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色朦朧,鐵道游擊隊隊長劉洪飛身爬上疾行的列車,身姿矯健;情急之下,緊張的芳林嫂忘了拉弦便將手榴彈扔了出去,恰巧砸在了鬼子隊長的腳后跟上……
電影《鐵道游擊隊》中的這些經典畫面,早已深深定格在人們心中,讓一代代人永遠記住抗日戰爭時期活躍在微山湖一帶的鐵道游擊隊的英雄們。而鐵道游擊隊紀念館(右圖)于2019年7月建成開放,短短一年多時間就吸引了130萬人次參觀。
碑館合一
11月3日,紀念館前,滕州市委宣傳部機關黨支部正在進行黨性教育活動。“鐵道游擊隊的故事從小聽到大,這是咱棗莊人的驕傲。在外求學時,遇到外省同學,提起棗莊,大家或許會感到陌生,但一說鐵道游擊隊,每個人都投來贊佩的目光。”滕州市委宣傳部辦公室工作人員孫德棟告訴記者。
讓棗莊人引以為傲的鐵道游擊隊,不僅保留在影視作品里,更被印刻在生活中。
2018年10月,棗莊市薛城區依托鐵道游擊隊紅色文化,建設鐵道游擊隊紀念館,打造黨性教育基地。紀念館西側,鐵道游擊隊紀念碑像一桿擎起的旗幟巍然聳立,而被設計成火車頭造型的紀念館正對著紀念碑,仿佛一列蒸汽火車伴著汽笛的轟鳴從臨山駛出,蔚為壯觀,好巧妙的“碑館合一”設計!
薛城區文化和旅游局一級主任科員趙曰標全程參與了紀念館的規劃、建設、運營,他說,紀念館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崔愷及其團隊設計,“碑館合一”的設計理念將景觀緊密結合,更具視覺沖擊力和心靈震撼。
多年來,薛城區努力深耕紅色文化,1995年8月建成鐵道游擊隊紀念碑,2005年為了拍攝電視連續劇《鐵道游擊隊》,薛城區建起鐵道游擊隊影視城。“原本是單純為了拍戲臨時搭建的簡易影視城,但戲拍完了,拆了太可惜了,我們把影視城基礎設施加以完善,打造了一個鐵道游擊隊影視城景區,供游人參觀。”趙曰標告訴記者,紀念碑和影視城滿足不了游客的參觀需求,最終薛城區高標準打造了鐵道游擊隊紀念館。
86歲的馬玉紅拄著拐杖,在孫輩的攙扶下環繞紀念碑一圈:紀念碑正面鋪有50根枕木,代表建成時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遠遠望去像一根長長的鐵軌,寓意鐵道游擊隊隊員揮戈于百里鐵道線上。鐵道游擊隊戰士揮槍沖殺的鑄銅人物塑像屹立于紀念碑頂端,底座正面鐫刻碑文,兩側為花崗巖浮雕,再現了鐵道游擊隊隊員英勇殺敵的場面;碑前及兩側八級臺階,象征隊員近八年的抗戰。碑體中央鑲嵌著由原國家主席楊尚昆親筆題寫的“鐵道游擊隊紀念碑”八個大字。馬玉紅邊走邊說:“鐵道游擊隊的故事都是真事,現在的幸福生活是無數革命戰士用生命換來的,可得好好珍惜!”
“鐵道游擊隊為什么能擁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原鐵道游擊隊長槍三中隊指導員張靜波曾總結道,“鐵道游擊隊的壯麗史詩,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豐碑,是抗日軍民萬眾一心用血肉之軀鑄成的一座無形的豐碑。”
講好鐵道游擊隊的故事
“爬上飛快的火車,像騎上奔馳的駿馬。車站和鐵道線上,是我們殺敵的好戰場。”這膾炙人口的歌曲提醒我們:火車,是鐵道游擊隊故事的經典元素之一。因此,紀念館的最中央是火車主題大廳,這里陳列著一列民國時期的老式蒸汽機火車,長達54米,是紀念館的一大亮點。漫步在火車主題大廳,獨特的火車造型、大跨度拱形穹頂、氣勢恢宏的大型浮雕,幾百噸重的火車輪底是鋪滿了碎石的鐵軌、陳舊的枕木……每一個細節猶如一臺時光穿梭機,讓來此參觀的人們瞬間回到那一段浴血奮戰、抗日救國的光輝歲月。
“家喻戶曉的鐵道游擊隊在現實中只是小說中的名字,它的原型為‘魯南鐵道大隊’,被日軍稱為‘從天而降的飛虎隊’。”趙曰標說,魯南鐵道大隊以津浦線、臨棗支線等百余里鐵道線為陣地,在敵人心臟地帶堅持7年時間,消滅日偽軍5000余人,繳獲輕重武器3500多件、各種物資2000余噸。他們還開辟了華東、山東赴延安的秘密交通線,安全護送千余名黨政軍首長及指戰員跨越敵人封鎖線,就像一把插在日軍命脈上的尖刀。
小說《鐵道游擊隊》就是以魯南鐵道大隊的真人真事為基礎創作的,作者劉知俠在創作這部小說時,為了點明這支鐵道大隊“游擊”的戰斗性質,將小說取名為《鐵道游擊隊》。1944年和1945年,作為文藝兵的劉知俠兩次冒著生命危險越過敵人的封鎖線,同游擊隊隊員生活戰斗在一起,積累了豐富真實的創作素材。
1956年,同名電影由上海電影制片廠出品,一部刻有年代質感的黑白老電影讓鐵道游擊隊的故事傳遍大江南北并傳頌至今,而在鐵道游擊隊紀念館里,老電影正以新的方式呈現。“請大家登上鐵橋穿過火車車廂。位于大家左側的是客車車廂,里面的投影是鐵道游擊隊隊員同敵人在列車上打斗的場景。”隨著紀念館講解員的講解,游客們身臨其境般地回到激烈的戰爭歲月,而在火車兩側的大型幕布上,投影折射出劉洪從馬背上縱身跳上火車的電影片段,聲光電的有機結合,帶給人“劉洪跳上了紀念館中的這列火車”的震撼體驗。
在展陳玻璃柜中,一些隊員隨身的老物件默默講述著歷史。用于防身的大鐵錘、親手打制的桌子、看過的書……為收集這批文物,薛城區發動各基層黨組織走進“紅色村居”,整理挖掘出2700多件革命文物,還在全市開展“鐵道游擊隊精神”文字表述語征集活動,最終確定鐵道游擊隊精神為“赤誠報國,不怕犧牲,機智靈活,勇于亮劍”,高度濃縮了這支英雄隊伍的鮮明政治本色和核心價值內涵。
青少年紅色教育打卡地
“突突、突突……”急促的汽笛聲響起,傳奇劇場《沙窩受降》的片段上演了,幾名鬼子扮相的演員左右搖擺地出場……觀眾瞬間被劇情吸引。
通過瞻仰紀念碑、觀看傳奇劇,參觀者對鐵道游擊隊隊員的英雄事跡有了更加系統的了解。依托鐵道游擊隊傳統紅色資源優勢,為全國各地黨員、群眾等提供愛國主義教育、黨性教育,在這里已經成為常態。
趙曰標坦言,紅色傳承最為迫切的教育對象是青少年。“上了年紀的人提起那段崢嶸歲月感觸很深,但年輕的一代卻并不了解,要將革命精神發揚光大,青少年是傳承重點。”
景區立足打造紅色研學游產品,針對學生群體,以愛國主義教育、團隊建設教育等系列主題教育活動為著力點,設置了“小小紅軍成長記”“我是小明星”紅色體驗營,并邀請專家學者為大家講述革命歷史、作黨性教育報告等。
“西邊的太陽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靜悄悄。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唱起那動人的歌謠……”伴隨著景區循環播放的輕緩動人旋律,過往的游客輕輕哼唱著這首傳唱已久的老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