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2月22日訊 在抗擊新冠肺炎的戰場上,時間就是生命。對于奮戰在ICU病房的醫護人員來說尤其如此。來山東首批援助湖北醫療隊的丁敏護士長就曾用8秒的時間為一名危重患者成功插入胃管。對于這名患者來說,這根胃管就是救命的管道。
當時,一位59歲的危重癥患者入住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山東首批援助湖北醫療隊負責的ICU病房。由于無法脫離輔助通氣,正常進食受到干擾。而營養的缺乏,會進一步加重感染,所以必須插胃管進行腸內營養治療。
據山東首批援助湖北醫療隊隊員張月回憶,當時的情況十分危急:“要是不插胃管的話就特別危險,肚子脹了,就把胃給脹破了。”
由于一直處于缺氧狀態,患者心理上一直不能放松。盡管護士一再解釋插胃管的重要性,他還是堅決不同意。
這時,作為醫療隊護理組組長的丁敏站了出來:“我跟患者講,‘我是護士長,我已經工作29年了,所以請您相信我,由我來給您操作可不可以’。還講了一句湖北話‘莫和不過’,就是不要害怕的意思。”
在無創呼吸機支持下,病人的血氧飽和度在90左右,一旦摘掉氧氣罩,氧飽和度就會快速下降,一旦下降到70以下,就會對病人的大腦和器官造成不可逆的損傷。病人的病情沒有給丁敏更多的時間,她必須以最快的速度完成。
“護士跟我打配合,我們先把氧飽和度穩定在一定的狀態,然后迅速地打開面罩并插入,這個過程只能靠我的手感和經驗快速地插到一定的位置。”丁敏說道。
插胃管要俯下身子跟病人面對面,距離不到30厘米接觸,感染風險很大。當老人的血氧飽和度降至78%的時候,丁敏成功插至預定長度,一系列操作只用了8秒鐘。
“當時我看患者很緊張,我就去抓住他的手了。他突然反過手來抓住了我的手。就我那一刻突然有一種想哭的感覺。” 丁敏回憶道,“當時他說‘你插管子吧’,我就說‘大爺我已經插完了’”
閃電新聞記者了解到,丁敏所在的ICU病房是山東首批援助湖北醫療隊在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建立的首個重癥病房。病人的病情隨時都有可能變化,這里工作壓力大。重癥組48名護士查房、搶救、治療,每天24小時輪轉。近一個月來,在丁敏和隊員們的精心呵護下,越來越多的病人逐漸好轉。
“每一個ICU的護士,我覺得我們要有匠心暖護的這樣一種精神。” 丁敏說道,“對每項工作都要做到極致的這樣一種工作的態度,我們和患者之間也能建立起一種溝通和信任的橋梁,把我們更多的愛來傳遞給患者,讓他們能感覺到我們的溫暖!”
閃電新聞記者 劉洋 孔冠軍 孫希磊 報道 編輯 馮振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