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小清河沿岸寨卞東南遺址開放 秦漢時期豆盤揭開博昌古城神秘面紗
齊魯網·閃電新聞5月12日訊 前段時間,歷經一個多月的小清河防洪綜合治理工程考古調查項目結束,此次調查、勘探工作共登記43處文物點。在其中一處新發現的文物點,寨卞東南遺址,今天舉辦“考古工地開放日”活動。

今天上午,閃電新聞記者來到發掘工地后,看到整個發掘面積比較大,有800平方米。這里位于博興縣寨卞遺址東南約500米、被小清河北大堤占壓,是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小清河防汛(復航)工程建設時勘探發現的。發掘工作從4月6日開始,截止到5月11日進入收尾階段。

項目負責人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孟杰告訴閃電新聞記者,這次出土出來的文物中最特別的是一件豆盤,上面刻有銘文,專家根據銘文判斷它是在秦漢時期流行使用的。而銘文的字,專家推論是“昌市”,因為博興縣內古代有博昌古城,所以初步推論銘文中的“昌”字同博昌古城有關聯。


除此之外,在清理地層及遺跡過程中,一共出土小件和標本93件,其中瓷器殘片39件,多為宋金至明清時期,器形以碗為主。陶器有52件,主要為豆、盒、缽、碗、瓦當、板瓦、筒瓦、陶拍、圓陶片、網墜、器座等;鐵器1件,為構件;銅器1件,為五銖錢。另出土有大量陶片,以泥質灰陶、灰褐陶為主(多素面,其次繩紋,可辨器形主要有豆、盆、甕、罐、釜、陶拍等),出土有大量泥質灰陶板瓦、筒瓦(多飾繩紋、凸棱紋)和碎磚,出土有少量夾砂灰陶片。這次發掘遺址時代比較單一,目前共清理遺跡91個,其中近現代溝2條,清代路2條,漢代灰坑74個,漢代墓葬3座,漢代溝10條。

初步推論整個發掘區應與西北約500米處的寨卞遺址有關聯,不僅出土了較多漢代時期器物,尤其有相當數量可以修復和帶有文字的,也發現了清末以來小清河、黃河泛濫和小清河多次修浚的地層,這對研究寨卞遺址、魯北地區漢代文化、小清河河道變遷及修浚歷史等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2月下旬,山東省重點工程田野考古項目陸續復工,包含小清河防洪綜合治理工程考古調查項目等3個項目。其中,小清河防洪綜合治理工程考古調查項目于2月23日啟動。
小清河防洪綜合治理工程是山東省委、省政府決策實施的重大水利工程,包括干流治理工程、分洪道治理工程及信息化工程。該工程涉及河道擴挖、清淤、泵站、水閘等土方深挖,對文物安全影響較大,同時還要進行堤防加固工程,工程施工范圍大、線長、面寬,工程建設緊迫,工期較短,文物保護工作面臨較大壓力。
小清河防洪綜合治理工程考古調查項目由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牽頭,會同臨沂市沂州文物考古研究所、日照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菏澤市曹州文物考古研究所組建聯合考古調查勘探隊對沿線展開全面調查、勘探,共計完成分洪道工程82.5公里、防洪堤壩198公里、復航工程169.2公里及沿線涉及的改道、裁彎取直和泵站以及部分支流治理工程調查、勘探工作。
在小清河應急防汛工程考古調查、勘探工作中,共登記43處文物點。其中復航工程涉及22處,防洪工程涉及23處,因高青陳莊和胥家廟兩處文物點同時被復航工程和防洪工程雙線占壓,所以實際涉及遺址(墓地)共計43處。
沿線原有已登記文物點中,涉及復航工程的有高青陳莊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高青胥家廟遺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涉及防洪工程的有胥家廟(省保單位)、陳莊(國保文物單位)、疃子(未定級)、寨卞(省保單位)、南河崖(國保文物單位)、東北塢北遺址(未定級)、北營遺址、東桃園,剩余35處文物點均為新發現。
整體看來,工程沿線影響43處文物點中,分布于鄒平、高青、桓臺、博興、廣饒、壽光6個縣市。其中,鄒平市13處,分別為歸蘇遺址、魏橋村東遺址(墓地)、賈寨遺址、金斗遺址、李金遺址、坡南陽遺址、布王村遺址、水牛韓遺址、北河溝遺址、新河西村遺址(墓地)、新東村遺址、腰莊西北遺址和腰莊——曹坡遺址(遺址北部位于高青縣境內);高青縣6處,分別為胥家莊南墓地、胥家廟遺址、陳莊遺址、曹坡遺址、擁護遺址和夏莊遺址;桓臺縣5處,分別為北岔西北遺址、北岔北遺址、馬莊遺址、王莊遺址和吳園村遺址;博興縣5處,分別為寨卞東南遺址、馬廟遺址、疃子遺址、寨卞遺址和北營遺址;廣饒縣7處,分別為岳六橋東南遺址、岳六橋東北遺址、郭家遺址、尚道東南遺址、王道閘南遺址、東北塢北遺址和南河崖遺址;壽光市6處,分別為劉旺北遺址、侯辛莊東北遺址、西桃園西北遺址、西桃園北遺址、東桃園遺址和八面河遺址。
閃電新聞記者 王文佳 郝愛印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