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日報記者 付玉婷 張文婷


山東恒信高科能源有限公司的應急救援隊伍正在進行粗苯泄漏的應急堵漏演練。(記者 張文婷 報道)
今年以來我省生產安全形勢異常嚴峻,為盡快扭轉被動局面,省委、省政府在全省部署開展的安全生產大排查、大整治,以最嚴責任最硬措施抓安全生產,對重點領域展開集中攻堅,一批重大事故隱患正在消除。
筑實“最初一公里”
今年以來,金鄉縣已有8名干部因為在大排查、大整治中措施得力,被當地通報表揚并納入考察視野,也有多名干部因所轄單位排查整治不到位被通報批評。縣安委會辦公室此前主要由應急局人員兼任,現在轉變為在各部門優選,為此縣編委專門拿出行政編2名、事業編8名,10名安辦人員已全部到位。
記者采訪了解到,我省多地強化落實安全生產監管“最初一公里”的責任,筑牢安全屏障:充實監管力量、厘清責任清單,化解有限的監管人力資源與量大面廣的監管任務間的矛盾。
“濟寧已先后充實加強市、縣、鎮三級政府安全生產監管人員3823人,僅市能源局煤炭監管人數就達48名。”濟寧市應急局局長玄志祥表示,通過最大限度增加安全監管力量,安全監管的基礎性工作在夯實:在去年45家煤礦實行2名專業人員駐礦盯守的基礎上,今年轄區又有84家企業納入盯守范圍,市里專門列支專項補助資金,明確職責,確保盯守人員“蹲得住、作用發揮好”。
安全監管力量除了看人數,更體現在專業素質上。“人員招錄上今年我們進一步強化化工、機械、電力等重點領域。”滕州市應急局綜合室主任李政舉專門提到,在21個鄉鎮,市里除了調配一名專業背景強的人員充實進基層隊伍,還會定期選派基層人員來市局輪崗,解決基層執法人員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
因為在巡檢時發現了鍋爐出口管道處的裂紋,兩位員工幫助企業及時避免了一次可能引發爆炸的較大隱患,獲得了5000元獎勵。“一季度,我們評出了約十名最具典型意義的隱患排查案例。”魯南化工副總經理高憲國介紹。安全監管涉及面廣、任務量大,發揮好“主力軍”作用的同時,各地充分動員社會力量尤其一線員工協助安全生產監督。據介紹,3月23日新的《山東省安全生產舉報獎勵辦法》出臺,進一步明確了295項舉報獎勵情形。
激活企業內生動力
“請注意一下,進入車間前要佩戴好耳塞等防護用品。”記者進入太陽紙業26#機生產車間采訪時,安全管理人員李磊發出這一提示。記者注意到,他所穿著的“一抹紅”工作服很顯眼,與園區其他工作人員明顯區別開。據了解,這一來自梁山縣的做法目前被推廣到了濟寧全市,所有企業安全副總、安全總監、安全管理人員統一穿戴橙紅色工裝,增強其責任感、自豪感,提高威懾力。
大排查、大整治期間,圍繞激發企業抓安全生產的內生活力去創新方式方法,成為各地的重要事項。
“由政府支付托管費,來自北京第三方托管機構的7名專家在我們這把脈會診,不僅幫查隱患,更得跟蹤治理,對他們實際發揮的作用,政府也設定了專門的考核標準。”金鄉新材料產業園區管委會主任王允東介紹,政府無法包辦代替企業的安全生產主體責任,但強化服務意識、引導意識,能更好解決企業技術人員不足、專業性不強等問題。
分析近年來主要安全生產事故發現,80%以上事故由三違行為(違章指揮、違規作業、違反勞動紀律)造成。對此,濟寧今年新制定了《全市安全生產全員培訓實施方案》《全市焊割作業安全培訓實施方案》,市、縣、鎮、企四個層面分批進行“全覆蓋”“差異化”“定制式”教育培訓,凡培訓,必由市縣鎮派員跟班盯守,留有照片、錄像、簽字等保證溯源。截至目前,全市已培訓18.48萬人。
鮑店煤礦的安全文明展示墻上,除了各種安全生產知識,更引人注目的是被評為安全文明家庭的“全家福”照片。“安全生產要發揮好每位員工的作用。”礦長劉海全告訴記者,企業一方面將工資總額的40%與安全直接掛鉤,同時借助親情力量引導干部職工把安全作為主動需求。在滕州,上報綜合表彰名單時,各部門首先要發給應急管理部門征求意見,曾出現事故的“一票否決”,而今年標準進一步加嚴——只要受到過行政處罰的,都將一票否決。
打造“硬核支撐”
去年投資325萬元進行的MES升級改造項目,幫助企業實現了信息資源跨地域、跨部門、跨單位的實時交互,“但僅數據化不夠,今年我們又投資8百90余萬元與南京化工大學共同研發了安全風險動態指數預警及應急綜合管控平臺”。高憲國介紹,有了這個智能化平臺,安全風險隱患能實現預控預判,及時被消除在萌芽狀態。
山東產業結構較“重”,高危行業比重也比較高,對這些自帶高危險指數的行業來說“少人則安”“無人則安”,提升本質安全水平與產業升級和技術改造密不可分。記者發現,不少企業的智能化改造已開始從最初的“小打小鬧”深入到業務核心。
在鮑店煤礦工作十余年的綜采二區區長牛慶俊,切身體會著煤礦生產方式的變化:工作人員在安全區拿著遙控器發出指令,井下400余米處的采掘設備0.025秒后就能收到指令開啟自動采煤,“放到三年前這無法想象”。
“都在講智能化,但真正能對安全生產發揮作用的得是全面的、常態化運行的智能化,這個難度很大。”劉海全介紹,為達到這個目標,企業同設備制造企業一同完成從實驗室數據到產業化、個性化使用需求的改進,逐漸實現了采、掘、運、通等全過程智能化,在此過程中,形成綜放工作面智能開采常態化運行研究與應用、礦井粉塵智能防控關鍵技術及裝備研究多項科技成果,2項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安全生產重點領域集中力量攻堅
我省著力破解一批安全生產根本性源頭性制度性問題
記者 付玉婷 報道
本報濟南3月25日訊 今年以來連續發生的事故,顯示出我省安全生產仍處在爬坡期、過坎期。記者從今天召開的全省應急管理工作會議上了解到,今年的首要任務是狠抓安全生產監管,堅決防范較大以上事故,尤其是重點領域將集中優勢兵力深化安全生產攻堅,著力破解一批根本性、源頭性、制度性問題。
非煤礦山領域,前期開展停產式安全檢查的企業隱患整治不到位的,一律不得復產復工。按照省政府“發展壯大一批、規范提升一批、關閉淘汰一批”的總要求,全省非煤礦山開展安全排查診斷評估,對未達到評估標準、逾期未完成整改的,堅決依法依規予以關閉。
危化品領域系統排查治理危化品各環節領域安全風險,聚焦動火、受限空間特殊作業、檢維修、外來施工隊伍等事故易發環節深入整治各類安全隱患,堅決防范事故發生。
工貿領域推進工貿企業采取設備升級改造、自動化控制、連鎖、機械防護和能量隔離等手段,提高本質安全水平。金屬冶煉領域將試點推廣作業現場動態跟蹤監控提示系統、高溫熔融金屬智能化熱像監控系統。金屬冶煉、涉氨制冷、涉爆粉塵開展專項治理,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提高安全保障能力。
據了解,為大力提升企業本質安全水平,我省將加強源頭管理,推動審批和監管工作的有效銜接,制定出臺委托事項監督檢查措施辦法,對委托實施許可事項開展監督檢查,對全省范圍內所有非煤礦山開展安全生產許可“回頭看”,嚴厲打擊騙取安全生產行政許可行為,嚴厲打擊各種安全技術服務機構提供虛假報告等違法違規行為。近年來發生的較大以上事故調查處理及整改落實情況,我省也將開展“回頭看”跟蹤評估。
目前,我省正在采取蹲守駐點和流動駐點相結合的方式,督促相關行業領域企業嚴格落實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完善安全生產管理制度,全面加強風險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