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下,針對公共場所、交通工具、不同風險人群的健康防護,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2月2日舉行新聞發布會,回應各方關切。

  公共場所如何防控疫情?

  春節假期臨近結束,各行各業從業者將陸續返回工作崗位。國家衛健委疾控局副局長王斌介紹說,針對不同場所、不同行業的特點以及不同人群,分類制定了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場所以及不同人群的防護規范和指南。

  她指出,正常運行的汽車、火車、飛機、輪船等公共交通工具,要加強消毒、通風。乘坐火車、飛機,盡可能隔位而坐或分散而坐。

  賓館、商場、超市、辦公樓等公共場所和工作場所,要做好室內清潔和消毒,加強通風換氣和垃圾處理。場所內的工作人員要做好個人防護,不要帶病上崗。盡量減少接觸公共場所的公共物品和部位,減少與他人的接觸,保持一定距離。

  王斌還表示,對于辦公樓等場所,要加強來訪人員的管理、登記,做好體溫等健康監測。

  務工人員返城怎樣防疫?

  中國疾控中心傳染病處研究員馮錄召建議,農村務工人員在返城之前先進行體溫測量,如存在可疑癥狀,需等疾病痊愈后再返城。若處在醫學觀察期,要等14天觀察期滿后再返城。返城過程中做好個人防護和健康監測,妥善保存旅行票據信息,以便查詢。

  務工人員返城后,各用工單位要對所有人員進行體溫測量,如有癥狀要及時隔離、就醫。開工后,每日對務工人員進行監測,并盡量減少務工人員不必要的外出。

  如何應對飛機、火車出現疑似病人?

  針對公共交通工具帶來的感染風險,國家衛健委專門起草了《公共交通工具消毒操作技術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建議乘客在擁擠的地方戴口罩,注意手部衛生,同時注意與陌生人保持距離。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所消毒中心主任張流波指出,根據《指南》,飛機、火車上最好專門設置應急區域,比如把后面三排座位空出來留做應急。若發現可疑病人,要勸導其聽從安排,到隔離區接受隔離排查。

  接觸病患的人員怎樣防護?

  馮錄召指出,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患者或者標本,或在實驗室與病毒有直接接觸的人員,感染風險更高,需要更嚴格的防護。

  為此,《指南》對這類人群進行了詳細分類,不同類型有不同的防護準則。比如,對隔離病區、醫學觀察場所的工作人員,以及疑似或者確診病例的轉運人員,建議穿戴醫用防護服、防護口罩,過濾式呼吸器,防護面屏、護目鏡,穿工作鞋等。對在現場開展病例或者密切接觸者的流行病學調查人員,建議在保持一米安全距離的基礎上,穿戴一次性工作帽、工作服等。

  頻繁消毒造成人員不適?

  張流波指出,消毒是切斷傳播途徑、控制傳染病流行的一個重要手段,但是消毒一定要有針對性。像對馬路反復噴灑消毒劑、向汽車車輪上噴灑消毒劑的方式,意義不大。

  他還表示,用消毒劑對空氣進行消毒,一定要在無人的環境下進行。吸入消毒劑或向人的身上反復噴灑消毒劑具有潛在風險,且這種風險還無法進行定量評估,應盡量避免。

  中央空調導致疫情擴散?

  張流波表示,中央空調使用前,要對其類別、供風范圍、新風取風口、衛生指標等有所了解,結合建筑的特點綜合評估能否使用。

  他介紹說,中國國內絕大部分公共場所使用的中央空調是風機盤管加新風系統的,可通過增加新風量來減少室內空氣的無序外溢。

  病毒易在電梯按鈕表面存活?

  張流波指出,微生物不易在干凈光滑的表面存活。電梯按鈕、門把手的風險在于高頻接觸,相互接觸、交叉感染的風險較大。

  對此,他提出三條應對策略:一是適當增加消毒頻次,由一天一次改為一天多次;二是用面巾紙或消毒紙巾隔開,避免手部直接接觸;三是觸碰后用手部消毒劑揉搓雙手,做好手部衛生。

  責任編輯:馬洪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