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民營企業是維系經濟社會發展的根基,是“六穩”“六保”的生力軍。面臨疫情和經濟下行的雙重壓力,一季度青島民營企業迎難而上,全市民營市場主體增長23%,民間投資增長21.7%,民營企業進出口總額增長7.3%,民營工業貢獻提升,新興產業加速發展,就業創業成效明顯……得益于一系列減負紓困舉措和自身創新發展戰略,青島民營企業加速走出疫情陰霾,搶抓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窗口期。本報即日起推出“青島民營經濟加速突圍”系列報道,聚焦青島民營經濟在變革中打開的新局面。

  青島民間投資占到全市的55.1%

  從落地到開業不足一月,如此效率讓來青企業家直言“沒想到”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周曉峰

  疫情雖然深度影響了全球經濟,但并沒有減緩具有長遠戰略眼光的民營企業投資青島的步伐態勢。

  今年1月份表達了進駐意愿,3月份便利蜂青島公司成功落戶,4月9日青島首店在海信創智谷開張,開業前后花了不到一個月時間。在疫情形勢嚴峻復雜的時期,這樣的投資效率是便利蜂集團副總裁薛健沒有想到的。

  回顧落地的全過程,薛健對青島的“頂格工作法”印象最為深刻:市領導親自過問,市商務局、市民營經濟局以及市北區政府等頂格協調、頂格服務,防疫、交管、城管等多個相關部門為門店裝修、物流等各項準備工作排憂解難。特別是疫情期間開展的“互聯網+招商”以及云簽約、云審批等線上政務服務,讓項目落地跑出了“加速度”。

  “青島推出了零見面審批方式,我們成為了首批嘗鮮者,不然入駐青島的進度肯定會受到影響。”薛健表示,“青島公司是便利蜂今年的重大項目,很早就在我們的發展計劃之中。按照常規流程,設立青島公司肯定是需要現場辦理的,但當時的客觀條件確實不允許。所以零見面審批對企業來說非常重要,可以說沒有這項制度,我們投資青島的計劃不會進展這么快。”

  作為國內首家全鏈條數字化的便利店,便利蜂已經將青島列為重要的戰略發展區域,未來計劃開設100家門店,投資總額逾2億元,并將啟動倉儲和加工車間等供應鏈配套,繼續加大投資力度。

  “在和招商部門接觸中,我們得知青島正在大力發展數字經濟,這對我們來說多了一分親切和共鳴。數字驅動是便利蜂最核心的理念,我們對數字經濟重要性有很深的體會。”薛健介紹,通過訂貨系統數字化,便利蜂可以更動態、更精準地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實現“千店千面”。

  青島持續優化的營商環境、巨大的市場及發展潛力,正像磁石一樣吸引著更多的便利蜂。這樣被“點燃”的民間投資項目絡繹不絕,總投資100億元的膠州萬洋眾創城,總投資66億元的平度萬洋眾創城,總投資38.8億元的國鐵建信跨境生鮮空鐵聯運冷鏈項目,總投資8億元的新東方K12全日制雙語學校……

  值得注意的是,在固定資產投資的大盤子里,民間投資貢獻過半。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市民間投資在建項目2116個,增長41.8%,高于全市在建項目增速11.1個百分點;民間投資增長21.7%,高于全市投資增速19個百分點;占全市投資比重為55.1%,同比提升8.6個百分點,對全市投資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67.5%。這組放在全國也極為亮眼的數字,反映了民營企業家在青島發展的信心,也是加快復工復產的民營企業著眼未來布局的印證。

  除了投資增速保持在兩位數,投資結構也進一步優化。其中,總投資過億元的民間投資項目(不含房地產)615個,增長94%,占全市億元投資項目比重55.9%。這說明助推民間投資增長的主要動力是產業投資而非房地產投資,青島民營企業正積極擁抱互聯網和智能制造,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

  隨著一批民間投資新項目在青島加速集聚,工業互聯網、5G、大數據、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蓄勢待發,將成為青島經濟發展未來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