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于2021年1月12日至15日舉行。1月12日,濟南市人大代表,濟南能源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潘世英在接受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采訪時透露,濟南市現有熱源嚴重不足,供熱缺口已達6000萬㎡,因此他帶來了關于《利用多種能源方式解決我市供熱缺口》的議案,建議因地制宜將傳統熱源與新能源相結合,以解決濟南市供熱缺口。

供熱缺口達6000萬㎡,多個因素制約濟南供熱發展
當前,濟南正處于城市建設高速發展期。目前濟南能源集團開戶供熱面積為2.78億㎡,其中,中心城區(歷下、市中、槐蔭、天橋、歷城、高新)開戶供熱面積為2.37億,2020年新增供熱面積2000萬平方米,現有熱源嚴重不足,供熱缺口已達6000萬㎡,無法滿足現狀及新增用熱需求,供需矛盾突出,且供熱缺口持續增加,嚴重制約城市發展及居民生活。

潘世英認為,造成濟南供熱缺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煤炭指標限量造成無法新上熱源項目、缺少調峰備用熱源系統、外熱入濟推進緩慢、天然氣價格居高不下,這些都成為制約城市供熱和城市發展的主要問題。
據了解,根據《山東省耗煤項目煤炭消費減量替代管理辦法》,新上燃煤項目必須為煤炭消費減量替代即淘汰落后產能、壓減過剩產能以及企業關停、轉產減少的煤炭消費;供熱企業新建燃煤供熱項目必須先有減量煤炭指標,但由于濟南市減量指標有限,供熱企業關停的35噸以下燃煤鍋爐及替代社會小型燃煤鍋爐指標在近年來的熱源廠建設中都已用盡,煤炭指標一噸難求,造成新建燃煤熱源項目無法實施。
潘世英表示,目前濟南能源集團已形成以“黃臺、章丘電廠余熱+清潔燃煤超低排放集中供熱”為主,以天然氣、新能源供熱為補充的清潔供暖模式。“但應急調峰備用熱源建設遠滯后于城市建設,致使冬季供熱期間兩大電廠幾乎滿負荷運行。隨著供熱規模的不斷擴大,供熱系統缺少調峰應急熱源的問題日益突出,導致系統可靠性差,一旦主要熱源發生故障,事故影響范圍較大,供熱安全保障較差。”
為解決能源緊張的問題,濟南能源集團前期對接了濟南周邊具有較大供熱能力的聊城茌平信發集團和濱州鄒平魏橋集團,這兩家企業余熱利用不涉及煤炭消費指標轉移問題,兩家企業經國家環保部門同意運行的熱源可作為濟南市外熱引入考慮,且與萊熱入濟相比距離近、投資低、運行成本低。
但目前外熱入濟卻推進緩慢。“以信發為例,一是項目跨市建設,管線需跨黃河、穿鐵路、過高速等,需多方協調,影響方案研究論證進展;二是管線沿途擬建設多處中繼泵站,均需要選址規劃,需要國土、規劃等部門支持。”潘世英表示。
因地制宜將傳統熱源與新能源相結合成解決濟南供熱缺口最佳路徑
濟南供熱缺口這么大,該如何解決熱源不足的難題呢?潘世英認為,從現有技術和能源布局以及國家提出的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時間表來看,采用單一路徑解決供熱缺口已無可能,在充分考慮能源保障安全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將傳統熱源與新能源相結合,將是解決濟南市供熱缺口的最佳路徑。
首先,建設蘭炭熱電聯產背壓機組解決近期供熱缺口問題。在國家宏觀要求壓煤減排趨勢下,蘭炭作為一種新型炭素材料以其固定炭高、比電阻高、化學活性高、含灰份低、鋁低、硫低、磷低的特性,可代替焦炭(冶金焦)而廣泛用于化工、冶煉、造氣等行業,且蘭炭不占煤炭指標;從采購成本看,蘭炭價格約為800元/噸,雖然比煤炭價格略高10%-20%,但較天然氣價格低40%左右(天然氣按照3.3元/m3計算)。國家發改委及山東省也相繼出臺了鼓勵熱電聯產政策。因此,選擇熱電聯產蘭炭背壓型機組解決濟南市供熱缺口難題,既符合國家政策、經濟性好,且審批簡便。
其次,加大新能源利用解決近期供熱缺口問題。近年來,隨著煤炭指標的不斷壓減,科技水平的提升,供熱方式也逐漸多元化,現有新能源供熱方式主要有空氣源熱泵、中深層地熱及燃氣鍋爐等。結合濟南市的實際情況,應按照“先地熱、再電代煤、氣代煤”的原則,開展清潔供熱工作。其中,核心區以集中供熱方式解決供暖問題為主,以電代煤、氣代煤解決為輔,而新舊動能先行區、濟陽區、章丘區(部分地區)及商河縣地熱資源豐富,可采取以地熱方式供熱為主,燃氣鍋爐補充為輔的方式解決。
同時,穩步推進外熱入濟解決中期供熱缺口。為解決濟南市中心城區年增長2000萬平方米的供熱缺口問題,濟南能源集團先后對濱州魏橋、萊蕪、聊城茌平等周邊熱源現狀進行實地調研,對相關電廠改造的可能性、長輸管網路由等問題進行考察,提出茌平信發集團外熱入濟的可行性。經過論證,初步確定對茌平信發集團熱源側進行改造,并新建長輸供熱管道,經聊城市茌平區、德州市齊河縣、濟南市長清區,將余熱接入濟南市城區供熱管網。
最后,試點發展核能供熱解決遠期供熱缺口。2018年,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財政部等十部委聯合下發的《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規劃(2017-2021)的通知》中已經明確將核能納入清潔取暖范疇,把池式堆供暖作為我國未來清潔供熱領域熱源的主要解決方案和大方向。潘世英表示,目前國內已有一些省市在研究使用泳池式核小堆供熱,安全性和經濟性都非常好,濟南也應做一下這方面的可行性研究,將核能供熱列入濟南市“十四五”規劃,為遠期供熱提供新的技術路線。
按照四同、四化、四統一打造濟南能源“一張網”
“本次大會是在‘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開局的關鍵時間節點召開的,同時又面臨疫情防控嚴峻形勢,國際社會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央確定打造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的,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經濟社會發展新格局,政府工作報告在總結‘十三五’取得的不凡業績同時,為我們描繪了‘十四五’的美好藍圖!”濟南市十七屆人大三次會議開幕后,潘世英激動地表示。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了解到,自去年成立以來,濟南能源集團僅用28天就完成464個住宅小區自管站(網)、20多萬戶居民2000余萬平方米的接管任務;協同作戰、馳援章丘“清潔取暖”;氣煤聯動,在濟南近幾十年未有的低溫和持續性嚴寒面前,能源人上下同欲、同舟共濟圓滿完成了市政府交付的“打好能源成立第一仗”的任務,雙氣保障有序平穩,市民投訴率同比大幅降低,滿意率顯著提升。
“十四五”期間,濟南能源集團供熱方面將按照“廠網分開、供需協調、一網多源、多能互補”規劃,燃氣按照“一環六射、保障中心、輻射周邊”規劃,加大熱源、儲氣調峰及熱網、氣網建設。按照四同、四化、四統一,“同網、同質、同價、同服務”、“規模化、系統化、專業化、標準化”、“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運營、統一標準”,著力打造“安全、綠色、智慧、溫心、經濟”能源“一張網”,為打造“五個濟南”、建設“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提供能源保障、貢獻能源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