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網6月17日訊(記者 韓黟瞳 通訊員 郭勇田瑩雪)“今年是脫貧攻堅決勝之年,企業有擔當,稅務部門更有責任。我們不僅要把優惠政策落實這個規定動作做實,還要更進一步,下足繡花功夫,做好精準文章,充分利用好稅收數據分析,利企惠民,建言地方,為決勝脫貧攻堅貢獻更大更強的稅務力量。”國家稅務總局山東省稅務局黨委書記、局長王獻玲在脫貧攻堅座談會上強調。
山東省稅務局從首要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的高度定位扶貧脫貧,加強與扶貧辦、商務、農業等部門溝通協調,發揮稅收數據“智庫”作用,施利企之策,行惠民之事,積極融入到這場全民之戰中來。
稅收數據指路提升扶貧舉措精準度
日前,山東省副省長于國安對山東省稅務系統積極利用稅收數據助力脫貧的舉措給予高度評價,他指出,運用稅收大數據,做好“加減乘除”,助力脫貧攻堅是創新,也是稅務部門積極支持脫貧工作的一個重要體現。
山東各地稅務部門依托增值稅發票、出口退稅等稅收大數據,重點關注與扶貧脫貧相關的行業產業,主動服務地方政府脫貧攻堅決策,提出了稅務方案,截至目前,形成有關稅收分析報告30余篇。
在東港區“龍門崮田園綜合體”循環農業扶貧項目中,日照市稅務部門先后開展稅收數據項目專題分析12次,參與解決項目落地和發展中的實際問題40余次,項目覆蓋5個鎮街道228個行政村,幫扶貧困戶2551戶、4476人,增加收入1400余萬元。針對嵐山區中樓鎮特色農業產業發展需求,日照市稅務部門還開展了林果產業的稅收專題分析,向當地政府提出“搭建冬暖式大棚”建議,潯河峪四季水果采摘園負責人林相竹表示,“僅冬暖式蔬菜大棚一項,我們已累計收益67.41萬元,收益覆蓋7個貧困村,累計分紅40.34萬元,貧困戶累計受益3050人次。”
惠民縣繩網加工業占據全國85%的市場份額,提供7.5萬個就業崗位,占全縣總人口的11.54%。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當地稅務局主動對接黨委政府要求,梳理常用經濟指標46項、稅源指標57項、微觀稅收指標38項,搭建起稅收數據指標分析庫,從增值稅發票著手,通過全行業、全鏈條、全維度分析,形成《稅收視角下疫情對繩網加工業發展帶來的啟示》,得到縣政府主要負責同志肯定,所提建議轉財政局、發改局等部門督導落實。
稅收數據引路拓展扶貧產品市場
新冠肺炎疫情為鞏固脫貧成果帶來嚴峻挑戰,不少企業陷入停滯狀態。山東稅務部門充分發揮稅收大數據特別是增值稅發票數據覆蓋面廣、及時性強、顆粒度細的優勢,積極主動開展行業分析,幫助企業尋貨源、開銷路,暢通上下游供需鏈,有效助力惠農企業復工復產。
桔梗俗稱“小人參”,沂源縣南魯山鎮自20世紀80年代末就開始規模種植,2000年陸續成立了桔梗加工企業,年產量超過8000噸。省人大代表、山東沂源華康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陳丙福說:“稅務部門通過稅收大數據,幫助我們開拓國內市場,聯系醬菜生產企業,加快內銷桔梗,一舉突破疫情帶來的出口困境。公司年產桔梗2000余噸,不僅壯大了企業發展后勁,而且吸引了本村及周邊村莊200多人從事桔梗加工,成為群眾脫貧增收的重要支撐。”
聊城榮鑫紡織有限公司作為一家傳統民營紡織企業,受疫情影響,復工后生產訂單嚴重萎縮,今年1-5月份銷售收入較去年同期下滑30%。高唐縣稅務局獲悉后,通過大數據比對,積極為企業“牽線搭橋”尋找銷路,從增值稅發票信息中篩選與該企業產品匹配的企業,最終在稅務部門提供的信息幫助下,公司成功簽下復工后第一筆訂單。“感謝稅務部門的幫助,銷售不愁了,我們將全力恢復生產,把疫情耽誤的時間搶回來,把疫情損失的效益搶回來!”榮鑫紡織有限公司經理董玉龍表示。
同樣以稅收大數據“做媒”的還有濟南市歷城區稅務局。該局成功匹配到有山楂需求的山東飛龍食品有限公司,幫助省級貧困村川道村近10萬斤滯銷的“川道紅”山楂成功“出山”,如今川道村已實現全面脫貧。
稅收數據鋪路化解扶貧企業融資難題
資金周轉困難是扶貧企業發展繞不開的問題。山東各地稅務部門精準篩選出符合享受稅收優惠條件的扶貧企業,組建政策幫扶專家顧問團隊,將政策紅利變現,助力企業發展。
“公司擴大生產需大量購進農藥、化肥、種子、種苗等,但由于資金周轉慢,推進發展存在困難。”淄博鴻開塑編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朝宏表示。沂源縣稅務局得知此事后,根據“一企一策”提供解決方案,幫助企業快速辦理出口退稅285萬元。日前,公司把資金投入“沂源紅”果品開發和塑編技術創新,“公司產業興旺,有效帶動112戶農業合作社抱團經營,我們對實現全年目標充滿信心。”王朝宏說。
除落實稅收優惠政策外,稅務部門還通過加強銀稅互動,在企業授權的基礎上,將納稅信用、出口訂單等稅務數據推送給銀行金融機構,降低扶貧企業融資門檻,為企業暢通資金鏈、打破發展瓶頸注入“藍色稅動力”。
“納稅信用變真金白銀,真是幫了大忙!”茌平牧龍養殖有限公司經理王海洋高興地說。該公司是聊城市重點扶貧企業,納稅信用等級為A級。茌平縣稅務局通過增值稅發票數據比對,發現牧龍公司納稅額度銳減,經過詳細調研,了解到企業因投資成本較高,收益等待期較長,資金流面臨巨大壓力。為此,茌平縣稅務局跟進輔導,通過“稅e貸”幫助企業獲取貸款500萬元,并爭取到100萬元貼息政策。如今該企業規模逐步壯大,與企業結成幫扶對象的100戶貧困戶從中受益,平均每戶每年可增收3600元。
威海市文登區稅務局根據出口退稅數據比對,發現主營蘋果出口業務的山水果蔬有限公司存在資金困難,立即通過“銀稅互動”幫助企業申請貸款300萬元,順利購置選果機,預計年可增加選果量2000噸,帶動周圍80多個貧困村增收致富,人均增收3000元。
稅收數據開路助力扶貧產業轉型升級
產業的成熟化是地區經濟發展的關鍵。山東稅務系統強化部門聯動,以助力傳統扶貧產業綠色轉型升級為路徑,加大第三方數據應用力度,幫助扶貧企業梳理解決產業鏈升級面臨的難題。
成武縣尚遠果蔬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一家谷物、果蔬種植銷售企業,2019年累計幫扶63個行政村2000多戶貧困戶,帶動貧困戶及周邊群眾300余人就業增收,是當地名符其實的“聚寶盆”。作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刻不容緩。成武縣稅務部門充分利用增值稅等稅收數據,把脈企業下游需求狀況,根據大數據分析結果,幫助企業調整產品結構、優化產品種類、制訂種植計劃,全面促進企業轉型升級。合作社經理王興忠說:“稅務部門提供精準數據分析,為我們拓寬了銷售渠道,升級了產業模式,走上了蔬菜產業信息化發展新路子,還幫助我們建立集住宿、餐飲、娛樂、農村電商、淘寶直播等項目為一體的扶貧產業商業圈。現在,我們有更大信心脫貧攻堅、促農增收!”
德州魯望農業的小麥豐收在望,綜合生態發展模式越來越成熟,轉型升級的積極效應輻射帶動周邊貧困人口實現穩定增收。當地百姓參與農場管理取得了分紅,打開了致富之門。而在魯望農業轉型升級的背后,稅收數據的支持也在不斷添薪加柴。魯望農業發展集團總經理吳奇超介紹,平原縣稅務局利用稅收大數據對比,助力企業及時對接中糧、魯糧等大型企業及本地福洋生物公司,豐富訂單農業種類,由單一的種植養殖升級為種養綜合循環生態農場的特色“魯望模式”。
(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