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每當推出一款新的盲盒,“90后”金藝琳總是第一時間去搶購回來。而兩年后的今天,她已經理智了很多,即使有新的盲盒推出,她也不再去關注,“我退圈了。”

  經濟導報記者采訪中發現,金藝琳僅是盲盒退圈中的一員,炒盒暴富神話的破滅,使得玩家在盲盒市場慎之又慎,靠炒作一路走高的盲盒經濟正在“退燒”。

  在濟南印象城的負一層,有多家賣盲盒的店  劉勇/攝

  退圈的玩家

  對于為何退圈,金藝琳告訴經濟導報記者,“心累了,兩年間我買了800多個盲盒,算下來花了好幾萬塊錢。”

  金藝琳告訴經濟導報記者,剛開始接觸盲盒的時候,拆盲盒的感覺很奇妙,“你根本猜不到,每只外觀看起來都一模一樣的盲盒,打開里面到底是什么,是‘爆款’還是‘雷款’。這種永遠想知道下一個是什么、能不能‘中獎’的心理,不知不覺就把人帶入了坑,讓人上癮。”有時候,她還會用視頻記錄拆包的過程與朋友分享。

  然而,隨著越買越多,金藝琳的興趣也很難再提起來,“從去年開始,買盲盒的沖動越來越低了,就算是逛到賣盲盒的店鋪,也只是進去看看。”

  除了沖動降低,一些盲盒的產品質量不過關也讓金藝琳很“受傷”,“很多娃娃有瑕疵需要返廠,返廠大概需要一個多月。返廠回來的娃娃也不能保證無暇,又要返廠,很浪費時間,也很磨心態。”

  ▲網上退圈者的吐槽

  與金藝琳一樣退圈的,還有玩家張玲玲。作為一個入圈半年就退圈的人,她的感覺是“里面的道道太多”:“前腳拆完,后腳就發現自己拆的款在一些電商平臺竟然是‘白菜價’,這種感覺太不好了。”

  以張玲玲購買的一款過季的盲盒為例,官方售價為59元,而在一些第三方平臺,這款盲盒的全新未拆盒售價在20元至35元之間,拆盒未拆袋或已拆袋的價格更便宜,只有十幾元。“我在平臺上花32塊錢,就買了一個官方售價59元的全新盲盒。這么輕松就得到了想要的款,都沒有什么抽盲盒的動力了。”

  除了價格,盲盒的二次銷售也讓她有些心悸,“當我得知很多盲盒都是二次銷售后,就決定不再玩了。”

  據經濟導報記者了解,去年底有網友爆料稱,在濟南萬象城的泡泡瑪特門店出現了盲盒產品被拆封的情況,事件發生后不少網友紛紛表示也曾中招。北京泡泡瑪特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的官方回復表示,經過監控確認,有5名店員自行拆開11個盲盒,隨后買走了想要的。

  “回想起來,我也買到過好像被拆封的盲盒,當時根本沒在意,估計也是同樣的情況。”張玲玲表示。

  “退燒”的盲盒

  3月23日,在濟南印象城的一組泡泡瑪特盲盒自動販賣機前,盡管有不少市民在旁邊走過,但很少有人會去購買。在經濟導報記者駐足觀察的20分鐘內,只有兩位閑逛的女士上前觀看,但并非要購買,而是在旁邊借景拍照。

  在印象城的負一層,有大小4家店鋪在出售各種盲盒,此外還有2組盲盒販賣機。與經濟導報記者在一層觀察的情況一樣,同樣的時間里,雖然有年輕人在店鋪中挑選,但并沒有購買盲盒。“現在盲盒不好賣,有時候一天也賣不出三五個,已經過了那個勁兒了。”一家店鋪的老板黃夢丹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很多玩家都不玩了。”

  黃夢丹說,她有一個微信群,里面有近500位盲盒玩家,每次發布有新貨的時候,至少有二三百人來購買。“但現在熱度不如以前了,群里的人數已經降到了300多,每次購買的人數最多四五十。”

  盲盒經銷商王子生告訴經濟導報記者,目前來看,盲盒經濟已經初步具備冷卻的條件,新玩家在退圈潮的影響下日趨冷靜。表面看,每個老玩家家中能容納的盲盒數量有限,不停轉賣又費時費力,難以持續購入。此外,年輕人面對新鮮事物,“愛是會消失的”,時間久了也有審美疲勞。

  “現在除了數量稀少的隱藏款、限量版和熱款,普通款盲盒供大于求。一個IP每年動輒幾百萬的銷量,怎么可能還有增值空間?”盲盒炒家李林對經濟導報記者說,“這不僅造成普遍白菜價的局面,也使得炒盲盒的盈利空間日漸逼仄。”

  李林告訴經濟導報記者,此前一些盲盒隱藏款的價格也出現了大幅回落。在某二手平臺,目前潘神的神秘款價格為1500元左右,Molly胡桃夾子王子神秘款價格為1100元左右,labubu的宇航員全套7色價格為5400元。而2020年初的時候,這3款產品的價格分別為3500元、3200元和1.08萬元。“和以前不一樣了,現在只是短時間炒下新款的盲盒,基本上不再囤積。”

  在王子生看來,盲盒的“退燒”表明了其正在回歸愛好本身的價值。盲盒作為一種愛好收藏,本身具有附加藝術價值,但如果高價炒作盲盒,就偏離了愛好本身的價值。“從賣家的角度來看,盲盒就是進價;從生產商的角度來看,也就是十幾元錢;而在黃牛眼中,一個爆款的盲盒就是值幾千元。”

  在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法律權益部分析師蒙慧欣看來,雖然盲盒產業鏈從IP設計、銷售宣傳、后續交易以及周邊服務等方面全面打通,目前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體系,但文創產品的發展需要擁有自身顯著且獨具特色的文化定位、產品理念以及價值觀,帶動消費者的情感需求。“盲盒可能只是一個過渡形式,最后還是要回歸零售的概念。當玩家開始冷靜,市場回歸理性,靠著炒作火起來的盲盒經濟,勢必會回到正常的發展軌道。”(經濟導報記者 劉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