺市話劇團復排將軍戲劇家陳其通先生的話劇《萬水千山》,成為當時全省上座率最高的一出戲;1977年-1987年,《霓虹燈下的哨 兵》《楓葉紅了的時候》兩部劇在全國巡回演出,均超過百場。今天,煙臺本土話劇團再次演繹《霓虹燈下的哨兵》,體現了以煙臺話劇為代表 的本土藝術創作歷久彌新的生機與活力。聞笛話劇團是煙臺市文化館四個館辦樂(劇)團之一,成立于2019年,骨干成員均是擁有專業學歷背景的藝術人才,與煙臺文華愛樂樂團、煙臺 華韻民族樂團、煙臺文化現代樂團一起,每年舉辦公益演出10余場,為煙臺市民獻上家門口的高質量藝術演出,豐富市民文化生活。今年7月, 在煙臺召開的2019中國文化館年會上,煙臺藝術志愿團隊打造創新模式得到與會代表們一致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