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春節時的“團聚”是春節永恒不變的議題。每當在外的游子紛紛坐上回家的列車時,在祖國大江南北的軍營里,有一群熱血男兒,他們不能和家人團聚,默默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用忠誠守護祖國的安寧。來自武警濟南支隊某部的張國偉是他們其中的一員。

  小伙當兵四年 想和母親一起過春節

  今年是張國偉在部隊的第四個年頭,他和戰友們守護的是濟南曹家圈黃河鐵路大橋,這是津浦鐵路跨越黃河的一座特大橋, 始建于1960年。守護鐵橋的安全,便成為黃河守橋兵的首要職責。“當兵這幾年來,因為有家人的鼓勵和支持,我一直把干好工作作為軍旅人生的終極追求。”21歲的張國偉新年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夠和母親一起過春節,盡一份孝心,讓媽媽高興。7年前,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將張國偉的父親帶走,母親獨自一人,含辛茹苦將國偉和哥哥撫養長大成人,用她的話說,過年團聚的日子,兒子不在身邊總會缺一份遺憾。了解到國偉的新年愿望后,部隊聯系了遠在河北邯鄲的張媽媽,邀請她一起來部隊過春節。“國偉最愛吃我做的皮渣,這個只有我們這里做。”出發前,張媽媽特意買了10多斤的皮渣原料,價錢不貴,卻飽含了一個母親對兒子全部的愛。說起在外當兵的兒子,張媽媽一臉的自豪,“小兒子很孝順,每次休假回來都帶我出去旅游,當兵之后改變很多,身體壯了,說話辦事 有底氣,更像一個男子漢了”。從家里到軍營,1個背包、300公里、6個多小時,就這樣,提前一天張媽媽踏上了團圓路。300公里團圓路 母子倆在部隊團聚媽媽的味道是今生難忘的味道。到達中隊已是凌晨,考慮到張媽媽一路奔波,暫時安排第二天讓他們母子相見。大年三十早晨六點,張媽媽早早來到炊事班,著手為大家制作皮渣。當大家打完菜準備開飯時,炊事班將一盤盤清香的熱炒皮渣端上桌 ,看著這道在家中吃過無數次的菜,張國偉遲疑了,第一口吃到嘴里時,“我媽媽做的”他不時左右回頭,希望能夠找到那 個他再也熟悉不過的身影。當張媽媽推門進來那一刻,所有的感情再也壓抑不住內心的思念,母子二人相擁而泣。“媽媽,你怎么來了,我想你了。”輕輕拂去媽媽眼角的淚水,張國偉緊緊抱著媽媽。張媽媽第一次在軍營里過春節,懂事的國偉帶著媽媽軍營內外走走看看,講著他和戰友們訓練場上揮灑汗水的點滴,日夜堅守黃河大橋的故事,簡樸而歡樂的軍營日常生活……他認真地講,她認真地聽,似乎好久沒有這樣跟媽媽聊過天,想把在軍營的所有一起有趣事都講給媽媽聽。走過軍營角角落落,心細的國偉給媽媽安頓好,洗腳、捶背、捏肩,聊著家常……春節的軍營“暖”味滿滿,未聞鞭炮響,先把軍營扮。張媽媽在國偉和戰友們的帶動下,一起大掃除、貼窗花、掛燈籠、貼 對聯、貼福字……簡單又不失喜慶的裝飾,將整個營區裝扮得暖意融融,讓張媽媽高興的同時,也讓很多第一次在外過春節 的新兵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品味到年味的濃郁。包餃子、茶話會 這個春節很溫馨

  軍人的年味是伙食上的美味加餐,是對千里之外家人的祝福,更是將思念化為信念的堅守。餐廳里,張媽媽和大家一起動手和面、調餡、搟皮、包水餃,“要捏緊、攥住,鎖住餡,這樣下到鍋里才不會破。” 雖然不是第一次包餃子,但國偉的手法還是遭到了張媽媽的“嫌棄”。第一次在部隊過春節的18歲廣東籍新兵王家偉在張媽媽的指導下,學會了包餃子。“在部隊過 年和在家過年相比別有一番風味,濃濃的年味,親密的戰友,感覺非常溫暖,等退伍時我也給家人包餃子!”“上菜了。”隨著炊事班長的一聲“吆喝”,十幾道菜陸續上場。“蔥燒鱸魚”、“油燜大蝦”、 “紅燒肘子”……外加熱情騰騰的餃子,一個個硬菜看得大家眼花繚亂,讓大家吃出了“家”的味道 。茶話會上,每個人的面龐雜糅著想家的思念與新春的喜悅,他們彼此暢聊著一年的收獲與新年的展望,唱響首首喜慶凱歌, 互相拾取著戰友守護大橋的奮斗記憶, “寒風飄飄落葉,軍隊一朵綠花……”不善于唱歌的國偉鼓起勇氣給媽媽唱了一首《 軍中綠花》,張媽媽被大家圍在一起,拍手合唱,這樣的場景溫馨而祥和……然而團聚總是短暫的,由于任務的特殊性,張媽媽不愿過多打擾國偉執勤,大年初一早晨,張媽媽踏上了回家的列車。對過往大橋列車熟記于心的國偉,專門與戰友換了一班10點的崗,他想在哨位上送別媽媽。“媽媽,沒法送你回家了,你路上注意安全,等我退伍回家,我天天在家陪你。”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戚云雷 通訊員 姜洪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