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網7月13日訊(記者 閆云倩)聊城市東阿縣大橋鎮麻莊村的程印今年喜事連連,除了養豬廠正常運行外,還順利找到了人生的另一半,可以說是“脫貧又脫單”。

  今年35歲的程印是東阿縣大橋鎮麻莊村的一位普通農民,同時也是村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幾年前,程印的弟弟打工不慎從高處跌落,大腦受到損傷,導致智力低下。禍不單行。他的父親也因車禍身體落下病根,基本喪失了勞動能力。家里還有弟媳與上小學的侄女,一家人的擔子全落在了程印的肩上。

  “當時,我在外地一家養殖場打工,掙的這些錢自己都不夠用,更沒法照顧家人,思前想后,最后決定回到村里琢磨著找點活干,這樣也能照顧家人。”想起幾年前面臨的處境,程印無限感慨,這幾年,為父親和弟弟看病,身上背負了三十余萬的債款,因此致貧。

  扶貧工作隊入戶調查時,對程印記憶猶新。“剛看到程印,整個人胡子拉碴,沒有一點精神,三十出頭的人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老十幾歲。”通過鄉鎮扶貧干部多次入戶動員,悉心講解,了解到程印一直有自己開辦個養豬廠的愿望,只是苦于沒有啟動資金。在鎮扶貧部門的協調下,銀行為程印辦理了農村小額信貸政策免息借貸10萬元。

  據程印介紹,申請到了扶貧貸款,2017年5月份,就買入了一些母豬和一頭公豬,開始進行養殖。隨后,又在村里承包了十畝地,除了建了一個豬舍,養了七八十頭豬,又把其他土地全都種上了蘋果樹,豬的糞便全部用來給果樹施肥。2018年,小型養豬場發展良好。最近還新進了一批特色小豬苗,到年底預估脫貧收入時,全家人均收入將超過一萬元,可順利實現脫貧。

  日子一天天好起來,程印也有了自己的新打算。“簡陋的豬舍達不到飼養管理要求,等第一批生豬出欄,掙了錢第一件事就是改造豬舍,然后擴大養殖規模,早日實現脫貧致富。”

  (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