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要素改革”啟動!濟青如何抓住數據要素紅利?
9日晚,一個被譽為“觸碰靈魂”的改革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外發布。

新冠疫情發生后,中國政府沒有出臺另一個“4萬億”刺激計劃,而是啟動新基建,在新基建之后,又推出了這份關于要素市場化改革的意見。這次改革的一個亮點就是,除了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這些要素外,明確將數據作為一種新型生產要素寫入政策文件。
這體現了一個完整的邏輯關系:疫情期間,以大數據、5G為代表的新基建獲得政策加持。新基建的本質就是數字基建,如果不解決數據確權、交易、安全隱私等“卡脖子”問題,新基建產生的大量數據如何自由流通,如何作為新的生產資料激發大量創新應用?
那么,山東如何抓住數據要素改革的紅利?
浪潮“熱身”10年,終于等來產業周期的“春天”

4月14日,浪潮集團在其官微上推送了上面這篇文章。從文章標題上,能感受到在業界有“數據開放第一人”之稱的浪潮集團董事長兼CEO孫丕恕此時的心情。
2010年浪潮開始探索匯聚、盤活數據。2014年3月,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孫丕恕在全國兩會上率先提出政府數據開放的必要性,之后連續5年,圍繞政府數據開放、運營、大數據“雙創”等提出相關建議。
2016年全國兩會上,孫丕恕提出數據社會化的構想,這個構想實際上就是現在國家大力倡導的數字經濟。
這一年,阿里巴巴赴美上市,成立3年的阿里云還在虧損中。這一年,隨著AWS、Zure曲線進入中國,各大互聯網公司開始戰略性投入資源做云計算業務。
2017年,浪潮云正式成立,阿里云營收突破100億人民幣。浪潮依托大數據流通與交易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打造了當時國內最大的數據資源與交易平臺天元數據網。2019年,成立僅兩年的浪潮云成為山東獨角獸公司,啟動上市計劃。
浪潮云的飛速成長印證了一個時代的到來。要讓數據這個生產要素釋放出生產力,必須鋪平三條“跑道”。這份《意見》劃了重點——
在政府數據采集和共享上,要制定出臺一批數據共享責任清單;
在市場數據的采集和共享,推動人工智能、可穿戴設備、車聯網、物聯網等領域數據采集標準化;
在數據的分級保密和交易,引導培育大數據交易市場,依法合規開展數據交易。
浪潮這10年來在大數據領域的探索,干的正是這三項“基礎活”。2014年,浪潮在國內首提“政府數據開放五級技術成熟度模型”,為政府數據開放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經驗。近年,浪潮參與國家數據共享及開放平臺的規劃建設工作,為全國100多個省市政府建立大數據平臺,實現數據共享共用;為山東、寧夏、廣西、重慶、陜西等省市提供數據開放服務,梳理政府數據目錄20000多個。
在構建濟南健康醫療大數據平臺時,為了治理匯集來的60億數據,讓它們變成能用的“鉆石礦”,浪潮一條條建立采集標準,最終形成醫療服務、電子病例、公共衛生、藥品管理等九大類108個數據集。
在數據安全、保密和交易上,浪潮承建了大數據流通與交易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參與制定《政府數據標準規范》、《數據管理平臺保障制度》兩大類17項國家標準。
為了保護政府授權開放的數據接口,浪潮開發了數據防護平臺DPP,采用區塊鏈認證、授權和調用留痕;打造了數據鐵籠(IDS),整個數據處理過程通過區塊鏈全程鎖定、可追溯,實現數據“非授權不可用”、“可用不可見”。目前這一技術已應用在濟南公安無犯罪證明核查、電子居住證等場景。

4月14日,就在浪潮官微推出《中央文件明確推動數據開放共享,浪潮多年呼吁終獲結果》一文的當晚,孫丕恕與20多位浪潮一線研發工程師面對面交流暢談。孫丕恕講了下面這段話——
“技術是科技企業生存根本,也是發展動力。企業是否領先,從本質上取決于兩方面:一個是產品,具有領先技術的產品是我們的武器;另一個是市場。”
現在,這場要素改革將意味著數據產業的市場大門真正要打開了!這對于一個熱身多年的“選手”來說,渴望已久。
被國家點名的“氣象數據”價值幾何?曾經有樁千萬元交易做不了
“我們為什么要控制交易額?我們要等待產業周期。大數據交易還面臨很多政策、產業問題。在大數據交易上有些基本問題沒有解決,做得越大,政策風險和業務風險都會加大。”去年11月,齊魯晚報記者采訪山東省內一家大數據交易平臺時,負責人這樣表露了苦衷。
曾有家電廠商出價一千多萬,向這家大數據交易平臺購買包括溫度、濕度在內的全國300個重點城市過去3年的氣象數據,來輔助產品設計,提高家電產品使用壽命。
“這個買賣其實有價無市,我們做不了。”山東這家數據交易平臺負責人說,氣象部門每天會公布天氣數據,但過去三年300個城市整體天氣變化數據,屬于國家戰略資源,不對外公開,也無法自由流動。
這個案例點出了氣象數據的市場價值,同時也展現了數據交易的尷尬之處:制造企業想獲取氣象數據推進產品創新,獲取新的市場價值。但政府層面對于數據權屬、安全隱私上的政策不明晰,使得大數據無法自由流動,釋放市場價值。
成立于2015年4月的貴州大數據交易所是中國首家大數據交易所,掛牌之初預計未來3到5年日交易額突破100億元,但直到現在,貴州大數據交易所的交易量并沒有出現當初預期的爆炸式增長。與此同時,來自地下黑市交易卻屢禁不止,很多大數據公司撞線經營。
這次《意見》明確規定,要研究建立促進企業登記、交通運輸、氣象等公共數據開放和數據資源有效流動的制度范疇,其中就點了“氣象數據”的名。

2016年,浙江省提出“畝均論英雄”理念,結果逼出了浙江土地的含金量。浙江在土地資源要素上的改革已經告訴全國人民這一點:在要素改革上,誰越早動作誰越先受益。
上海風向標
萬通創始人馮侖最近在昆明的一次演講中說,最近一兩個月,他在和合作伙伴做一些投資,創辦一些新業務,經常討論在哪注冊的問題,最后不約而同選擇了三個地方:上海、深圳、杭州。
通過這場疫情,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效率和誠信度,企業家心里都會有個比較。上海這個中國城區人口最多(2423.78萬)的超大城市,其城市精細化治理水平高,和它在電子政務、數字政府、智慧城市方面的建設水平密不可分,而這一切的基礎就是上海一直堅持不懈地推動政府數據公開與共享。
事實上,在這份《意見》出臺前,各個城市在這場由數據流引發的政府“效率變革”的競跑已經非常激烈了,“最多跑一次”,“粵省事”、“渝快辦”,電子證照的推行,一網通辦等,它體現在面上的是各地營商環境,政府治理能力的比拼,而它的底層支撐,就是政府數據公開與共享。
3月初,全國各地忙著復工時,上海悄悄出臺了有關加強智慧城市建設的意見。在經歷了重大疫情的“壓力測試”后,上海首先通過加碼智慧城市這樣的“新基建”對城市治理體系優化升級。
4月16日,山東省16市在大眾日報公開承諾2020年重點任務,濟南市有兩個重大任務,一是GDP要過萬億;二是提升城市能級,瞄準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目標,推動濟南都市圈一體化發展,增強輻射引領作用。
在這場城市能級升級戰的關口,“數據要素”改革釋放的紅利,能為濟南帶來多少加速度?如何利用這個新的生產要素推動經濟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數字政府PK,政府首先要帶頭用
來自第一財經的報道透露,近日部分城市披露的一季度財政收入顯示,濟南市一季度財政收入達到6.6%的增幅,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列第一,比平均增幅(-13.6%)高20個百分點。我國財政收入主要來源于企業稅收,這個“第一”意味著一季度濟南市復工復產走到了前列。
這和濟南在疫情期間的“數字戰疫”能力密不可分。不管是疫情防控、復工復產、社區排查、防疫物資的調配還是推廣健康碼,濟南智慧城市輸送的精細化數字管理能力,讓這場“濟南戰疫”打得有條不紊。
基于濟南市工業企業大數據平臺,濟南市上線了一套企業受疫情影響分析系統,清楚掌握企業真實復工狀況,讓幫扶政策精準發力。作為濟南智慧城市運營商,浪潮在這個平臺上已經耕耘多年,2019年濟南智慧城市建設還在巴塞羅那斬獲大獎。“智慧城市建設10年來,它到底有多大支撐作用,從來沒有像這次疫情中得到最大實證機會。此次疫情過后,所有的市長都意識到,智慧城市必須要建,并且要進入突飛猛進的建設階段。”浪潮集團副總裁姜振華對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說。
在數字政府建設PK上,電子證照的使用率是一個硬核標準。4月1日,上海開始在全國首家推行電子執照、電子印章的同步發放。

從上海市場監管局的這份回應可以看出,“只要‘一網通辦’有的,全都能辦”,這意味著在電子執照和電子印章的使用上,上海做到了跨層級、跨部門使用,這使得電子執照在使用價值上得到極大突破。
事實上,山東在推行企業電子執照的動作并不比上海晚,并且技術領先。在自貿區濟南片區,由濟南市高新區企業山大地緯開發的區塊鏈技術,支持自貿片區里的企業上鏈成為“數字企業”,各種營業執照、專利證明、資質認證等都會形成“數字資產”,大大減輕企業去政府部門的辦事成本,也為數字資產流轉提供了基礎,關鍵是通過區塊鏈技術解決了數據流通的安全隱私問題,并且全程可追溯,便于政府部門垂直監管。去年山東省代表團出訪日韓時,“鏈上自貿”作為自貿區濟南片區的一大亮點被重點推介。
去年11月9日,濟南市副市長鄭德雁在山大地緯調研時曾問,互聯網山東落后了,在區塊鏈上山東能不能引領?山大地緯能不能做區塊鏈上的阿里巴巴?
山大地緯的技術能力毋庸置疑,它是山東省人工智能領軍企業,也是山東唯一一家拿下區塊鏈“大滿貫”資質的企業。關鍵是,這項技術在濟南市高新區和自貿區試點后,能否在更大范圍內推廣應用,形成規模效應,企業抓住窗口期迅速做大。這個時候,政府要開放更多的應用場景先行先試,這對產業發展至關重要。
3月23日,山東省政府審議通過了《數字山東2020行動方案》,提出要大力推廣愛山東APP,借這次要素改革的契機,如何讓愛山東APP個人卡包里的電子證照盡快地跨地區、跨層級、跨部門使用,讓山大地緯的區塊鏈技術在山東電子證照的推廣和使用中發揮出最大價值?
上海快速邁入“一網通辦”時代,成為全國標桿,這和電子證照大量、廣泛的社會化使用緊密相關。在這場競爭中,山東必須快步跑。以數字政府為抓手的數字經濟在區域經濟競爭力上的權重越來越高,這也使得數據的生產要素屬性越來越提升,價值越來越大。這場比拼誰都輸不起,因為企業家們在用腳投票!
王忠林在濟南任職期間在不同場合反復講過的一句話:不管是大數據還是人工智能,政府首先要帶頭用,不能保守,要積極出臺政策支持,要允許新業態、新模式試錯,只有更開放才能更創新,才能更好地培育新動能。
區域經濟的新邏輯:海爾浪潮海信為什么站在“舞臺中央”
濟南市對健康醫療大數據產業的培育上就體現了這一思路,而這個產業在濟南市的孵化過程,也生動地詮釋了數據要素引發的經濟質量變革和動力變革。
在濟南市衛健委支持下,浪潮建起了匯集全市86家主要醫院和3000多家基層衛生機構數據的全民健康醫療大數據平臺。在疫情中,這個平臺和智慧城市的指揮平臺對接,在“濟南戰疫”中成為最敏銳的觸角;在日常,它支撐了政府公共衛生服務;同時,它所積累的數據資源又成為濟南發展醫養健康產業最寶貴的生產資料。
如今,健康醫療大數據在創出“濟南模式”后,這一模式正在天津、內蒙古、廈門、南寧等地復制推廣。
疫情期間,浪潮健康A輪融資1億元,成為疫情期間國內健康醫療大數據領域融資“第一單”。山東省首批新舊動轉換基金山東云海大數據新動能基金等具有政府和山東地方背景的基金都參與了投資。
事實上,只有規模足夠大的平臺才有動力,有能力推動標準化。在政府數據整合、開放、共享的基礎上,浪潮“互聯網+政務服務”整體解決方案,在全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18個地市、800多個區縣應用,為5.1億人口、1100萬個法人主體提供專業服務。
在數據要素的改革上,如何打破利益格局的藩籬,用好大平臺的推動力,避免新的數據孤島出現,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這次,舉辦了127屆的廣交會要搬到網上辦,騰訊成為官方指定技術服務商。廣交會上網不是簡單地復制,而是一次全新的流程再造。政府把一個超級復雜的場景開放給騰訊去做,騰訊接了廣交會這個“大活”,相當于實戰演練一個“新基建”項目,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AR、VR等“十八般武器”能用得著,這對于正在發力產業互聯網的騰訊是一次巨大機遇。同樣,也只有騰訊這樣的大平臺有能力進行各種資源整合,把一個龐大的系統通過高效的市場配置,搬到云上去。
這是一個城市成就企業,同時企業也成就城市的時代,所以也就有了相互成就的“城市合伙人”,這也是區域經濟的新邏輯。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注意到,此次,青島市對外公布的2020年重點任務中,“支持海爾、海信等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加快打造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爭創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是其中一項。工業互聯網是新基建七大龍頭之一,將會產生龐大的工業數據,人工智能的應用創新,更離不了數據這個基本生產資料。海爾COSMOPIat工業互聯網平臺,到目前為止累計注冊標識量1億以上,每月標識解析量1億以上,青島要打造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肯定要面對這個課題:如何從這些龐大的數據流中挖出金子來?
同樣,在《數字山東2020行動方案》中提到的打造“中國算谷”,也必須借助大平臺的推動力進行標準化,規模化。
在這個時間節點,濟青這兩個區域中心城市對于海爾、浪潮、海信這些本土企業的“價值再發現”,撬動這些本土大平臺的產業影響力和輻射力,這意味著在這場區域經濟的產業重構中,這幾家在大數據、工業互聯網和AI領域已提前布局的本土大平臺注定要站在舞臺中央。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蔡宇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