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于悅

  在道路上設置減速帶是為了讓來往車輛減速慢行,但在濟南一路口的非機動車道上,卻連續設置了七道減速帶,讓過往騎車人叫苦不已。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探訪后采訪了交警部門,對方稱該路口設置這些減速帶主要是為安全考慮。

  市民:

  數量有所減少仍不合理

  “最多設上兩道就可以”

  “從東往西走,在一個單位的出口設了4道減速帶,隔了七八米再往前走,又設了5道減速帶。”壹粉“紅飄帶拍攝組”向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反映,在經十路張莊路交叉口附近的一段非機動車道上,減速帶設置得十分密集。

  來往市民繞著減速帶騎車,都到了機動車道上,機非混行存在一定安全隱患。

  “每兩個減速帶之間相隔40多厘米,這么密集的減速帶,在濟南還真不多見。這可咋從上面騎車子?”壹粉說,他也想過經過此處下來推著車子走,但由于車流量太大還是放棄了。“很多人都繞著這段路走,甚至跑到機動車道上。”

  壹粉稱,他前期反映過該問題,“后來不知怎么改了,那個單位門口的東側減速帶變成了兩道,西側變成了三道,也就是各減了兩道,其中還有一道是半截的。”他認為,雖然數量有所減少,但仍然感覺設置得不太合理,“最多設上兩道就可以了,不然真是沒法騎車,顛得要吐了,買的雞蛋都給顛碎了。”

  現場:

  騎車要多次顛簸

  有電動車繞到機動車道

  9月2日,記者來到位于張莊路和經十路路口北側的非機動車道,由于該處經十路北側正在進行施工,只保留了寬約兩米的非機動車道,百米多的車道上,從東往西設了三組減速帶,最西側一組是三道,東側兩組各兩道,兩道減速帶之間距離大的有半米,小的有三四十厘米,有兩道減速帶只剩了半截。

  記者看到,正值中午,此處的車流量不小,許多騎車市民經過此處都要經歷連續的顛簸,另外還有市民為了不從這條設減速帶的路上走,繞到了外圍的機動車道上,機非混行存在一定安全隱患。

  “太顛了,為啥設這么多減速帶?”記者隨機采訪了幾位騎車行經此處的市民,都表示對這段路的體驗不佳。“我經常從這走,有次車上放的東西都顛出來了。”一位騎摩托車的市民說。

  “從前減速帶更多,有八九條吧,后來拆了一些,但還是挺不方便的,為了安全考慮,設一兩條還可以接受,這樣有些太多了,本來路就窄,騎過來很不方便。”一位騎電動車等紅燈的市民說。

  之前曾發生過事故

  暫無條件安轉角鏡

  針對此事,記者聯系到了槐蔭區交警大隊一位負責人,對方表示,他們前期了解過該情況,是附近的消防大隊為了安全考慮,找施工人員設置的減速帶。

  記者也注意到,在這條非機動車道中間有一個出入口,里面是消防大隊所在地。“經常有消防車從里面出來,消防車執行緊急任務,會比較著急,車體又比較高大,道路北邊正在進行施工,圍擋會遮擋視線,產生盲區,有時候從東向西過來的非機動車,駕駛員可能會看不見。”該負責人表示。

  “剛開始設置得密集一些,現在也就五六個減速帶。這樣讓非機動車行駛得慢一些,也是為了避免事故的發生。”該負責人稱,之前這里曾經發生過一起事故,后來沒過多久就設了減速帶,“現在電動車速度也比較快,容易剎不住車,如果發生事故就晚了。”

  那減速帶設置的密集程度是根據什么來判定的呢?該負責人告訴記者,主要是根據車流量來設置。有市民也提議能否在此處設置一個轉角鏡避免視覺盲區,負責人稱由于路邊沒有立柱等,暫不具備設置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