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邀請省農業農村廳、省畜牧獸醫局負責同志介紹“十三五”時期“三農”工作推進情況。

  豬肉在我國居民食品消費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廣大消費者對去年以來高企的豬肉價格一直都很關心。會上,有記者請問,經過“十三五”發展,目前山東生豬產業是什么狀況?畜牧部門在促進生豬生產恢復、穩定生豬供應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對此,省畜牧獸醫局總獸醫師張乃清回答:山東是全國生豬產銷大省,規模大、結構優、加工強、外調多。常年生豬存欄2800萬頭以上,出欄5000余萬頭,豬肉產量400多萬噸,居全國第4位。經過多年發展,特別是近兩年的疫情倒逼,山東生豬產業轉型升級步伐明顯加快、產業水平明顯提升。

  2018年以來,山東統籌保供給、保安全、促發展,堅持應對當前與構建長遠“兩手抓、兩手硬”,將生豬穩產保供納入鄉村產業振興實績考核,出臺穩產保供獎懲辦法,多部門聯合開展督導檢查。開展常態化疫情排查,落實生豬屠宰“兩項制度”,組織開展生豬非法調運百日打擊、屠宰整治等五大行動,完成養殖場區風險評估,實施入場抽檢,建立膠東半島聯防聯控機制,4家企業率先通過國家非洲豬瘟無疫小區現場評估。生豬生產率先實現平穩回升,恢復勢頭持續向好。

  一是總體產能恢復快,截至三季度末,全省生豬存欄2623萬頭,恢復至2017年水平的86%,提前完成2597萬頭任務目標。二是規模養殖擴張快,據行業監測,截至11月份,全省1.1萬家規模豬場生豬存欄環比增加7.52%,連續10個月增長;能繁母豬存欄環比增加10.81%,連續9個月增長;年底新希望六和、牧原等20家龍頭企業出欄可達1400萬頭,較去年翻番。三是管理水平提升快,積極推廣使用機械化消毒、自動化分群、智能化巡檢等現代裝備,探索高質量發展新技術、新模式,養殖場戶生產管理和疫病防控意識、能力、水平快速提升。四是外調供應增長快,今年以來凈調出生豬821萬頭,已達去年外調總量的2.3倍以上,繼續為全國保供大局作出重要貢獻。

  同時,張乃清指出,生豬生產恢復發展還存在一些短板,比如,非洲豬瘟疫情威脅仍然存在、成本價格等因素疊加的經營風險較大、產業創新轉變升級不快、支撐保障條件手段較弱等等。下一步,山東將繼續抓細抓實各項工作措施,加快推進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是壓緊壓實目標責任。繼續開展月調度、季通報、年考核,強化明查暗訪、引導督促,夯實黨委政府、部門管理、市場主體三方責任。二是加快生豬恢復進程。推進各項扶持政策落地;加快推進抵質押貸款;加強包保服務,建立問題清單,逐一協調解決。三是嚴格防控非洲豬瘟。出臺指導意見,強化監測、排查、檢疫、監管等常態化防控措施,總結推廣新希望六和等企業防控模式,從嚴從重打擊違法違規行為。四是切實保障市場供應。加強信息監測共享、會商研判,發布預警預報;引導養殖場戶適時出欄、屠宰企業增加產量、投放庫存。五是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構建現代養殖、疫病防控、屠宰加工、市場流通、監管服務體系,率先實現生豬產業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