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黃店鎮益民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一排排溫室大棚有序地坐落在道路兩旁,棚前LED屏幕上顯示著空氣溫濕度、土壤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等指標,棚內作物生長情況也在屏幕上全方位展示。

  “以前種大棚純靠人工,通風、澆水、施肥這些活,全憑摸索出來的經驗,數量啥的只能粗略估計,浪費人力、物力不說,而且溫度、濕度稍微不合適,就極易育苗失敗。”正在給作物通風的合作社負責人何淑超說。

  何淑超自從給眼前這4個溫室大棚裝上了智能設備,通過傳感器就可以實時遠程獲取大棚內部的空氣溫濕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濃度、光照強度,實現了信息化、智能化、遠程化管理。

  “與以往相比,每畝地每年能降低15%的化肥使用量,綜合算起來每畝地年減少投入約1000元。投入減少,效益卻增加了,同樣是種植西紅柿,每畝能增加約10%的產量。”他說。

  在這家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科技帶來的改變肉眼可見:實時監測作物信息,實現了作物生長環境的精細化管理,為高效生產優質、生態、安全的產品創造了更好的條件,提升了農業項目的發展潛力。

  目前,合作社蔬菜年育苗量已達到2000萬株以上,每年能為周邊16個村提供約33萬元的項目分紅,增加村集體收入10萬元左右。

  在當地,智慧農業引領了發展方向。目前,定陶區著眼于農業高質量發展,積極推進現代農業生產模式,已經建設智慧農業項目50多個,并積極跟進技術指導。尚谷集團建設了一座占地約14000平方米玻璃連體溫室,“我們正打造智能玻璃連體溫室和智能玻璃連棟研學科普教育的示范基地,目前有152座日光溫室大棚,在智能化模式下,將實現噴淋滴灌、內外遮陽、頂窗側窗、加溫補光等高度自動化。”公司總經理王佩說。

  黃店鎮徐莊村的李愛梅是2016年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家里缺少勞動力,2019年來到益民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務工。“在這里干活,一天能有70元的收入,冬天在大棚里面也比在其他地方暖和。”她說。

  黃店鎮是菏澤市及周邊地區較早大規模種植大棚蔬菜的專業鎮,目前種植面積約3.6萬畝。近年來,當地在傳統優勢基礎上,依托合作社和企業,大力發展智慧農業,帶動了整個區域傳統蔬菜大棚的轉型升級,逐步走上一條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

  黃店鎮鎮長李銘說:“在發展中,我們把智慧農業與扶貧工作相結合,建設了智能雙膜玫瑰育苗溫室、高標準智能育苗日光溫室、農業跨境電商孵化基地等智慧農業扶貧項目,不僅提升了農業發展質量,還使845戶1903名貧困戶實現了長期穩定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