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12月10日在東營召開的全省油氣管道保護智能化現場推進會上獲悉,截至今年11月底,我省人員密集型高后果區油氣管道已有30%實現智能化監控覆蓋,油氣管道智能化建設取得“六個全國第一”,智能化水平位居全國前列。
據介紹,我省油氣管道密度居全國首位,總長度已經超過1.26萬公里,約占全國十分之一,在承擔省內油氣保障供應同時,肩負著華東地區乃至全國油氣輸送任務。隨著運行年限、里程不斷增長,人工巡護、人為研判等傳統手段難以滿足管道保護需要,建設管道運行、應急響應、運維保障一體化智能系統,實現管道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控勢在必行。
2017年12月,山東省油氣管道綜合管理信息平臺一期上線運行,成為全國首個基于地理信息的管道智能管理平臺;2019年3月,《山東省石油天然氣管道保護條例》正式施行,第一次以地方法規的形式明確提出管道保護智能化發展方向;2019年7月,召開全國首個管道保護智能化發展論壇,知名院士專家支招獻策,全面拉開管道智能化發展帷幕;2020年8月,出臺國內首個油氣管道智能化發展意見,精心部署管道智能化建設;2020年12月,在全國率先舉辦管道保護智能化推進會議,為管道智能化發展助力加油;率先推出首批引領全省乃至全國管道智能化建設先進典型,形成可復制、可推廣、可借鑒經驗做法,在行業內大力推廣。
在此基礎上,我省對重點管段實施智能化監控,力爭通過3年的努力,實現全省高后果區視頻監控全覆蓋。對在役管道實施智能化改造,對建設時間早、技術較落后管道加裝災害預警等智能設備,提升管道智能感知水平;對建設時間短、存在短板弱項管道,在隱患整治、智能巡護、運營調度等方面進行功能優化,提升管道安全運行水平;對基礎條件較好、自動化程度高管道,重點推進無人機、高點監控和伴行光纜等空天地一體化智能監測技術應用,全面提升管道智能化水平。對新建管道實施智能化建設,堅持智能化與管道規劃、施工、驗收“三同步”,高標準設計,高質量建設,突出智能感知、智能預判、智能管控,加快構建數字孿生體,打造數據集成、安全預警和綜合管理等多功能融合的智能管控體系,實現全數字化移交、全智能化運營、全生命周期管理,引領管道智能化縱深發展。
省能源局局長欒健表示,下一步,我省將重點依托國家管網、中石化、中石油等企業,開展管道智能化安全、技術、應用等基礎性標準制修訂工作。打造共享平臺,建立管道大數據互聯共享機制,打破信息孤島,實現管道運行可視、可控。
(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