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賣書到“賣生活方式” 濟南獨立書店如何“花式”轉型?

  在4月23日“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前夕,獨立書店再次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尤其是受疫情沖擊,實體書店關閉的消息不斷傳來,讓人對這一群體的生存狀態更為關切。近日,記者走訪了品聚書吧、想書坊和阡陌書店這三家誕生于濟南并在某種程度上已成為城市地標的獨立書店。在疫情之下,記者發現三家書店都保持著一種“淡定”的姿態,一方面,生存壓力是獨立書店自誕生就要一直面對的問題;另一方面,各家店都利用疫情停業期間做出調整,積極準備開業后重新出發。

  從賣書到“賣生活方式”

  3月15日,作為旗艦店,“品聚·花間堂”店開業,也成為最早從疫情之中復蘇的品聚分店。“品聚·花間堂”位于經十路泉城公園西鄰“舜廬”內,是一個鬧中取靜的所在。古樸內斂、粉墻黛瓦的徽式建筑,走入室內,是頗有古意的裝潢布置,除了必備的書籍,墻上張貼的網紅畫家李知彌、著名畫家孫朝暉的名作及周邊文創,無所不在的綠植和鮮花,都營造了一種舒適愜意的氛圍。

  “雖然現在實體書店已經從單純賣書的‘1.0模式’轉化為圖書銷售、咖啡餐飲、文化活動、文創產品多元化經營的‘2.0模式’,但事實證明還是難以為繼的。”濟南品聚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森認為,千篇一律的形式和布局,都說明獨立書店需要從之前的模式繼續進化。

  疫情期間,品聚書吧也開通了電商,獲得了一定關注和營業額。“但這種線上電商的模式并不適合獨立書店,因為網上的顧客在意的是性價比,是尋找一個全網最低價。”與當當等電商相比,價格戰實體書店并不占優勢。

  去年8月20日,因合同到期,品聚書吧從恒隆廣場搬離,這被視為實體書店的又一次“撤退”。疫情的發生,在倒逼品聚轉型。“實體書店的‘3.0模式’,應該是以書為媒介,去‘販賣’一種文化生活方式,同時面向不同客群,更注重精準與差異化。”在王森看來,這樣書店變現能力變強,業務功能實現閉環,也符合未來服務業的發展趨勢。

  “品聚·花間堂”可以為客人提供簡餐與咖啡下午茶,私人茶舍還提供了商務會配套空間,與“舜廬”旗下的餐飲、民宿業態互為支持,打造與旅游相結合的新業態。

  “目前看來效果還不錯,清明假期當天的英式下午茶早早就售空了。”開業一個多月,“品聚·花間堂”的下午茶系列已在網民中形成口碑,“現在這里節假日期間全部滿座,工作日時間上座率也能達到百分之六七十。”王森透露,開業一個月以來,其營業額相當于之前三四個月的總和。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好轉,品聚也將發力其他門店定位,如山師店聚焦大學生群體,玖璽城融入社區,漢峪金谷店關注白領需求,泉城廣場和百花洲的文創亭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滿足不同客群需求,爭取打造“千店千樣”。

  另外,王森告訴記者,文創也是品聚的重要商品門類,有鼠標墊、書簽、帆布包、冰箱貼等不同種類。“我們有一支十余人的文創創意團隊,既有濟南本土設計師,也有李知彌等知名畫家。”目前在市場上流通的品聚文創產品已經有50多款,品聚濟南、添彩濟南等系列都非常受歡迎。從城市旅游紀念品出發,品聚創意團隊同時投入精力開發更有設計感、剛需性更強、顧客可以帶走的能夠代表濟南歷史文化的文創產品。

  深耕內容,發力原創

  想書坊是少有的開在商場內的獨立書店,位于CCPARK藝術主題購物中心的四樓。上周三下午,記者來到這里,只有三名顧客坐在窗前。與整個書店400平方米的面積相比,顯得有些冷冷清清。疫情發生前,這里往往一座難求,坐滿了愛書的年輕人。

  “疫情發生以來,已經有十幾家媒體采訪過我了,當聽說我沒有直播賣書時,都特別驚訝。我的一個全國獨立書店群里,也有外地的同行問我,為什么不舉行線上活動。”面對疫情,許多實體書店開展了花式“自救”,直播、眾籌、帶貨,這些過去與書店格格不入的詞匯,當下卻成為很多書店的選擇。面對同行的操作,想書坊的創始人之一小新顯得特別“淡定”。

  “價格并不是我們的優勢,這種網上賣書是賣一本賠一本。”小新介紹,他們從出版社進書的折扣遠遠高于電商,因此,想書坊的圖書一般不打折,要吸引讀者,唯有在選書上下功夫。“我們有專門的選書團隊,成員有山東大學和山東女子學院的老師,有品質的保證。”

  想書坊定位是“作家書店”,創始人小新職業為電視臺主持人和作家,另一名創始人葉萱也是作家,其108名股東中,媒體從業者和作家占了不小的比例,“我們的優勢在于內容,深耕內容是我們目前關注的。”

  由于這種股東眾籌的優勢,想書坊在出版社和作家群體中有著不可比擬的資源優勢,作家簽名書成為書店的特色,這里既有青春文學作家顧西爵、許七年,也有余華、周國平等的簽名書。“想書坊還經常舉辦一些作家簽售會、作家見面會,去年就有100場左右,余華、饒雪漫、紀連海都來過,也吸引了不少的人流。”

  近年來,想書坊還嘗試進入圖書策劃領域,參與出版了《紀連海說西游》《確認過眼神,遇見對的人》《三生有幸遇見你》等圖書,在書迷群體中也有了一定知名度。今年,想書坊也將繼續在原創上發力,以工作室的形式簽約新人作者,并借助自己的優勢進行推介宣傳,與書店的生存形成良性循環。

  過去一年中,想書坊最成功的案例是孵化了泥樂脫口秀這一項目,以孟川團隊為首帶來的脫口秀表演,吸引了很多年輕人。每周一兩次表演,150張票最快的一次在一分鐘內就被搶光了,人數最多時一次則達到了1400人。

  因疫情停止室內演出后,想書坊把業務拓展到了網上,“老實人小黑”和“瓦特小黃帽”是兩個脫口秀內容的抖音號,目前已積累了不少粉絲,也引起了一些明星的關注。今年想書坊還簽約了兩名脫口秀藝人,并計劃舉行千人劇場巡演。

  目前,想書坊已經走出濟南,在青島、濰坊、德州開設了分店。今年5月,煙臺店也將開業。“在濟南我們計劃開設一家‘山里的書店’,現在已經選好地址并簽訂合同了,疫情形勢好轉就開始裝修。”

  “書店+博物館”的嘗試

  2019年10月7日晚上11點,阡陌書店離開深耕5年的經三路店,最終將全部家當搬到濟南火車站南側的膠濟鐵路博物館,起名“阡陌書店Tsinan1904”重新開業。門前三人合抱的法國梧桐,還有后院幾棵80余年歷史的法國梧桐樹,與書店的“梧桐葉”logo暗合;書店主人鄭國棟對濟南老商埠與民國文化的偏愛,又與因濟南開埠而誕生的膠濟鐵路以及膠濟鐵路博物館這個百年歷史的建筑不謀而合,這些,都被鄭國棟視為一種緣分。

  當阡陌書店還在經三路時,膠濟鐵路博物館主動伸出了橄欖枝。“因為對方想要對膠濟鐵路博物館這些最具濟南城市記憶的老建筑進行文化開發,阡陌的屬性和這里也比較吻合。”

  百余平方米的空間內,鄭國棟用軟裝、燈光和音樂營造了一種民國氛圍。“年前這里的情形還是很不錯的,我們的一些老顧客也跟著過來了。”3月2日開業后,每天來店里的不到十人,店員也只有一人上班,疫情對以圖書和文創銷售為主要收入的阡陌書店影響還是不小的。

  “只能希望在以后的時間里把這部分損失補上吧。”鄭國棟說,不開書店不知道濟南這座城市有這么多喜歡閱讀的人,“門口的保安有時候進來看書,一坐就是好長時間,你會知道他是真的看進去了。”阡陌書店的書籍是鄭國棟一本本親手挑選出來的,也有著強烈的鄭國棟的風格,中國傳統文化、民國文化、歐洲文學,攝影、旅游類圖書,以及鄭國棟喜愛的莎士比亞的作品。“我們的讀者定位是小而精的,希望讀者在書店里能有那種‘終于遇到你了’的驚喜。”這部分讀者雖然相對小眾,但卻比較忠實,他們對濟南這座城市、對書籍都有著深切的感情。閉店期間,就有很多老顧客咨詢復工時間。開業第一天,就有一位顧客一口氣買了四袋子圖書。

  守在火車站旁邊,平時川流不息的人群就是阡陌書店發展的機會。“經常有趕火車的人來店里,看到我們的文創產品后,說一樣來一件吧。”入口顯眼處,是阡陌開發的豐富多彩的文創產品。“我們的文創產品圍繞濟南的‘鄉愁文化’、‘名士文化’展開,鄉愁文化包括‘千年明府城’和‘百年老商埠’。”《知否》是一套以李清照二十四節氣詩詞畫譜為主題的郵票箋譜,這只是“李清照IP”里的一種;Q版的濟南名士,有李清照的暗香盈袖、辛棄疾的挑燈看劍、李白的鵲華煙雨、杜甫的海佑古亭、曾鞏的百花歸來、歐陽修的瀟灑似江南,古詩詞變得鮮活有趣。而“百年老商埠”系列,除了老濟南系列圖書,還有《府城夢華》手繪地圖、老濟南建設鋼筆畫等。疫情期間,設計團隊又開發了辛棄疾和中國書院的20多款產品。

  再過幾天,阡陌書店的山東博物館分店將開門迎客。“阡陌書店Tsinan1904和山東博物館分店都是我們在輕資產轉化方面做出的嘗試。”用“文化”“圖書”的輕資產,為客戶搭建一個人文、美學空間,以吸引流量,建立良好社會口碑。“書店和博物館的屬性高度吻合,相信可以發揮1+ 1>2的效果。”

  “書店是城市的文化景觀,也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家書店的存在給城市帶來很多希望。如果書店‘死’了,很多人也會變得孤獨。”在前一段時間的直播中,先鋒書店創始人錢小華這樣說。近年來,濟南的全民閱讀設施不斷提升,圖書館和泉城書店讓閱讀走入市民中間。但與圖書館相比,獨立書店仍有著其存在的意義:首先,它能給讀者提供更為個人化的、私密的閱讀體驗;另外,除了售賣圖書外,獨立書店更多是一個閱讀空間和文化分享空間。

  當下,仍有人熱愛閱讀,這是獨立書店繼續走下去的動力。面對困境,獨立書店也在不斷求變、不斷成長。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理想與實力并存的獨立書店出現,增加濟南這座城市的人文底色。

  來源:濟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