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經濟”火爆,山東職場人已經行動,擺攤收入不輸工資
一夜之間,各地之間掀起一波擺攤熱潮,城管喊商販擺攤,大學生停課擺地攤……隨著各地政策的放開,“地攤經濟”正在成為經濟復蘇的新動力,拉動消費的同時,也帶動了就業人數的上升,也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參與其中。不過今年參與到擺地攤大軍中的不僅僅是專業擺地攤的人員。受疫情影響,不少深受降薪煩惱的職場人也加入其中,并成為一個龐大的群體。一時間“工資沒八千,不如擺地攤”、“十年打工一場空,擺攤三年變富翁”、“工作不好找,地攤搞一搞”等段子也正在成為現實。為了解山東職場人擺攤現狀,山東本土求職招聘網站齊魯人才網,面向省內5萬名職場人發布問卷,就職場人擺地攤這一話題進行調研,并進行深入分析,供大家參考。

山東職場人已經行動,無意向者僅占27.42%

市場繁華,需求旺盛,政策契合,廣闊天地,大有可為。夜市點燃了許多職場人的“商業之魂”。據齊魯人才網數據顯示當前有23.53%的職場人表示對此有意向;有30.21%的職場人對于擺地攤表示正在處于觀望狀態,對于是否進行仍不確定;更有18.84%的職場人已經出攤,加入了“練攤”大軍。綜合來看,絕大多數山東職場人對于擺地攤表現出積極態度,僅有27.42%的職場人對此表示無意向。
對此我們也采訪不少職場人,“工作時間不允許” “不確定性大” “渴望休息”是其對此不感興趣的主要因素。來自青島的陳先生表示:“上班給別人搬磚,下班給自己賺錢,聽起來確實很不錯,但是擺地攤是一項苦差事。就拿出夜市來說,天沒黑的時候,你要提前趕到位置,擺好東西,如果是比較好的地段,更是要提前占攤才行。而等到夜市都沒人了,時間也來到深夜了,這時你才能收拾收拾東西,回家休息,白天還要忙著進貨、理貨、分析原因等等,可以說,擺地攤很辛苦,甚至比上班還要操心數倍,很多喊著不想上班的職場人,覺得上班都嫌累的話,那擺地攤的苦,恐怕更吃不了了”。
餐飲、百貨、服裝、數碼……誰才是職場人的心頭愛

既然是人間,就離不開煙火,那么還有比地攤更具煙火氣息的商業形式嗎?確實,一個成熟的地攤生態里,你可以找到你日常生活中需要的一切。我們都在街頭巷尾看到過販賣烤面筋、炒酸奶等等飲食小吃的小推車,后車廂擺放著各類水果的鐵紅三輪車,還有用一張可折疊床或折疊桌撐起來的日用品小攤,或昏黃或亮白的燈光下是鑰匙扣、手機殼、木雕、服裝鞋襪……那么誰才是職場人擺地攤的心頭愛呢?據齊魯人才網調查顯示,日用百貨頗受職場人青睞,其占比高達27.64%;服裝服飾、餐飲也是頗受山東職場人青睞的擺攤形式,占比分比為18.27%和18%;數碼電子產品和娛樂項目占比也相對較高,其占比分別為14.07%和11.18%;另有10.84%的職場人選擇其他經營內容。
雖然是初夏,但是很多地方已經開始燃起了熱浪。來自菏澤的王建(化名)和幾個同事合資購買了一臺炒酸奶機,使用的酸奶來自當地乳制品批發商,水果則是和一家水果店談好了生意,其他的塑料杯碗等材料來自淘寶,再加上自家有的一輛小三輪車。就這樣,一家簡單的炒酸奶攤成型了。而來自青島的張瑩(化名),出攤方式則更為簡單,“我現在主要是在賣手機殼,所以我也不需要固定的攤位,我的后備箱就是我的攤位,哪里熱鬧就去哪,車一停,開后備箱立馬開始營業”。
“大城市”職場人有心無力,三四線城市職場人更愛擺地攤

6月2日,濟南市委、市政府再次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關于推動濟南夜間經濟提質升級 打造“夜泉城”2.0版的若干措施》。專門提出要發展一批夜間經濟民生品牌——引導規范開展“店外設攤”試點這也讓濟南市多家夜市陸續“回歸”。除了濟南,青島、濱州、東營、淄博、臨沂等地紛紛為地攤經濟松綁,一時間各地夜市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不少消失已久的夜市也再次開張。我們也對各地職場人擺攤人數進行了調查。
從排名上圖來看,臨沂職場人最愛擺地攤,其擺攤人數占全省總人數的13.1%;其次是淄博占比為11.58%;濟南排名第三,占比為10.05%;濟寧、濰坊兩地職場人擺攤人數也相對較多,占比為8.96%和7.9%;而作為省內經濟大市的青島和煙臺,兩地職場人擺攤人數則相對較少,占比僅為5.37%和4.82%。
通過上圖數據來看,來自三四線城市的職場人更樂于擺地攤,這也與三四線城市職場人工作節奏較慢,當地城市相關政策更加寬松有關。“濟青煙”三地職場人擺攤人數較少,與當地職場人高強度、快節奏的工作環境有著一定關系,這讓不少職場人感嘆“心有余而力不足”。“每天都是996工作模式已經夠我受的了,現在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躺著休息,對于擺地攤,我一開始確實有想法借此來補貼家用,我甚至都考察了場地和貨源,但是確實沒有多余的精力了”。面對我們的采訪,來自濟南的馬先生也表現出了些許無奈。
“互聯網+地攤”模式盛行,互聯網人已成地攤“黑馬”

通過上圖不難發現,互聯網人已成地攤經濟中突出重圍的一匹黑馬,其憑借9.96%的占比領跑全行業。他們可以深耕垂直領域,也能充分利用私域流量,他們能持續輸出內容,也能實現品效合一,他們能在市場趨向飽和時盤活流量池,也能開辟新賽道,找到新風口……
徐嬌(化名)就是其中的一員,目前她就職于濟南于一家電商公司從事短視頻運營,目前個人已有2萬的粉絲,也算是加入了“網紅”的行列。家門口的夜市也讓她蠢蠢欲動。“我樓上的阿姨就在家門口擺攤賣個襪子,一個月都能掙2千多元呢,我也想試試。”抱著這樣的想法,徐嬌也在漢江夜市擺出了自己的小攤子。“我和他們不一樣,我邊直播邊賣貨,主要做有民族特色的手工飾品,每個都不一樣且都是我自己手工制作的”。談到價格徐嬌表示“基本上我的手鏈都是15元-20元之間,不少來買的都是我的粉絲呢”。“一晚上大約能掙300塊吧,再加上粉絲打賞差不多能有400塊左右”。徐嬌介紹說:“因為是自己做的所以成本較低,每個只要大概2元錢。”按照徐嬌的說法,我們大致估算了一下,如果這個月的銷量基本穩定的話,每個月的收入至少12000元,擺攤收入遠高于其一個月的工資。
小地攤大“錢”景,擺攤收入超工資不是夢

白天衣著光鮮坐在辦公室上班,晚上一身休閑裝出現在夜市擺攤,越來越多的職場人選擇晚上出現在夜市擺攤以此增加收入,不少人稱晚上“練攤”收入已超過工資。但事實真是如此嗎?為此我們也就山東職場人擺攤日均收入狀況進行了統計。就收入區間來看,7-9k元已占據主導,其占比高達31.86%;月收入在一萬元占比為19.36%;月均收入在5-7k者位列第三,其占比為17.32%。有15.87%的職場人收入在0-3k元;另有4.27%的職場人擺攤收入在3-5k元。就上圖數據來,擺地攤收入確實要高于職場人工資收入。
對此有著多年“練攤”經驗且日均收入高達3000元的王先生表示:“職場人擺攤,更多的是湊個熱鬧,真正能堅持下去的人并不多,畢竟這也是個苦差事,雖然收入不菲,但是實際付出的精力并不比平常上班要少,因此廣大職場人也不妨慎重考慮”。
職場人選擇一條怎樣道路,完全取決于個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都由自己決定。他人只有建議權。過自己想要人生,追求個人價值最大化,那就是要不斷地做有挑戰的事情和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做一個有價值和責任感的職場人更為重要。與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