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轉武漢、全力馳援、需要什么支援什么,此次抗擊疫情,山東對湖北的支援可謂傾力、傾情。

  看著這一個個的場景,很多人的思緒一下子被拉回到了十二年前的山東對北川的支援。

  時間變了,人變了,山東人的仗義始終沒變,那股實誠勁兒,始終是山東人身上最亮的底色。

  不普通的普通人

  “大爺,您是最稱職的清潔工,因為您還清潔了我們的心靈。”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晚會上,白巖松把這句評價送給了山東日照的68歲的環衛工袁兆文。1月31日,這位月收入只有600多元的環衛工,把一個裝有12000元的的紙包放到派出所里,轉身就走。紙包上寫著:“急轉武漢,給白衣天使加一點油。”

  后來,他說自己之所以不留名,是因為做得事情不值上嘴一提。“我土話土說,人家能豁出生命,咱不能做一點貢獻嗎?就是一滴水的恩情報答國家,為武漢人民獻出一滴水的貢獻。”

  看到別人有難就坐不住,袁兆文就是這么一個人。而從袁兆文工作的地方向西八十多公里,在日照莒縣洛河鎮東皂湖村,十二年前,也有這樣一群坐不住的人。

  2008年5月12日晚,東皂湖村村民劉中明流著淚看完了電視里的地震報道。當晚,他就和村里相熟的親友聚在一起,大家一致決定去四川救人。“地圖上距離不過20多厘米,實際也就2000多公里,咱開三輪也能到。”一行十人,低估了此行的困難,他們開著三輪車邊走邊問路,歷時四天四夜,行程三千公里到了四川。

  他們兩天內搭了200頂帳篷,此后又忙著鋪水管、建廁所、搬運物資。而他們每天吃的,只有干方便面,為了讓更多受災群眾得到安置,他們寧可仍擠在車斗上睡覺。他們成了那年最紅的“網紅”,也被稱為“四川地震中最牛救援隊”。

  說到去四川的原因,劉中明說:“咱沒有多少錢,但有的是力氣,救人、干活沒問題。”去四川的路上,他們的食物很簡單,只有煎餅卷蒜臺。

  十二年之后,在一輛始往武漢的貨車上拉滿了壽光的蔬菜,駕駛室里,正在休息的司機嚼著煎餅卷蒜臺,說出了同樣的話:“因為沒錢可以出力是吧。”

  經過多方聯系,記者終于找到了這名駕駛員,他正是2月3日為濰柴集團向武漢運送捐贈蔬菜的駕駛員李寶民。

  李寶民出發的前一天,當臨沂市廣順汽貿總經理把招募赴武漢運蔬菜的車隊的信息發到群里時,不到兩個小時就有50多名司機報名,最終選出5輛車況最好、5名經驗最豐富的司機前往武漢。

  他們都是普通人,他們做的事,卻是那么不普通。

  暖心又安心的話

  一召集,踴躍報名,最好的,送到最需要的地方。不管是在十二年前還是十二年后,在危急時刻,這都是我們在山東最常見到的畫面。危急時刻,我們還總是聽到山東人說出那些讓人暖心又安心的話。

  “9300萬山東人民心急如焚,你們需要什么,我們就給什么;你們需要多少,我們就給多少!”十二年前,在滿目瘡痍的北川,時任山東省副省長的郭兆信對時任北川縣委書記宋明說。

  “同胞們放心吧,山東的蔬菜都長在地里呢,充足著呢。”今年的1月28日,在全國人民對蔬菜供應都很揪心的時候,山東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王書堅省政府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給全國人民吃了一顆定心丸。

  山東人實在,說到就一定做到。在十二年前的北川,災區需要什么,就馬上調度什么。濟南遙墻機場一位工作人員對記者說:“通過飛機空運的物資,運到機場常常還是熱的,一看就是剛下生產線。”

  畫面轉換到今年1月27日,接到國家發改委協調從山東每天緊急調運蔬菜供應武漢市的指令后,山東省委、省政府對此高度重視,立即安排濰坊壽光緊急調配優質蔬菜馳援武漢。當晚,菜農們連夜采摘了350噸蔬菜,那些頂花帶刺的黃瓜,沾著露珠的西紅柿,就像十二年前那些熱乎乎的物資一樣,星夜兼程趕到了最需要它們的地方。此后,山東壽光將每天向壽光提供600噸質優價廉蔬菜,持續供應10到15天。

  在想方設法出一份力的人還有很多。在山東日照,三奇醫療衛生用品有限公司,聽說要緊急生產口罩發往湖北,員工們大過年的都回來了,連為了照顧孩子離職的前職工也回來了。加班加點生產的幾百萬個醫用口罩、大量防護服、防護面罩已經緊急發運至武漢。在山東德州,28日13時30分,德州艾荷過濾設備有限公司為武漢火神山醫院生產的1300臺空氣過濾器正在緊張備貨裝車在山東聊城,冠洲集團承接了北京301醫院、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等抗擊疫情重點項目的1500多噸板材供應……

  聽到山東人說的話安心,看到山東人做的事,更讓人安心。

  渾身英雄氣

  此時和彼時,源源不斷地去往湖北和四川的不僅僅有物資,還有那一個個渾身英雄氣的人。

  2月9日下午,山東省第八批援助湖北醫療隊從濟南遙墻機場赴湖北疫情防控一線,至此,山東援助湖北醫護人員總數已經達到1266人。

  “讓我去吧!”1月24日大年三十,在煙臺市萊陽中心醫院重癥監護室忙碌的田仁軍得知山東省衛健委發出擬組建醫療隊援助湖北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緊急通知后,主動請纓。這一幕和十二年前如此相似。汶川地震來襲之后的時候,田仁軍也主動請纓,參加到了抗震救災第一線的醫療隊伍中,去到最偏遠受災最重的北川縣漩坪鄉衛生院。這一次,他又與其他138名山東省第二批醫療隊員一起前往黃岡。

  在山東1266人的醫護人員隊伍里,去過汶川的人有多位,在他們看來,去過汶川,是他們再次前往武漢的最好理由,因為他們有在危急關頭里鍛煉學到的寶貴經驗。

  在1266人的醫護人員隊伍中,還有更多的年輕面孔,他們剪掉長發,鼓起勇氣,收起對家人的思念,義無反顧地報名,為自己的職業生涯書刻下深深的一筆。

  到達黃岡后,時間已經不屬于他們自己,每一個人都在爭取做更多的工作,幫助更多的患者。

  山東藍天救援隊隊員蘇雅婷也有同樣的感覺。2月8日隨山東藍天救援隊一起到達武漢后,她就與隊友們一起負責中華慈善總會在武漢一個應急倉庫的運營管理相關工作。忙碌充實著這個1994年出生的女孩的生活。“汶川地震的時候我才12歲,看到很多志愿者去幫助別人。”那時候雖然還不懂志愿服務是什么,但是那一個個幫助別人的畫面,卻在她的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

  這顆種子,也許就是一種英雄氣,也是一種仗義和實誠。一顆顆的種子播撒下,會繼續發芽,長大,在山東大地上開出更多的花。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劉雅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