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望 | “魯西崛起”的聊城,為什么搶不到“人”?

  △聊城(資料圖)

  新浪山東原創編輯/澍野

  2018年,山東發布突破菏澤、魯西崛起的若干意見,支持棗莊、德州、聊城、濱州、菏澤5市加快轉型。支持棗莊、德州、聊城、濱州提升綜合競爭力,實現魯西協調共進加快崛起,打造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的強力引擎。

  由此,聊城成為“魯西崛起”中的關鍵一員,受到省里的政策傾斜和重點關注,今后的路仿佛是一片坦途。然而,從目前來看,聊城恐怕有些令人失望了。

  2020年3月25日,山東省委、省政府約談了聊城市黨政主要負責人。在2019年度各市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中,東營、德州、聊城市排名后3位;在雙招雙引指標上,東營、德州、菏澤市排名后3位。綜合考核和雙招雙引排名靠后,聊城目前所處局面尷尬而被動。

  人才難引進、難留下就是聊城的主要問題之一。聊城投入巨大的公共財政財力,支持辦好教育,但如果培養出的大部分人才沒有留在聊城,而是去了外地,對聊城來說是否是一種遺憾?

  聊城本地人才流出的同時,外地人才也難流入,聊城人才緊缺的通知頻繁地“刷屏”,聊城究竟為什么搶不到“人”?這兩個問題如逼近的火焰一般“炙烤”著聊城。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早在一年前,聊城年度考核就已落后。

  那時,聊城召開了2018年度考核總結暨解放思想大討論動員大會,決定從2019年3月底起,利用2個月的時間,在全市范圍內深入開展以“聊城要發展 ,我該怎么辦”為主要內容的解放思想大討論,廣泛征求群眾意見、邀請群眾參與、接受群眾監督。

  2019年4月,聊城晚報收到相關留言,隨后拿出頭版頭條,專門講述了一則人才和聊城擦肩而過的故事,可以說是聊城人才流失的一個典型案例。

  故事講的是一對就讀于雙一流高校的碩士夫妻,畢業后在上海成長成才,曾想回家鄉聊城就業,奈何聊城沒有需求,就去輾轉了菏澤。在那里成長為獨當一面的項目負責人之后,還是想回歸故土,既能生活過得方便,又能為家鄉奉獻自己的一技之長。

  但聊城較低的工資待遇、虛高的房價,都讓兩人望而卻步。當時,臨沂沂南縣的一家企業,拋出橄欖枝,開出了比聊城高一倍的工資,并提供給他們一套房居住。最終,他們選擇了奔赴臨沂,“心里真是含著淚把老人孩子接到臨沂”成為他們的真實寫照。

  事實上,上述故事也是聊城人才流失的一個縮影。很多漂泊在外的聊城人并非不想返鄉置業,相反,他們對聊城鄉情眷戀、充滿思念,然而在家鄉卻沒有合適的崗位,沒有合適的成長環境,并不能夠接納他們。

  因而,當時的“解放思想大討論”在當地引發共鳴,引起強烈呼應。在大家的意見和建議里,有著對城市發展的滿滿期待,更有著對現狀和期待之間巨大落差的真實反映。

  那時,聊城市下達了“史上最嚴”準則,對各縣(市、區)委書記的明確要求:必須拿出抓經濟工作80%的精力抓“雙招雙引”;聊城市11個縣(市、區)的黨(工)委書記、縣(市、區)長(管委會主任)的雙招雙引考核成績,都直接計入綜合考核,定期曬成績單,考核排名后3位且沒有完成任務的將被約談。

  今年3月30日,“史上最嚴”準則兌現。在聊城市黨政主要負責人被省里約談5天后,聊城市委相關代表又對在2019年度各縣市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中,排名靠后的聊城高唐縣、度假區,以及“雙招雙引”考核中排名靠后的聊城冠縣、高唐縣黨政主要負責人進行了約談。

  在2019年度各市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中,聊城市還是位于全省排名后3位。聊城人才問題也沒有得到有效解決,聊城“雙招雙引”在四等中位僅位于第三等,還是處于相對落后的局面,并“拖累”了綜合排名。

  回過頭來看,當時“解放思想大討論”也的確指出了聊城人才問題,聊城的確費時費力奔赴各地進行雙招雙引,考核落后的相關負責人也確實被約談了,但是然后呢?

  實際上,思想解放、執行準則、層層約談都只是過程。真正以結果為導向,能讓相關負責人落實行動,切實引進人才、落地招商,把聊城市的經濟搞活才是目的,才有說服力。否則,如果僅是一味地“喊口號”、搞“大呼隆”等形式主義,就只能是讓人看起來很勤奮,讓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成了“走過場”。

  實際上,聊城一次次發布“急需緊缺人才”通知,仿佛是一場不知何時落幕的“巡演”,背后折射出的是聊城人才缺口較大的現實。

  從最近一年來看,2019年6月,《2019年度(上半年) 聊城市引進急需緊缺人才需求目錄》顯示,聊城市需要引進的人才涉及全市43 家企事業單位,共計108個崗位、207個人才需求;2020年1月,聊城發布的企業急需緊缺人才需求,涉及全市13家企業(含國企),共計41個崗位、59個人才定額需求,2個不限額需求。

  從引進對象來看,主要包括符合聊城市主導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發展需求的正高級專業技術人才,急需緊缺專業具有學歷學位的全日制博士或高級技師,以及相當層次的外國專家等。可以看到,在引進高層次人才方面,聊城需求大、門檻高,可謂是“求賢若渴”。

  不過,聊城“急需緊缺人才”與人才工作短板、聊城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成為隔在人才和城市中的“一堵墻”。那么,在城市“搶人大戰”中,聊城憑什么“突圍”,高層次人才又為何選擇聊城?這成為執政者亟待思考的問題。

  2020年3月20日,聊城市人才工作座談會召開。為制定“人才興聊”具體措施征求意見,并對聊城市將要出臺的人才新政及2020年人才工作考核辦法提出意見建議。

  會議提出,聊城人才工作還存在較多短板,人才吸納力還不強,人才流失較為嚴重,有些人才政策落實還不到位,整體基礎薄弱、總量不足、質量不優的現實沒有根本改變,一些人才工程未有突破,各職能部門缺乏溝通交流,人才工作者業務不熟練等問題。

  事實上,聊城人才工作的不足直觀地反映在數據上。2019年,聊城市實現生產總值2259.8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7%,增長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就業方面,2019年,聊城城鎮新增就業6.78萬人,低于2018年的7.24萬人,失業人員再就業1.3萬人,低于2018年的1.62萬人。

  2019年,聊城發放創業擔保貸款6.62億元,扶持帶動就業4596人。然而仍有城鎮登記失業2.33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69%,雖然尚控制在省控目標3.08萬人和3.8%范圍內,但失業人數還需進一步降低。

  根據齊魯人才網,聊城市月薪主要區間為3k-5k,而山東省月薪主要區間為5k-7k,聊城月薪低于山東平均水平,差距達到2k左右。這也與現實正巧對應,相對較低的薪水,對人才吸引力不強,使得人才對聊城“望而卻步”。

  網上有個段子,說的是有一個學生物醫學的專業人才,在一個三線城市走了一圈,只有寵物店能夠接納他,無奈只得回到一線城市。此事聽起來哭笑不得,背后揭示的則是因三線城市產業不振,從而引發人才流失的嚴肅問題。

  事實上,沒有“金剛鉆”,攬不來“瓷器活”;沒有“瓷器活”,也引不來精工匠。在產業發展方面,聊城傳統產業占比大,高技術、高附加值產業的不夠,很難為人才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因而,聊城的產業布局和結構需要優化,專業技術水平還需要進一步提升。

  聊城應該注意到,僅僅打“感情牌”,用鄉情來留人還遠遠不夠,更重要的是相關硬件配套要跟上。城市建設是吸引人才的“標配”,便捷的城市配套才能讓人才生活得更加舒心;經濟和城市發展前景是人才選擇城市的前提,沒有人才愿意在缺乏潛力的城市,孤注一擲“賭”自己的人生。

  目前,聊城人才政策力度不夠強,差異化的人才政策是吸引的關鍵。和大城市搶人才,無需“猶抱琵琶半遮面”,要給人才提供更誘人的條件。這種條件可以實實在在的物質保障,也可以是給予合適的崗位編制、給配偶安排就業等更人性化的措施,讓人才無后顧之憂。

  總體來說,招才引智是“雙招雙引”的重要一環,“雙招雙引”又是提振經濟的關鍵。要讓2020年聊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走出窘境,聊城就得首先跳出“舒適圈”,把經濟、產業、城市建設盤活,讓人才政策落實地真真切切。

  目前來看,“革命尚未成功”,聊城仍需努力。

  (本文系新浪山東原創內容,轉載請注明來源及作者信息。敬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新浪山東頭條 ID:xlsdly”獲取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