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上午,由中鐵十局承建的濟南市劉長山路下穿濟滬聯絡線、濟南南站鐵路立交橋工程開通北側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及南側機動車道。

  通車后,向西與既有劉長山路對接,向東可穿過南辛莊西路與臥龍路相連,可一路向東直通旅游路,成為僅次于經十路貫穿東西的主干道,有效緩解經十路和二環南路的交通壓力,標志著困擾周邊片區11年,影響周邊10余萬人出行難的問題得到了徹底解決。為濟南市建設“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做出了新的貢獻。

  據悉,工程位于白馬山街道辦事處山凹村,主要施工內容包括穿越京滬鐵路的立交橋主體、線路防護、引道及排水設施等,以及新建立交橋引起的鐵路通信、信號、電力、電氣化等相關設施的遷改防護。新建劉長山路鐵路立交橋設計為4孔分離式鋼筋混凝土框架橋,設計孔徑自北向南分別為8.5m+13.1m+13.1m+8.5m。該工程下穿14條鐵路線,需同時封鎖多股線路,并一次性架設多孔便梁,工程施工難度、施工規模均創濟南之最。

  施工單位本著高度負責的態度,精心組織,科學策劃,反復優化施工方案,突出安全、質量、工期等各項重點工作,抓關鍵、盯重點,攻堅克難,積極協調地方有關部門加強配合,合理采納有關設備管理單位的意見建議,安全優質高效有序的推進。

  中鐵十局本著“早日還路于民”的目標,采取超常規的施工措施,不斷加快工程施工進度。為節省工期,施工單位投入84萬元改裝了3臺履帶式反循環鉆機,于2019年春運前完成了全部支點樁施工,比既定計劃提前5個月,為箱涵頂進提供了充足的時間。

  尤其在今年第二階段線路加固中,施工單位結合場地條件創造性的采用裝載機縱橫移便梁,大大提高便梁架拆工效,從4月8日開始封鎖施工至4月30日利用14天合計28小時“天窗”時間共完成56孔便梁的架設任務,平均工效達每小時2孔,創造了中國鐵路濟南局集團有限公司便梁施工記錄,為道路早日開通贏得了寶貴時間。

  劉長山路因專業技術要求高,涉及鐵路的部分工程需由鐵路部門代建,難度之大在山東省罕見。記者從中鐵十局劉長山路下穿鐵路項目部獲悉,下穿鐵路項目位于白馬山街道辦事處山凹村,代建段總長375米,下穿框架橋總長109米,自東至西分別下穿14條鐵路線。

  “我們架設了56孔便梁,施工這么多年來,便梁數量如此之多也是創紀錄的。由于施工鐵路限速僅45公里/小時,對鐵路運能有很大影響。為了減少對鐵路的影響,我們每天施工僅兩小時。”中鐵十局劉長山路立交橋項目負責人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