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城(資料圖) △ 聊城(資料圖)

  新浪山東原創編輯/呂秀才

  聊城,地處山東省西部,冀魯豫三省交界處,是華東、華北、華中三大區域的連接點,也是黃河與京杭大運河的交匯點。

  源遠流長的黃河文明與運河文化,使聊城素有“江北水城,運河古都”的美名,同時也令這里沃野平疇、生態宜人,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稟賦造就了當地盛產優質農產品,如東阿阿膠、高唐驢肉、冠縣鴨梨等。

  1297.03萬畝總面積,953.94 萬畝耕地面積,聊城僅耕地面積就占全市總面積的73.69%,全市糧食播種面積74.33萬公頃,糧食總產達到504.95萬噸。聊城“農業大市”的稱號可謂名副其實。而在聊城農業大市基礎之上,再添砝碼的是2014年聊城被中國蔬菜流通協會授予“中國蔬菜第一市”的稱號。

  近年來,各地都在打造各種獨具特色的區域農產品品牌“金名片”,作為農業大市、“中國蔬菜第一市”,聊城自然不甘人后,于2016年推出“聊·勝一籌!”品牌,并很快打進北京、上海、濟南等地的農產品中高端市場。

 △ 聊城2010年—2018年全市生產總值數據圖(來源:聊城市政府官網) △ 聊城2010年—2018年全市生產總值數據圖(來源:聊城市政府官網)

  然而,緊跟潮流卻并沒有迅速地提升聊城第一產業的發展速度。根據聊城市官網數據顯示,2016年聊城市第一產業298.16億元,2018年這一數值達到310.92億元,三年間第一產業平均增速僅為2.14%。

  一邊是極力推廣農產品牌——“聊·勝一籌!”,另一邊卻是農業產業的增速過緩,聊城“金名片”的光環似乎并沒有帶來農業的“如虎添翼”。

  01 聊城“好物”的代言進化論

  其實,除了“中國蔬菜第一市”這個稱號,聊城還是中國著名的香瓜之鄉、雙孢菇之鄉、阿膠之鄉、鴨梨之鄉……而其中的東阿阿膠、高唐驢肉、冠縣鴨梨、圓鈴大棗等道地農產品,更是早就享譽中外。

  “之鄉”的金牌稱號,其實才是聊城“好物”最初的代言人。然而,在現代的商業社會,這種金字招牌儼然已經淪為“土特產”的代名詞,成了上不了臺面的“小字號”,想要進軍大城市的高端市場,聊城需要更喊得響的大品牌。

  與此同時,由于長期以來缺少有影響力的品牌,聊城的好產品大多是“養在深閨人未識”,“好產品”卻賣不出“好價錢”,農戶面臨著“增產”不“增收”的問題。

  “缺少與產品品質相匹配的區域品牌,就很難產出高品質農產品。全面引入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概念,是新時期聊城市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聊城的決策者們清晰地認識到,當地農產品目前最缺乏的是有知名度的“金名片”。為此,他們決定放手一搏,以品牌帶動當地的農產品市場銷售。

  2016年4月,在第七屆中國國際現代農業博覽會期間,聊城在北京舉行了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發布會,隆重推出聊城農產品整體品牌形象“聊·勝一籌!”。聊城“好物”代言人由以前“之鄉”的金牌稱號,正式升級為簡明易記的整體品牌形象。

“聊·勝一籌!”廣告牌(資料圖)“聊·勝一籌!”廣告牌(資料圖)

  “聊·勝一籌!”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莫過于這一句宣傳口號:“放心吃吧,聊城產的!”。一句普普通通的廣告語背后,是聊城主攻綠色食品,全力打造“綠色農產品之都”的“自信”。

  據官方統計數據顯示,截止2019年11月,聊城“三品一標”農產品總數達1128個,基地面積近460萬畝,其中綠色食品總數更是達到700個之多,新增數量連續四年位居全國地級市首位。

  但值得注意的是,聊城想以綠色農產品樹立自己的品牌形象,打開市場銷路,可是中國有六百多個城市,有機綠色農作物誰家都不少,市場憑什么選擇“聊·勝一籌!”、?消費者憑什么持續地選擇聊城的綠色農產品?僅僅因為聊城產的,聊城產的為什么就可以放心讓人吃?是品牌名稱朗朗上口?還是包裝精美?

  一系列問題的背后,很顯然根源在于“聊·勝一籌!”主打的“境、文、物、信、品”各“勝一籌”的價值內涵,并未明晰其“品牌優勢”,深入人心。

  以“境”勝一籌為例,“六大水脈匯聚而潤,沖積平原積土而沃”,潛臺詞難道是聊城的土質特殊,含有某種特殊元素?然而“聊·勝一籌”品牌規劃并未深入挖掘,它只強調了境內的水系發達,卻忽略了農產品的核心賣點。

  眾所周知的煙臺紅富士蘋果就是甜,究其根源在于當地的氣候和環境條件非常適宜蘋果生長,這就是農產品的核心賣點。那么聊城農產品的核心賣點是什么?

  聊城緊緊抓住當下消費者最為關注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將品牌口號定為“放心吃吧,聊城產的”,毫無疑問這才是聊城農產品的核心賣點。

  然而如何強化這一概念,真正令消費者放心,聊城對此的做法是打造監管追溯平臺。消費者只要用手機掃一掃農產品包裝上的二維碼,便可以對農產品從播種到采摘上市的各種信息一目了然,做到“流通千萬里,追溯零距離”。

  但小小一枚追溯二維碼,作為“聊·勝一籌!”農產品的核心賣點,是否能強化品牌標簽,真正獲得消費者認可,形成品牌認知,在品牌價值輸出方面,聊城仍然“任重而道遠”。

△ 資料圖(來源:國際在線)△ 資料圖(來源:國際在線)

  02“海陸空鐵”市場虛火?

  品牌價值源于市場,在聊到“聊·勝一籌!”的市場問題前,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

  截止2019年8月,“聊·勝一籌!”整體品牌旗下已經擁有18個重點農產品區域品牌、105家企業或合作社獲得授權使用“聊·勝一籌!”商標、2個形象店、18個省知名品牌,平均每天直供京滬和濟南的可追溯蔬菜達到200萬斤以上,供應京滬兩地的品牌蔬菜每斤價格也比一般蔬菜高出20%以上。

  從2016年的“一無所有”到如今的“遍地開花”,聊城的品牌擴張之路,進展神速。而在收獲市場青睞之余,聊城“強政府”狠抓品質監管的規劃模式,也用過硬的“內功”為聊城農產品贏得了“好口碑”。

  僅高標準的授權前提(“三品一標”質量認證和市級以上龍頭企業或市級示范社作為品牌認定條件),就從源頭上保證了品牌的高質量水準。而在2019年3月,聊城又印發了《關于組織“聊·勝一籌!”品牌商標使用情況例行檢查的通知》,專門組織各縣(市、區)、市屬開發區對“聊·勝一籌!”品牌商標標識使用情況進行全面檢查,只為確保產品質量,足見聊城品牌保護意識之強。

  基于此,聊城又專門設置了一整套有利于“持久戰”的品牌營銷策略:

  “溯”——聊城不僅在省內率先提出了整建制創建農產品質量安全市,還在全市范圍禁止銷售、使用劇毒高毒農藥,并實行“公安+食安+農安”聯合執法,率先建立市縣兩級農產品質量可追溯平臺,實現追溯體系全覆蓋、安全監管無死角;

  “管”——聊城研究制定了《“聊·勝一籌!”品牌標識使用辦法(暫行)》等品牌管理系列文件,目前已命名10個全市重點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有30家品牌農產品獲得“聊·勝一籌!”品牌標識使用授權。

  “宣”——聊城在“聊·勝一籌!”品牌宣傳上持續發力,構建起地上、地下、空中、網絡多路媒體相互聯通的全方位、立體式品牌傳播體系。

  從一擲千金冠名京滬高鐵列車,到斥巨資投放地鐵及公交廣告;從高端社區樓宇電梯電子屏及燈箱頻繁刷屏,到濟南周邊和濟聊高速沿線等廣告路牌時時亮相;從在央視、地方電視臺、愛奇藝、優酷、騰訊等平臺上的頻繁“土豪式刷屏”,到相繼在北京、上海、昆明等地舉辦農產品品牌發布會,并在多個城市開設聊城安全農產品形象店……

  “聊·勝一籌!”這幾年在京滬及濟南等周邊地區幾乎無處不在,“聊·勝一籌!”迅速在北京、濟南等地產生轟動效應。

  尤其是“聊·勝一籌!”京滬高鐵品牌專列的開通,讓聊城人民的“菜園子”和北京、上海市民的“菜籃子”越來越緊密。2017年,聊城與北京市海淀區商委、上海市商委分別簽訂了農產品直供直采協議,并在兩地建設了北京、上海聊城農產品直供基地。

  從這一系列操作不難看出,聊城借以開發京滬、濟南等地的農產品中高端市場,拓展華北、華東乃至東亞地區國際市場的野心和魄力。

  再以東航為例,東航飛行員培訓、東航青浦技術應用研發中心、東航進出口等,都已成為聊城蔬菜的忠實客戶,南方航空、上海船舶運輸科學研究所、上海浦東機場、上海虹橋機場國內、國外航空線路飛機餐……聊城農產品成功打造了一條海陸空高端市場網絡。

  從北京到上海,再到粵港澳大灣區,聊城的“菜籃子”越走越遠,“聊·勝一籌!”也越來越火,在2018年中國區域農業品牌影響力綜合排名中,“聊·勝一籌!”品牌位列第五名。據權威機構評估,目前“聊·勝一籌!”品牌價值已逾10億元。

  不得不說,聊城的“海陸空”的廣告轟炸策略,確實令其在很短時間內便收獲不少知名度和市場,但在資訊泛濫的今天,這種照搬二十年前類似秦池酒、三株口服液的燒錢作業模式,放到今天的互聯網經濟環境中仍然是一種脫離時代的策略舉措。

  這種脫離當下的市場環境,照搬老路子的行為,既是在燒錢也是在燒品牌。

  這種“虛火”對聊城和“聊·勝一籌!”品牌而言,毫無疑問是弊大于利。

  事實上,做品牌是個按部就班、長期積累的過程,品牌美譽度、忠誠度等都需要長時間的培育和建設,“聊·勝一籌!”的品牌建設之路,絕非“一蹴而就”之舉。

  想要走得“更為長遠”,聊城無疑應在“政府搭臺,企業唱戲”方面,繼續用心“落子”。既要讓政府發揮出“搭臺”作用,統一監管市場;也要充分發揮出龍頭企業集成、整合資源的優勢,推動當地農業骨干企業、領軍企業加速成長。如此,才能使“聊·勝一籌!”“金名片”真正成為聊城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和新增長點。

  與京東云簽約合作,成立“聊?勝一籌!”品牌運營中心,疫情期間啟動電商直播……無論是疫前還是疫后,聊城始終圍繞“菜籃子”大做文章,不僅于去年年底上線了“聊·勝一籌!”供求信息發布平臺,幫助農戶、采購商達成蔬菜交易七十余萬斤;還在疫情期間,發布《關于支持農業企業復工復產的十條措施》,助力農業企業解決工人返崗、交通阻隔、原材料供應短缺等難題。

  但過往的經驗告訴我們,如果沒辦法解決品牌認知的問題,讓消費者記得住并且與其他競品區別開來,讓消費者一看到蔬菜,馬上就聯想到“聊?勝一籌!”,“聊?勝一籌!”只會成為“泯然眾人矣”的眾多農產品品牌之一。

  毋庸置疑的是,要實現這一目標,聊城的農產品研發、產品、渠道、營銷必須形成一套組合拳,從而形成合力。單純依靠政府或企業,很難形成突破性的成功。如何在商業社會高度發達的今天,打好、打響“聊·勝一籌!”品牌,對已經嘗到“金名片”甜頭的聊城是更大的考驗。

  參考文獻:《揭開“聊勝一籌”的皇帝新裝》

  (本文系新浪山東原創內容,轉載請注明來源及作者信息。敬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新浪山東頭條 ID:xlsdly”獲取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