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國際海洋科技城 

  推動海洋產業轉型升級

  全國人大代表、威海市委書記張海波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陸海統籌,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國家“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也提出,“積極拓展海洋經濟發展空間”,充分凸顯了海洋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的重要地位。威海是一個海洋特色鮮明的城市,海岸線占全省的1/3、全國的1/18,不論是海洋資源稟賦、豐度指數和開發條件,還是海產品產量、品牌數量以及海洋生態環境等指標,都在全國領先。近年來,威海市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建設海洋強國的重大部署,強化“科學用海、科技興海、產業強海、生態護海、開放活海”五個導向,推動海洋產業由資源依賴、規模擴張型向創新驅動、質量效益型轉變,走出了一條海洋經濟創新綠色發展的新路徑,去年全市海洋生產總值占GDP比重近35%。

  當前,威海市正搶抓發展機遇,按照“一城三核、科技引領,多區布局、鏈式貫通,條塊聯動、全域覆蓋”思路,全域建設國際海洋科技城,著力打造空間布局合理、產業鏈條聯動、全域融合發展的新格局。其中,北部以全國唯一的國家淺海綜合試驗場為核心,建設遠遙淺海科技灣區;東部以北方唯一的海洋生物科技專業化園區——威海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園為核心,建設海洋生物產業引領區;南部以全國唯一的海洋碳匯主題園區——藍色碳谷為核心,建設海洋新經濟先導區。

  建設北部遠遙淺??萍紴硡^

  增強海洋經濟發展驅動力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也是推動海洋經濟轉型發展的第一動力。威海依托淺??萍紴硡^,建成全國唯一的國家淺海綜合試驗場,成立了包括13位院士專家的海洋發展院士顧問團,與60多家涉海高校院所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系,建成省級以上海洋領域創新平臺147家,引進了北京大學威海海洋研究院、海洋無人裝備與技術聯合創新中心、中科院海洋大科學中心等一批創新平臺和行業龍頭企業??梢哉f,北部遠遙淺??萍紴硡^已經有了一定的科技研發實力,具備了突破發展的基礎。我們正在加快資源、平臺整合,推動海洋信息和智能裝備產業加快發展。當前我國海洋裝備自主化率低,比如海洋裝備儀器80%以上市場份額被國外占據,特別是高端傳感器嚴重依賴進口,發展這一產業單靠現有力量遠遠不夠。我們非常希望更多涉海高校院所和央企到淺海綜合試驗場開展試驗和研發轉化,加快攻克海洋裝備“卡脖子”技術,推動海洋裝備由成果到產品、由研發到產業的跨越,提高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水平。這里也建議將試驗場列入國家重大項目,在政策、資金、人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引導更多高??蒲性核鶃磉@里,整合融合各類資源,放大試驗場綜合效應,將北部遠遙淺海科技灣區打造成為海洋裝備、檢驗檢測、海洋信息等產業的聚集區。

  建設東部海洋生物產業引領區

  推動“深藍”經濟實現突破

  向深遠海進軍是海洋產業轉型發展的重要方向。近年來,威海把推動漁業轉型升級作為落實經略海洋、保障糧食安全、推動“一帶一路”合作的實際行動,強化擔當、大膽開拓,實施遠洋漁業“百億工程”,組建了全省規模最大的遠洋漁業大軍,全市專業遠洋漁船達到361艘,占全省的67%、全國14%。目前正在向極地拓展,獲批2艘南極磷蝦船建造指標,其中1艘已開工。建設了一批綜合性遠洋漁業基地,打造了全國最大冷鏈物流基地,海產品年加工量占全省的54%、全國的16%,成為全國最大的海產品精深加工物流基地。

  在向遠洋拓展的同時,我們積極探索海洋牧場建設新路徑,提升海洋漁業生態效益、經濟效益。以桑溝灣海洋牧場為試點,探索出“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模式,單畝年收入達到傳統養殖的5倍以上,預計可固碳11萬噸,該模式被聯合國計劃開發署向全世界推廣。目前全市海洋牧場面積發展到120萬畝,被評為國家水產養殖綠色發展示范區。然而海洋牧場平臺作為一種新興業態和新型裝備,近幾年發展迅速,但監管相對滯后,許多方面都是管理空白,亟待全面跟進。建議:一是國家交通運輸部、農業農村部等主管部門,就海洋牧場平臺的檢驗、發證、所有權登記等工作進行規范,明確法定檢驗機構;二是交通運輸部盡快制定海洋牧場多功能平臺法定檢驗技術規則和規范,并加強技術指導;三是農業農村部、交通運輸部等聯合出臺休閑漁業船舶管理規范性文件,在海洋牧場平臺船舶??考吧舷侣每偷拇a頭建造等方面,制定相關技術規范,解決運輸船經營問題,推動運輸船規范管理。

  建設南部海洋新經濟先導區 

  打造“藍碳”產業新高地

  國際海洋科技城南部板塊把發展以“藍碳”交易為代表的海洋生態經濟作為重要方向,與國家政策導向是一致的,具有很強的示范意義。一方面,威海海草床、濱海濕地等海洋碳匯資源豐富,在國內率先頒布《海岸帶保護條例》,全市自然岸線保有率超過47%,海洋功能區水質達標率100%。另一方面,海洋碳匯科研實力雄厚,引進了全國唯一的海洋生態經濟主題院士工作站——焦念志院士工作站,以及唐啟升院士工作站,與全國海洋碳匯聯盟等成立了海洋負排放研究中心,完成國內首個藍碳方法學的編撰,開展了我國第一筆漁業碳匯交易的示范模擬路演,這些在國內都是領先的。中央確定2030年碳達峰,實現這一目標,既要改進產業和用能結構,也需要挖掘海洋碳匯潛力。建議國家有關部門選擇像威海這樣基礎條件好的城市開展海洋碳匯交易試點,鼓勵制定海洋碳匯交易規則、價格規則、技術規定等標準體系,建立海洋碳匯交易市場等,推動“藍碳”交易實現突破。

  來源:威海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