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日報記者 劉兵 楊鵬


12月29日召開的山東省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會議提出,抓好人才工作,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變革觀念,以“三顧茅廬”的精神多措并舉引進人才,不拘一格選才育才用才……
何謂“三顧茅廬”的精神?是禮賢下士、尊賢重能的精神,是求賢若渴、孜孜以求的行動,是對人才追求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堅持。“三顧茅廬”的精神是引才的指引,也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遵循和保障。人才愿不愿意來、來了愿不愿意留,都要看當地的社會發展環境。
山東歷來高度重視人才發展工作,持續深化人才制度改革,在人才支持機制、吸引優秀中青年人才、激發人才活力、優化人才成長發展生態、創新人才管理模式上取得了一定實效,人才工作效能不斷提升。
今年3月,山東省委、省政府印發《關于實施“人才興魯”行動打造新時代人才聚集高地的若干措施》,32條實措推動山東人才工作發展。今年11月,山東省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山東省高層次人才服務窗口運行辦法》和《山東省高層次人才服務專員考核評價實施細則》,瞄準全省高層次人才服務優化升級目標,依靠覆蓋全省、上下貫通的窗口體系和“一對一”“保姆式”服務專員隊伍,打通高層次人才服務政策落實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據報道,從今年10月底至12月初,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十三五”系列發布會,有至少3場都和人才的培養、引進、就業等密切相關。從重視人才、發現人才、培養人才,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成就人才……山東對人才的重視不斷加碼。這些都是山東“三顧茅廬”的精神的體現。
山東堅持突出重點、兼顧一般,把現實需求與未來發展、人才培育和引進、直接引進與柔性引進、高層次人才與各層次人才緊密結合,搶抓機遇吸引人才,不斷提升人才工作質量。人才培養和引進,不是盲目的,而是要與當地產業需求和社會發展相適應。以小見大,12月30日大眾日報報道的《產教融合+實業創新,打造發展“強磁場”》,介紹了濱州市立足發展所需、產業所求,全面推動體制機制創新,其中一項舉措與人才相關。濱州市實施“引企入教”改革,堅持“雙元育人”、改革“雙師教學”,探索形成“院系+研發中心+產業園”的“魏橋模式”、“N1N”產教融合的“京博模式”、“研發+中試+轉化+職教”的“黃海模式”。實施“百名高端專家、千名碩博士、萬名大學生進濱州”工程,設立“濱州人才節”,建成投用人才公寓、青鳥驛站,構建“引育留用”人才服務生態,呈現人才“凈流入”態勢。
山東不斷完善人才評價體系,形成人才正向激勵、負向促進機制,讓各類人才活力充分迸發。開發區改革就是一個例證。12月30日大眾日報報道的《做好“人”的文章,“干多干少不一樣”》,報道了泰安市11個開發區(功能區)全部實行“黨工委+公司”體制,實行崗位聘任制,變“身份管理”為“崗位管理”。打破行政事業、編制內外的身份界限,實施無差別管理,以崗選人。各開發區自主確定人員薪酬水平、分配辦法,建立了符合市場規則的薪酬激勵機制,由“按級別定薪”變為“按崗位定薪”“按貢獻付薪”,這進一步激活的人才的活力。
當前,山東人才發展仍面臨一些短板弱項,成為制約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特別是進入“十四五”,山東開展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需要大量人才,更需要“三顧茅廬”的引才精神。
山東提出的“九大強省突破”,其中之一就是科教強省建設實現重大突破。山東明確要創新平臺體系更加完備,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比大幅提升,科教產融合深入推進,高質量教育體系更加健全,人才集聚優勢加速形成,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更加完善,成為全國重要的創新高地、人才高地。
山東致力于成為全國重要的創新高地、人才高地,這是一盤大棋。下好這盤人才大棋,就必須以“三顧茅廬”的精神多措并舉引進人才,把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真正落到實處,做到真正識別人才,真正禮遇人才,真正善用人才。
山東要成為全國重要的創新高地、人才高地,就必須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堅持對本土人才和引進人才一視同仁,在“育、引、用、管、服”上下功夫。
山東要成為全國重要的創新高地、人才高地,就必須持續優化人才發展生態,打造高質量科研創新平臺,強化政策集成,創新政策激勵,落實好各項服務保障措施,讓各類人才創新活力競相迸發、聰明才智充分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