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立告,鄒平縣魏橋鎮實驗學校的一名普通教師。做了兩次大手術,醫生說他生命最多還有10年時間,但他硬是掛著尿袋,堅持和常人一樣站在講臺上教書育人,用生命書寫著可貴的人生、實踐著自己的夢想。

  1982年10月參加工作的魏立告,現任教于鄒平縣魏橋實驗學校。他被山東省委組織部“發現榜樣”活動確立為“身邊榜樣”、是鄒平縣師德標兵、鄒平縣十佳文明教師、感動鄒平十佳人物、2008年度感動濱州十大人物、多次獲鎮優秀教師稱號。他被稱作是“掛著尿袋的追夢人”“用教書延長生命的教育人”,而他自己卻總笑著說,自己就是一名小學教師,是一名中共黨員。

  魏立告同志關心愛護學生,和他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無論在學習中,還是在生活中,他把學生放在首位,時刻不忘自己的責任,使他的學生能時刻體會到老師的愛無處不在。魏老師懷著對事業的高度責任感,積極投身新課程改革,他在教學中努力實踐,創造了許多切合實際,又令學生喜愛的教學方法,教育教學成績優異,得到了同行及領導的好評。魏老師身患絕病,可他勇敢的向病魔挑戰,時刻保持積極樂觀的精神品質,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出了不平凡的業績,這是由于為人民教育事業服務的崇高的信念在支撐著他。

  因病膀胱部分切除 心系學生重返講臺

  1982年10月,魏立告高中畢業后在本村小學當上了民辦教師。1990年春節過后,他發現自己小便帶血,經省立醫院檢查,確診為膀胱腫瘤,必須立即做手術,手術押金6000元。由于經濟條件有限,他堅持回本鎮醫院花費3000元做了膀胱部分切除手術。手術后10天,他不顧身體的虛弱和家人的勸阻回到了學校,重新站在講臺上。

  屋漏偏逢連陰雨,就在他手術后的第十天,由于勞累過度,妻子的闌尾炎又犯了,不得已住院進行手術。這時他剛能下床走路,因心里惦記著孩子們,他再也躺不住了,便不顧身體的虛弱和家人的勸阻回到了學校,重新站在了講臺上。妻子住院期間,他拖著病體在為孩子們補習因自己住院拉下的課程,而自己卻沒機會到妻子的病床前盡一次做丈夫的義務,他把妻子完全交給了岳母和自己的母親照顧。

  多年來,他不斷探索實踐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始終把“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作為自己教書育人,實現夢想的宗旨,做既教書又育人名副其實的人梯。工作中兢兢業業,精益求精,他拖著病體堅持做家訪,使一個又一個家長加深了對教育的了解,增強了對培養孩子成才的信心,盡管他所在的甜水、來牛村很貧窮落后,但多年來他所任教的班級無一人輟學,也無一人留級。

  有耕耘就有收獲。經過他和同事們的共同努力,這個只有1500多口人的村子,近幾年小學升入重點班、重點中學的學生在全鎮名列前茅,并先后有30多人升入大學,4人考上了研究生。為此他也受到了鎮政府的表彰,被評為優秀教師。2001年12月,國家給他辦理了民辦教師轉正手續,自此他的家庭經濟情況得到了一定改善。他感到自己多年辛勤努力終于有了個圓滿的結果,沒有任何理由不盡心干好本職工作。

  外掛尿袋堅持講課 講臺就是生命支柱

  正當他鼓風揚帆準備要大干一場時,命運之神再一次考驗了他。2003年9月的一段時間,他感覺不適,到醫院一查,結果是舊病復發,而且更加嚴重:膀胱占位多部。醫生稱:膀胱全部切除,外掛一個尿袋,這樣生命可延長8—10年。盡管有思想準備,可是這結果仍然像當頭一棒,把他一下擊懵了。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他對醫生說:“只要讓我能夠站在講臺上給學生講課,生活再不方便,再困難,我都能克服。”

  第二次手術后的魏立告把重返講臺作為自己的生命支柱。他覺得,自己的生命看來已經有限了,用有限的生命和多年積累的教學經驗為國家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人才,這才是自己人生價值的體現。因此,躺在病床上的他,依然想著自己鐘愛的講臺,想著自己的學生。出院后在家閑著,他覺得如同廢人,比生病本身還痛苦,于是出院僅僅一周時間,他就堅持讓妻子用三輪車把他送到了學校。當又重新站在講臺上的時候,他激動得渾身打顫,熱淚盈眶,學生們則用熱烈掌聲給了他最好的回報。就這樣,早上,妻子用三輪車把他送到學校,晚上,又用三輪車把他接回家。

  剛開始在腰上掛上尿袋不適應,勒緊了腰疼,松了又會漏尿。一會兒不倒尿液就向下墜。有時候尿袋與皮膚擦出水泡,水泡破了被尿液一浸,疼痛難忍,但他仍然堅持著。為了能堅持上完一節課,他只好盡量少喝水。備課批改作業時間一長,腰部疼痛難忍,學校領導和老師們都勸他注意休息,有的老師主動提出幫他批改作業,都被他一一謝絕。有一次上課時,由于長時間的站立,他腰部疼痛難忍,只好用手頂著腰部上課。這時班里平常最調皮的王松把自己的座位搬上了講臺說:“老師,您坐著講吧!”看著平時最調皮的孩子能知道關心別人,為別人著想,他心里十分高興。就這樣,他帶病堅持工作,所任班級在期末考試考核中各科成績都是優,在當時縣教委組織的創新成果展中,輔導的趙學咪同學的刺繡獲縣一等獎,還在《山東教育導報》上發表了論文《作文的“四個結合”》。成功的快樂,趕走了病痛,充實了他的生命。

  2004年魏立告所在的村小學合并到了新建的魏橋實驗學校,離家有5公里的路程。他絕口不提自己的病情,最早趕到學校打掃衛生,備課最細致,批改作業最翔實,主動承擔既教書又管理坐車學生的任務,他積極參加教研教改,工作再忙再辛苦卻不輟筆耕,多年有論文獲獎或發表。校領導聽說了他的病情后,提出讓他從事后勤管理工作,他堅決不從;又提出給他少安排些課時,他還是拒絕接受。在師德標兵先進事跡報告會上,他說:“當我舊病復發時,我恐慌過,消沉過。但后來一想,我有教書育人的夢想,有一名共產黨員的信仰,我沒有多少遺憾了……我知道我的生命是有限的,我要在我有限的時間里,做好我最喜歡的事,那就是和孩子們在一起,不離開我鐘愛的三尺講臺。就等于延長了我的生命。我的人生就是豐富的。”

  如果有一種力量可以指引人生的方向,這其中一定有他的光芒;如果有一種聲音可以影響一個人的思想,這其中一定有他的嘹亮;沒有什么比他的潛移默化更能在孩子的心目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生命不息,奮斗不止,他就象一座燈塔,無論在黑夜的疾風驟雨里,還是在白晝的風和日麗中,都始終屹立,而支撐這一切的是他有一顆對學生博大的愛心,對黨堅定的信仰,對他人前途敢于承諾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