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楊璐
2月6日下午,山東省十三屆人大五次會議第二場新聞發布會舉行,介紹省十三屆人大五次會議總體情況,解讀我省“十四五”規劃綱要。
農業總產值突破萬億元大關,這是山東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個標志性事件。“十四五”時期山東在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方面有哪些新思路、新舉措?
設立5年過渡期
發布會上,山東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新聞發言人關兆泉介紹,“十四五”時期,重點要在以下四個方面精準發力,確保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取得新進展,努力實現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一是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上精準發力。根據中央要求,我省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后,也設立5年的過渡期,推動領導體制、工作體系、政策舉措等平穩轉型:一方面,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健全完善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及時給予針對性幫扶。因地制宜發展產業扶貧,加強脫貧和易致貧群眾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支持涉農項目建設和管護采取以工代賑方式。另一方面,加大重點區域和群體幫扶。接續推進黃河灘區、沂蒙山區等脫貧地區鄉村振興,做好灘區居民遷建和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選擇部分縣(市、區)作為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從財政、金融、土地、人才等方面給予集中支持。
大力發展鄉村旅游、農村電商
二是在全面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上精準發力。
“十四五”期間,要加快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轉變,塑優塑強農業領先優勢。著力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到2025年力爭高標準農田達到8000萬畝,確保糧食總產穩定在千億斤以上。
加快提升糧棉油、瓜果菜、肉蛋奶、畜禽和水產品穩產保供水平,強化農產品綠色導向、標準引領和質量安全監管。
大力開展農業科技創新,實施農業良種工程和種質工程攻堅行動,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加快建設種業強省。加強大中型、智能化、復合型農業機械研發應用,爭取率先建成主要農作物全程全面、高質高效機械化示范省。
扎實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實施農業全產業鏈培育計劃,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大力發展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加快培育煙臺蘋果、壽光蔬菜等百億級、千億級農業產業集群。
實施新一輪五年提升行動
三是在強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上精準發力。遵循城鄉發展建設規律,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扎實推動鄉村建設發展上水平。
在村莊分類方面,將根據沿海、山丘、平原、黃河灘區、庫湖區等不同地理特征,科學評估資源稟賦、發展趨勢和限制因素,合理確定村莊布局分類。
在提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方面,持續推進農村公路、物流、通信、電網、供水、供氣、供熱等基礎設施建設,開展農村危房改造排查鞏固,加強農村教育、醫療、養老、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務建設。
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方面,實施新一輪五年提升行動,切實抓好清潔取暖、廁所革命、垃圾處理、污水治理、綠化美化五大任務。
多措并舉增加農民收入
四是在持續深化農村改革創新上精準發力。
今年在重點推進鄉村振興集成改革和市場化配置資源要素改革的基礎上,深入推進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農村土地制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等方面改革,健全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大土地、資金、人才等發展要素支持力度,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不斷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
同時,因地制宜發展鄉村富民產業,多措并舉增加農民收入,確保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城鎮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