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海水水質優良面積比例達94.4%。。。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美麗新山東get一下

  齊魯網·閃電新聞6月5日訊 6月5日,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邀請相關負責人介紹《2019年度山東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的有關情況。

  生態環境質量——

  海水水質優良(一、二類水質)面積比例達94.4%

  閃電新聞記者從發布會上了解到,在水環境方面,2019年,全省省控及以上138個地表水考核斷面中,除7個斷面全年斷流、1個實施河道整治外,水質優良(達到或優于Ⅲ類)66個,占50.8%;Ⅳ類50個,占38.5%;Ⅴ類12個,占9.2%;劣Ⅴ類2個,占1.5%。

  2019年,按全省609個省控站位測算,一類、二類、三類、四類和劣四類海水水質面積比例分別為85.1%、9.3%、1.6%、1.4%和2.6%,水質優良(一、二類水質)面積比例為94.4%,與2018年基本持平。

  在大氣環境方面,2019年,全省細顆粒物(PM2.5)濃度為50μg/m3,可吸入顆粒物(PM10)濃度為94μg/m3,二氧化硫(SO2)濃度為14μg/m3,二氧化氮(NO2)濃度為35μg/m3,臭氧(O3)濃度為186μg/m3,一氧化碳(CO)濃度為1.5mg/m3。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為5.42,重污染天數為12.3天,優良天數比例為59.7%。

  在聲環境方面,全省的晝間城市區域聲環境質量總體較好。12個市道路晝間交通聲環境質量評價屬于“好”,占75%。全省的噪聲功能區達標率晝間高于夜間,3類聲環境功能區的達標率高于其他類聲環境功能區。

  在輻射環境方面,全省環境電離輻射水平保持穩定。電磁環境質量總體情況較好。電磁環境監測點及電磁輻射污染源監測點監測結果均與往年監測結果持平。

  在生態環境方面,截至2019年底,全省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45個,總面積728262公頃,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7個,面積219543公頃;省級自然保護區38個,面積508719公頃。2019年,威海市、商河縣、諸城市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第三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長島縣被命名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督察——

  對5個縣(市、區)政府主要負責同志進行約談

  扎實開展第一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及“回頭看”反饋意見整改。中央第三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向山東反饋督察“回頭看”意見后,將整改任務逐項落實到省直部門和16市黨委政府,科學編制整改方案,經黨中央、國務院審核后印發實施。持續推進第一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意見整改,堅持每月對問題整改情況開展清單化調度,每季度向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報告進展情況。省委常委會會議、省政府常務會議全年研究督察整改工作3次,領導同志作出批示54次。

  全面實施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對5個縣(市、區)政府主要負責同志進行了約談,組成6個督察組,分3批對全省16市開展了駐區督察,公開通報典型案例18個,掛牌督辦突出問題16個,梳理形成具體問題542個,反饋給各市組織整改。持續抓好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熱線辦理工作,全年共向各市交辦群眾信訪舉報案件3194件,辦結3130件并全部公開。

  鞏固提升水污染防治——

  全省16市建成區的166條黑臭水體均已完成整治工程

  一是完善日常監管機制。每月對全省水環境狀況進行分析研判,共發出預警函12期,督辦函7期。在全國范圍內創新開展水環境狀況“雙指數”排名,累計發布排名4次。聯合省住建廳出臺了《關于加強工業企業污水處理廠監管及總氮指標排放控制的通知》,加強總氮指標治理力度,省級重點排污單位出現總氮超標的企業(含污水廠)個數較年初減少88.9%。

  二是堅決打好飲用水水源水質保護攻堅戰。指導青島等6市規范劃定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開展縣級水源地環保專項行動,636個環境違法問題較國家規定時限要求提前1個月整治完成。組織完成2019年度縣級及以上城鎮水源環境狀況評估、鄉鎮級及以下水源基礎信息調查,全省“千噸萬人”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比例達到96.5%。

  三是積極推進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截至2019年底,全省16市建成區的166條黑臭水體均已完成整治工程,完成率100%;各縣(市)排查發現的104條建成區黑臭水體中已有85條完成整治,完成率為81.7%。

  四是扎實開展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印發《山東省地下水污染防治實施方案》。組織做好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全省化工企業集聚區及周邊地下水污染防控問題整改工作。組織申報3個國家地下水污染防治試點項目。國控地下水考核點位極差比例優于國家目標要求(不高于25.5%)。

  海洋環境保護——

  全省確定各級灣長147名,實現省市縣三級灣長全覆蓋

  一是堅決打好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鞏固部門聯動、陸海統籌的海洋環境保護治理格局,渤海攻堅戰2019年12項重點任務全部完成。健全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執法協作機制,與山東省海洋與漁業監督監察總隊簽訂行政執法委托書,加強與海警機構對接。

  二是建立灣長制組織體系和制度機制。全省確定各級灣長147名,實現省市縣三級灣長全覆蓋。印發《山東省灣長制會議制度》等制度規定,全省各地共出臺灣長制管理制度140余件。

  三是實施兩大專項行動。開展入海排污排查整治專項行動。在配合生態環境部完成我省渤海入海排污口排查的同時,組織完成我省黃海入海排污口排查,共在我省渤海、黃海區域排查出入海排污口2萬余個,基本摸清全省入海排污口底數。開展入海河流“消劣”專項行動。38條省控以上入海河流中,37條水質達到或優于Ⅴ類,消除劣V類比例達到97.4%。

  四是加強直排海污染源監管。指導沿海城市全部編制完成不達標工業直排海污染源全面穩定達標排放改造方案。針對不能穩定達標的直排海污染源,采取約談、印發通報等方式督促整改。截至2019年底,納入臺賬管理的75個直排海污染源中,74個實現達標排放,達標率為98.7%。

  大氣污染防治——

  全省全面供應符合國六標準的車用汽柴油

  一是進一步壓實責任。省委、省政府先后三次對環境空氣質量反彈嚴重或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排名中靠后的有關市主要負責同志或分管負責同志實施公開約談,進一步壓實各市黨委政府責任。先后開展了2019年清潔空氣保障行動、大氣污染重點整治專項行動、環境綜合執法暨企業幫扶行動、省級藍天保衛戰強化監督定點幫扶、城市邊界大氣污染防治專項檢查等一系列督查檢查,發現并推動解決了一批突出環境問題。

  二是持續抓好工業大氣污染防治。7家鋼鐵企業完成燒結機脫硫脫硝超低排放改造,傳輸通道城市117臺35蒸噸/小時以下燃煤鍋爐淘汰101臺,9400余臺(座)工業爐窯開展了綜合整治,4800余家工業企業完成無組織排放綜合整治。

  三是全力推進揚塵污染綜合整治。全省7500余個規模以上在建建筑工地、28個高速公路建設項目、112個水利工程施工工地落實了揚塵污染防治要求,2.6萬余臺渣土車實現密閉,排查4400余個礦山企業、開采點,發現并整改各類違法違規問題1000余個。

  四是加大移動源污染防治力度。全省全面供應符合國六標準的車用汽柴油,2019年7月1日起全省新車注冊登記限定為國六標準。淘汰國三及以下柴油貨車10萬余輛。摸排登記非道路移動機械信息13萬余臺,對9400余臺非道路移動機械開展了監督性檢測,16市全部依法劃定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動機械區域。

  五是積極應對重污染天氣。組織各市修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和應急減排清單,對全省6萬余家企業實施差異化應急管控措施。積極做好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重污染天氣應急聯防聯控,2019年,全省各市共發布重污染天氣預警138次,其中,黃色預警45次,橙色預警92次,紅色預警1次。

  土壤和農業農村污染治理——

  全省674家重點監管企業已依法開展用地土壤自行監測

  一是扎實推進凈土保衛戰。山東省農用地詳查的“一報告、一張圖”一次性通過國家審查,完成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采集基礎信息階段工作,國家質控合格率為100%。更新發布了全省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名錄共807家,發布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第一批)。全省674家重點監管企業已依法開展用地土壤自行監測。開展建設用地和農用地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技術應用國家試點項目。

  二是牽頭打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印發《山東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行動方案》等系列文件,16市170個縣和20個連片治理區印發實施方案。截至2019年底,全省完成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累計占比22.55%。組織各市開展畜禽養殖禁養區劃定調整工作并報送國家備核。   

  三是深入開展生態環境行業扶貧。對993處省級貧困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進行了清理整治,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完成692處“千噸萬人”以下省級貧困村飲用水水源現狀調查監測。分別完成黃河灘區44處飲用水水源保護工程建設、74處灘區飲用水水源現狀調查監測和45處灘區飲用水水源清理整治等工作。

  四是扎實推進鄉村生態振興。會同省農業農村廳、省住建廳成立鄉村生態振興工作專班,每月調度重點工作推進情況。制定《山東省鄉村生態振興重點任務評估實施辦法》。配合省委農辦制定《山東省市縣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暫行辦法》及《實施細則》,完成2019年度考核。組織省財政廳等8部門成立幫扶隊,開展鄉村生態振興重點幫扶工作。

  (閃電新聞記者 高亞南 李淼 于國奇 韓婧茹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