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正向著“大強美富通”的國際化大都市邁進。(資料片)濟南正向著“大強美富通”的國際化大都市邁進。(資料片)

  編者按

  強省會,黃河戰略,國家中心城市……曾經被稱作“鈍感之城”的濟南正在慢慢改變原來的形象,眼光不再局限于省內,開始向區域、流域、全國,乃至全球望去。2020年受疫情影響很大,但濟南仍舊保持了旺盛的發展勢頭。《中共濟南市委關于制定濟南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咬定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目標,未來藍圖已經展開……

  以“強省會”為抓手,濟南明確提出“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后,創建“國中”城市步伐越來越快。從全國來看,各省都在積極打造自己的強省會,在此潮流下,濟南省會城市的首位度也在不斷提升。作為黃河流域中心城市,濟南崛起之意義不限于黃河流域,而事關北方經濟。濟南更應該提高經濟外向度,敢于向全球配置資源。

  多省同提強省會戰略

  濟南首位度不斷提升

  “濟南是黃河流域唯一沿海省份的省會城市、山東半島城市群核心城市,省委明確賦予了濟南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光榮使命。”作為兩會的前奏,1月7日召開的濟南市委經濟工作會議上再次提出了“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目標。

  而在一年前的2020年1月份,《濟南建設國家中心城市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正式發布,明確提出“到2022年,濟南城市能級大幅提升,輻射引領作用明顯增強,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在接下來的省兩會上,“支持濟南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首次寫入省政府工作報告,為泉城帶來新的利好。

  省市同時提出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目標,源于各省層面提出的強省會戰略。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梳理發現,從2019年開始,江西、廣西、內蒙古、江蘇等便通過印發計劃的方式支持省會和首府爭創國家中心城市,或者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

  與強省會同頻共振的是經濟運行數據,濟南經濟幾乎每年都上一個新臺階。2020年11月23日發布的前三季度數字顯示,濟南地區生產總值連續跨越三個千億關口,2019年達到9443.4億元,占全省比重由2015年的10.7%提高到2019年的13.3%,2020年前三季度進一步提高到13.9%。

  2020年12月15日召開的濟南市委十一屆十二次全會,省委常委、濟南市委書記孫立成表示,搶抓戰略機遇、全面建設新時代現代化強省會,是我們必須扛起的責任、必須落實的任務、必須答好的“必答題”。

  “提出‘國中’振奮人心,強省會堅定信心,即便是受疫情影響,這個目標沒有絲毫改變。”濟南一政府部門相關負責人透露,“國家中心城市”和強省會在公開場合提得越來越多,主要領導開誠布公地立下軍令狀,這個目標變得原來越清晰。

  爭創“國中”將導入

  更多國家戰略

  無論是建設強省會,還是爭創國家中心城市,其最終目的就是增加在區域內的話語權,從而獲得更多的國家政策的支持,或者國家戰略的垂青。雖然濟南有三大國家戰略,但都處于起步階段,需要釋放更多的發展潛力。

  在記者采訪中,不少專家都直言不諱地提出,濟南作為省會城市,地處京滬和黃河經濟帶的交叉地帶,地理位置可謂得天獨厚,但是輻射能力仍待提高。不能把濟南當作一個孤立的城市來看待,至少要從區域發展角度來看待。

  來自統計部門的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內地)GDP前20強中,南方城市14座依次為上海、廣州、深圳、蘇州、重慶、杭州、無錫、佛山、武漢、成都、南京、寧波、東莞和長沙,北方城市6座為北京、天津、青島、大連、沈陽、唐山。

  而到了2019年,該榜單中南方城市變成了15座,北方5座依次為北京、天津、青島、鄭州、濟南。大連、沈陽被同為黃河流域的鄭州、濟南所代替。

  一個區域有了中心城市,才能爭取到更多的資源。反之,這些資源又會對中心城市發展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目前我國南北方經濟面臨著尷尬局面,北方經濟增長乏力,黃河流域三大城市西安、鄭州以及濟南如同一座鼎的三只腳,托舉著的是黃河經濟帶乃至整個北方區域。

  “濟南是黃河下游最大城市,我們要有一個大視角。如同攝影鏡頭一樣,從濟南拉起,把濟南拉得更大,放到山東半島,乃至整個黃河流域的角度來看。”濟南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征說。

  省會經濟圈要增強

  對外的輻射能力

  2020年7月2日,省會經濟圈一體化發展工作部署會暨第一次聯席會議召開。會議通過了《省會經濟圈一體化發展2020年工作要點》《省會經濟圈一體化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省會經濟圈一體化發展聯席會議制度》。

  根據公開報道,從7月9日到8月11日的33天內,市級對接會有5次,部門間的對接會有5次,平均三四天就有一次對接會,頻率之大前所未有。這半年來,經濟圈一體化涉及交通、旅游、公積金、社保,甚至醫療采購等民生領域。

  山東財經大學區域經濟研究院院長董彥嶺教授分析:共享一體化成果,增加了百姓對經濟圈一體化的參與度,提高百姓對一體化的認同,否則百姓對一體化“無感”。像景區門票這些較簡單的事情,雖然對一體化的影響很小,但是百姓能切身感受到。

  從鄭州、西安兩座國家中心城市的格局來看,他們的輻射能力都超出了地域范圍。以鄭州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不僅囊括鄭州周邊的開封、洛陽等城市,還有山西、河北以及安徽等地的城市,甚至我省的聊城和菏澤也被納入其中。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城市群也把甘肅和山西的一些城市裝了進去。

  《中共濟南市委關于制定濟南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專門提出,推動省會經濟圈與膠東經濟圈、魯南經濟圈協同發展,構建以濟南為起點的“一字形”東西向沿黃大通道,拓展與長三角地區和粵港澳大灣區的合作,主動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積極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提高經濟外向度

  參與全球資源配置

  2020年12月16日到18日這三天時間,濟南市代表團分別到珠海、深圳以及澳門考察交流中醫藥產業以及金融服務行業。本次代表團中有濟南的企業如宏濟堂、華熙集團、銀豐生命等醫藥企業,也有山東中醫藥大學,可以說業界學界全體出動。

  我國的澳門與這些葡語系國家有著緊密的關系,內地企業以澳門為樞紐,不僅新添一條出海通道“借澳出海”,還能更加地進入葡語系國家的市場。

  《濟南市外向型經濟發展路徑分析——基于15個副省級城市外貿依存度的比較》一文提出,濟南作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試點城市,并且是唯一的副省級城市,其外向型經濟發展一直是短板。

  走出去,參與全球資源配置,是彌補外向型經濟不足的重要途徑。上述“十四五”規劃建議單列“全面擴大高水平開放全力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全力打造黃河流域對外開放門戶,提高全球資源要素集聚配置能力。

  “主動提出來說明認識到了自己的短板,從另一個角度說,這個領域落后代表發展空間很大。產業開放度、經濟外向度以及市民觀念都要慢慢去突破,一定要跳出濟南、跳出山東看濟南,跳出濟南來謀劃濟南的發展,這樣才能成為國家中心城市、國際大都市!”濟南大學商學院黨委書記葛金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