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從省財政廳獲悉,近年來,山東加強頂層設計,堅持邊完善政策,邊推動改革,建立了“1+2+27”預算績效管理制度體系,為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撐。
制度體系進一步完善。黨中央、國務院出臺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意見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在全國率先出臺了貫徹落實意見,明確了全省預算績效管理工作的總體要求和工作思路。省政府辦公廳印發橫向針對省級部門單位、縱向針對轉移支付資金的2個配套辦法,從兩個維度實現了省級財政資金績效管理的全覆蓋。在此基礎上,省財政廳研究出臺了事前績效評估、結果應用等27項制度辦法、操作規程和實施方案,預算績效管理制度體系不斷完善。
管理領域進一步拓展。省財政廳出臺的預算績效管理辦法,不僅包含事前評估、績效目標、事中監控和事后評價等全過程預算績效管理規范,并且涵蓋了專項債券、政府購買服務、PPP、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新舊動能轉換引導基金等重點領域,逐步實現“哪里有財政資金和政府公共資源,哪里就有績效管理”。同時,聯合省教育廳,出臺了省屬本科高校績效獎補資金管理辦法,將省教育廳、省體育局所屬本科高校預算撥款制度,由原來的“學生定額撥款+項目撥款”二維管理模式,調整為“基礎撥款+績效撥款+競爭性項目撥款”三維政策框架,實現“3個三分之一”的資金配置結構,優化了高等教育資金分配方式,激發高校競爭活力和內生動力。
操作規程進一步細化。預算績效管理工作涉及面廣、專項性強、實施難度大,對各級部門預算管理提出了較高要求。針對部門預算績效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省財政廳研究出臺了政策和項目事前績效評估,項目支出績效單位自評、部門和財政評價等操作規程,指導部門規范有序開展預算績效管理工作。例如,在事前績效評估操作規程中,將評估流程細分為工作準備、組織實施、報告整理三個階段,對評估范圍和職責分工做了明確界定,并對專家參與、資料歸檔等行為進行了規范,操作規程具體詳細、可操作性強,部門績效管理質量和效率明顯提升。
實施方案進一步規范。省委、省政府提出,力爭省級用3年時間,市縣用5年時間基本建成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實現預算和績效管理一體化。圍繞這一目標,省財政廳出臺了一系列改革攻堅實施方案,加快推進改革任務落實落地、取得實效。例如,研究出臺省級預算績效管理三年行動方案,規劃省級預算績效管理的“時間表”和“路線圖”,確保省級各項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制定預算績效管理改革攻堅年活動和重點縣行動實施方案,打通改革“最后一公里”,推動全省預算績效管理均衡發展;制定指標標準體系建設、部門整體績效管理、全周期跟蹤問效等工作實施方案,探索創新預算績效管理改革新路徑,為市縣開展績效管理工作提供參考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